◎ 羅卉 (懷化學院)
侗族琵琶歌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著民族社會風貌、價值追求、審美品味及精神世界,歌唱成為表述與傳承本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在協調民族社會關系、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凝聚族群團結精神等等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侗族琵琶歌在其傳承文化功能的同時,無一不體現口傳心授這種傳承方式的力量,因域內少數民族史上有自己的語言而無文字,與文字發達的漢族社會歷史經驗截然不同,歌唱豐富著少數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勞作休閑、思念傳情、男女戀愛、節慶社交都要用歌唱來交流溝通。作為歷史與時代的產物——侗族琵琶歌而言,與之賴以生存的社會大環境血肉相連,既傳承了民族的精神智慧又影響著現今時代的子民。琵琶歌是產生于農耕時代的文明結晶,又是情感傳遞的使者,在古老傳統向著現代文明轉換的過程中,無疑侗族琵琶歌仍然肩負精神文明、靈魂稟賦的重任。在當代所傳承發展中的民歌決不能成為簡單的重復式。在其獨特的傳承文化大背景、大環境中,侗族琵琶歌涵蓋了本民族的世界觀、價值觀和審美品味,體現了一個民族的和諧社會風氣與淳樸善良的民族秉性,折射出社會生活的集體團結融合,在極富文明儀式感的聚集地中唱響族群的民歌。侗族琵琶歌的藝術影響力源自集體力量與群居的生活方式,真實反映了民族社會中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個體與集體之間的和諧關系,人們的情感因此得到皈依與寄托。
在本世紀50年代前,侗族人民主要聚居于偏僻山區,在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的時代,與外界交往很少,異族音樂文化鮮有滲透,本地音樂保持著原生態純凈的本色,音樂傳承模式穩固。但在經濟大潮不斷沖擊之下,文化變遷也成為必經之況,依靠世代口口相傳的民族民間音樂遭遇傳承瓶頸,更有甚者已瀕臨失傳。
在傳承過程中,侗族琵琶歌通常是由村寨不同年齡、不同性別組建的歌隊來進行歌師教唱模式來傳承,也以社會舞臺作為傳唱課堂,在各種勞動生活、演唱表演的實踐中得以傳播。這些途徑往往存在一定的局限、狹隘與弊端。其一,目前已有部分少數民族民歌集相繼出版,但對琵琶歌歌譜的搜集依然處于初級萌芽狀態,亟待由政府出資對域內琵琶歌進行挖掘、整理、記錄、編目等一系列工作,還應召集相關的專家學者、少數民族村寨資深歌師、本地大學生參與到整理工作中來,否則瀕臨消失的境況將無法逆轉,在記錄過程中,歌師僅靠漢字讀音來記錄當地語言,這種方式并不能精準保存原始讀音,在傳播過程中會造成失真效果,再加之簡易的書本裝訂、字跡不夠工整,難以達到傳承傳播的效果。其二,侗族琵琶歌傳承歌師大多年邁,有的已離世,而大多山寨青年受經濟大潮的影響外出打工,他們在自覺與不自覺中受到現代文化影響,已經不愛唱甚至不會唱本土民歌。近年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政策中,少數民族民歌走進了本土學校,起到了一定的傳播效應,但卻未在根源上深入民心,經過小學音樂教育的階段性學習之后,繼而又逐步淡忘。其三,少數民族地區的中小學生能接受到的國家基礎教育與漢族學生并無差異,所選用的教材類型基本相同,在這種情況下,自然對本族文化的傳承毫無優越性可言,對本民族的文化自信心建立也非常不利,甚至會不斷產生隔閡與生疏感,這是教育體制下的必然現象。在現今的文化、旅游看似雙贏的情況中,展演化的侗族琵琶歌與其文化背景、生活情境產生了必然的文化隔閡,不斷導致了傳承生態的持續性惡化。
侗族琵琶歌藝術的傳承土壤在侗族民間,在這種民間藝術的發源地,所謂一方山水養育一方人,一方民間藝人傳承從屬于這片土地中的民間藝術,只有在適應與其發展的民間土壤中才能養育出從這片土壤中萌生的民間藝術。為此,原生態琵琶歌藝術的原汁原味必然在民間藝術發源地進行傳承,才真正具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性傳承特點,也就是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各種表現形式都具有鮮活的生命力。
音樂是時間藝術表現形態,侗族琵琶歌的旋律、節奏、歌詞都表現為時間流動的過程,作為口傳心授的琵琶歌傳播與傳承主要在于模仿,而不靠樂譜與文字,這將容易隨著時間和空間的轉移而變化,這些變化也將有效的體現在民歌之中。民歌演唱的隨意性、可變性都體現在不同人的演出和不同環境和場地的表演之中,隨著表演中時間的流動、歌唱中個人情感的變化,都會在原有的音樂基礎上演變,從而使琵琶歌更具有民族性、地域性、歌唱性的特點,形成新的彈唱音樂形態,也正是在歷史傳承的演變中、在各自演出情感的理解與表達中使琵琶歌在侗族民間得到了充分的傳承空間。
民族民間音樂文化是我們豐富的教育資源,在民族文化中蘊含著無窮的智慧,需要通過教育來進行傳承。如何充分尊重各民族文化的多樣性,使民族文化得到有效的傳播與傳承,是我國中小學教育中的重大課題。將侗族琵琶歌引入中小學校音樂課堂,既能夠培養學生的民族意識和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傳唱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音樂文化素養,也可有效的促進侗族琵琶歌的傳播與傳承。
我國九年制義務教育遍級全國每一個鄉鎮,侗族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完善和進步,在侗族少年兒童的教育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民族地域九年制義務教育的成功開展,為民族山寨的文化脫貧和山寨經濟建設與發展做出重大貢獻。近年來,在弘揚民族文化和文化強國的指導下,我國教育觀念不斷轉變,民族民間音樂文化作為重要的文化和教育資源,進入了中小學教學活動之中。侗族中小學藝術教育中,圍繞著民族文化的傳承,各學校在研究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基礎上加大了對教育教學的研究和實踐,并取得了階段性的效果。
政策傾斜和資源整合是侗族琵琶歌傳承的重要內容和管理手段,完善侗族山寨文化機制,加強國家政府對侗族山寨文化傳承的主導作用,加強相關制度構建,為侗族琵琶歌的傳承提供強有力的政治保障,促使民族文化的傳承更具科學性、系統性和長期性發展。首先是要促進侗族山寨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協同發展[2]。充分挖掘和利用侗族山寨的文化資源,推出優質的文化產品,打造適宜的文化產業,在保證文化發展中同時提高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促進侗族山寨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為侗族山寨文化傳承提供物質保障,從而使山寨民眾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發展中的實際問題,增強侗族群眾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再者是要推進侗族文化傳承發展制度化。建設侗族文化傳承制度,形成具有指導性和前瞻性的意見和布局。加強和完善侗族文化傳承的政策和法律法規體系建設,注重侗族文化建設中的政府協調管理機制,激發侗族群眾自覺參與的積極性,加快實現文化治理多元化,建立政府、民間組織和山寨群眾協同管理體制,實現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的有機整合,將侗族山寨文化建設落到實處,為侗族琵琶歌的傳承提供有效的保證。
侗族琵琶歌歌在旅游開發與非遺保護中是一種活態性文化名片,侗族聚居地山巒疊嶂、交通不便,有語言而無文字,古往今來,他們傳遞感情的方式就是以歌傳情,他們用歌記錄生活、記載歷史、教育子孫、和諧鄰里,為少數民族文化傳承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載體形式。侗族琵琶歌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與傳承力,是各民族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折射出少數民族勞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原生態的趣味性、民俗性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少數民族,呈現出鮮活的藝術價值,為民族文化旅游發展奠定了堅實根基。
目前,侗族文化建設走在全國前列,其文化底蘊十分豐富。特別是國家對武陵山地區經濟開發更為重視,基礎設施建設得到了快速發展,現代化的交通已初具雛形,使得湘西侗族地區與發達地區之間的溝通越來越多,差距大幅度縮短,侗族琵琶歌音樂文化創意與區域旅游文化發展的耦合與創新成為可能。侗族琵琶歌與旅游文化的綜合開發與利用,提升了侗族地區的文化影響力,加強了當地與外界的交流和溝通,發揮了侗族地區人文環境即文化、藝術等方面的優勢,吸引了更多游客的眼球,拉動了當地旅游經濟的發展,形成了侗族社會經濟的重要支柱,顯示了文化旅游的魅力。同時,通過旅游創意開發有效地進行侗族琵琶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保護,并針對侗族琵琶歌所表現出的文化特點,提出侗族琵琶歌與旅游創意文化開發與利用的總體思路和對策。
筆者在田野調查中發現,廣大群眾并不是不喜歡侗族琵琶歌音樂文化,只是感覺其表現形式過于單一,容易引起聽覺或視覺的審美疲勞。這是廣大群眾的普遍認識,這一現象也是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如何讓侗族琵琶歌民族民間藝術走向社會,存入廣大群眾的心理,最關鍵在于民族民間藝術的創新發展,也就是在保持民族民間藝術特點的同時,通過創新來融入現代音樂節奏,使其符合廣大群眾的審美需求,在傳承侗族琵琶歌文化藝術的同時服務于社會,實現“古為今用”的民族民間文化藝術價值。近年來,在廣大音樂工作的辛勤工作下,對民族民間音樂文化藝術進行大量的改變和再創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社會中得到廣大群眾的傳唱,有著很好的社會效益和民族民間藝術的傳承效果。
侗族琵琶歌音樂的傳承與發展離不開創新的土壤,在現今音樂文化的影響結合下,以原生態風格創作為基調,創作與當今審美相符的民歌十分必要。創作者往往在原有少數民族音樂素材上加以現代化手法進行加工或改編,賦予了少數民族民歌新的時代感與審美感,從而進一步促進大眾的關注度,推動了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筆者以為:侗族琵琶歌的創新發展主要靠廣大作曲家的創作改編,和廣大群眾的積極參與和傳播,運用各種方式實現侗族琵琶歌的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