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不孕不育發(fā)病率的持續(xù)增高,人類輔助生殖技術應運而生,體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IVF-ET)是此項技術的基本內容和核心技術[1]。IVF-ET治療中男性在女方排卵當日正常獲取精液是至關重要的,然而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即使性功能和精液常規(guī)正常的男性由于心理社會等因素的影響也會在女方取卵當日發(fā)生臨時射精障礙(temporary ejaculation failure,TEF)而無法正常獲得精子[2],從而導致IVF-ET的失敗[3]。 近年來,男性病人取精前的身心狀態(tài)備受關注,各醫(yī)院對男性病人在取精前進行全面、細致、優(yōu)越、延續(xù)的健康宣教,以保證IVF-ET的順利進行。隨著智能手機和網絡技術的迅速發(fā)展,微信平臺已被廣泛地應用于臨床,且可有效地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4]。對此,本研究基于微信平臺對體外受精治療中的男性病人進行健康教育,探討微信健康教育對體外受精治療中男性TEF發(fā)生率和心理的影響,為臨床護理該人群提供依據(jù)。
隨機選取2019年1月—2019年5月蘭州大學第一醫(yī)院生殖專科醫(yī)院接受IVF-ET治療的男性病人400例。納入標準:①結婚≥1年,既往性生活正常,能正常射精且未采取任何避孕措施,因女方因素行輔助生殖;②禁欲時間為2~7 d;③具備閱讀及理解問卷內容的能力;④無精神病史,且能夠配合完成問卷調查;⑤參與調查者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⑥病人能熟練使用微信及其相關功能。排除標準:①先天性生殖器官畸形及發(fā)育不良的病人;②有外傷史導致陰莖不能勃起的病人;③既往性功能異常病史(日常精液量<0.5 mL、勃起功能障礙、逆行射精);④在取精過程中因操作失誤而無法留取無菌精液或僅獲取部分精液的病人;⑤有其他嚴重疾病史的病人;⑥拒絕或中途退出本次研究者。
1.2.1 研究對象
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入選的接受IVF-ET治療的400例男性病人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各200例。
1.2.2 干預措施
對照組給予一對一口頭講解疾病及治療的相關知識,并通過宣傳欄、宣傳單進行常規(guī)健康宣教。試驗組在常規(guī)教育基礎上給予以下干預:①成立微信教育管理小組,小組由男科主任醫(yī)師1名、護師1名、護士2名組成,工作時間≥4年,本科以上學歷,均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和扎實的專業(yè)知識。利用微信公眾平臺一對一的交流功能,針對部分病人有問題難以啟齒的情況,可通過微信提出問題,護士可避開工作高峰期給予指導,有疑問者可請主任醫(yī)師給予解答。②建立微信群,準確記錄病人治療期間的一般資料,將病人加入微信群,同時指導病人和家屬熟練運用微信,主要對IVF-ET治療中男性采集精液期間注意事項進行討論,通過語音、圖片或文字等方式進行詳細的介紹,同時積極做好心理護理,以便有效地解決多數(shù)病人遇見的常見困惑等。③微信公眾號的健康教育,主要展示內容有生殖專科醫(yī)院、男科、婦科及其他輔助檢查室的最新動態(tài),同時定期推送最新IVF-ET治療的相關知識,推送方式包括文字、圖片、視頻,及時更新指導信息,每周至少推送1條,方便病人全面了解。④教育質量的監(jiān)督控制,所有待發(fā)送的資料均由健康教育小組負責人進行修改審批后方可推送,應杜絕產品推銷等不良趨勢,以保證健康教育資料的質量和惠民理念[5]。
1.2.3 評價指標
在女性取卵日的前1周對男性病人應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進行調查,在采集精液當日及時統(tǒng)計取精液結局相關臨床資料,并再次進行SAS、SDS問卷調查。TEF的診斷標準(排除逆行射精的病人):①延遲射精,檢查者在經過充分性喚起及性刺激甚至勃起堅硬后超過30 min,但不能完成射精而需要醫(yī)護人員指導幫助者;②射精不全,檢查者射精完畢后,最終精液量在未丟失的情況下<0.5 mL,且仍有射精不盡的感覺需再次取精者[6]。
1.2.4 統(tǒng)計學方法

調查對象共400例,兩組病人在年齡、體重、身高、文化程度、職業(yè)分布、家庭經濟等社會人口學指標和婚姻年限、不孕不育年限、是否已有子女、手淫史等臨床指標方面的基本情況、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詳見表1。
對照組發(fā)生TEF 46例(23%),試驗組發(fā)生TEF 20例(1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2.267,P<0.05)。
對照組和試驗組病人干預前SAS、SDS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試驗組病人SAS、SD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1 兩組病人基本情況 單位:例(%)

表2 兩組病人SAS、SDS評分比較 單位:分
不孕不育病人中除了少數(shù)是由于生殖系統(tǒng)發(fā)育畸形而不能生育外,大多數(shù)是由于心理因素和健康知識匱乏所致[7-8]。不孕癥夫婦生殖生育相關知識的缺乏會導致其出現(xiàn)精神緊張、焦慮、抑郁、自卑等不良情緒,與此同時,男性TEF的發(fā)生率也隨之增加,反之亦然[9]。有研究指出,接受體外射精治療的男性在妻子取卵當日TEF的發(fā)生率高達15%~20%[10]。有調查顯示,男性發(fā)生TEF時IVF-ET的成功率(25.49%)明顯低于正常射精者(44.64%)[11]。因此,降低TEF的發(fā)生率成為IVF-ET病人關注的重點內容之一。周俐媛等[12]指出,在不孕不育治療過程中,對男性不育病人取精前采取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可減少TEF的發(fā)生。呂桂芹[13]對不孕癥病人實施多種渠道的健康教育后,病人能有效提高對相關知識的了解程度,以更積極的心態(tài)接受治療,以提高妊娠的成功率。目前臨床上最常用的護理模式為健康教育,在傳統(tǒng)的健康教育模式中,絕大多數(shù)采用了口頭教育或者發(fā)放相關健康教育資料的方式。其不足之處主要體現(xiàn)為講解的多、反饋的效果不佳,很少做到及時高效的溝通,同時由于宣教者的知識水平和溝通技巧參差不齊、講解時機和病人需求的不同以及病人的理解能力各有差異,均會導致健康教育效果參差不齊[14]。
隨著智能手機產業(yè)的飛速發(fā)展和微信軟件的逐步完善,通過手機在微信平臺獲取信息成為人們生活中的重要途徑。利用微信平臺推送健康教育知識,操作方便、高效,且投入少[15],這一創(chuàng)新也迎來了網絡化健康教育廣闊的發(fā)展前景。徐杰[16]指出,運用微信及公眾號強化健康教育可構建醫(yī)院和病人交流平臺的有效途徑。基于微信平臺的健康教育充分地為男性不育癥病人提供了全面、細致、優(yōu)越、延續(xù)的健康宣教,增加病人自我護理的積極性,最大化地實現(xiàn)了護患“零距離”[17]。在健康教育工作中應用微信平臺,以語音、視頻、圖片和文字等形式把教育信息傳播給病人,方便病人存貯和再次查閱,還可進行微信私聊,采取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和行為指導,提升病人的認知水平和改善心理狀態(tài),減少了病人TEF的發(fā)生;也有效避免了文字枯燥難懂,解決了許多門診不孕癥病人延續(xù)性護理的難題,經濟高效;同時也避免了不同護士表達能力缺陷或講解遺漏的情況,減少護士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不孕癥雖不會危及夫婦的生命,但會讓其感受到巨大的痛苦和壓力。在漫長的治療過程中不僅給病人帶來了經濟壓力,更容易讓病人產生負性情緒,嚴重者甚至導致夫婦雙方出現(xiàn)內分泌失調,進而影響治療效果,加重了不孕不育的病情[18]。本研究發(fā)現(xiàn),在利用微信平臺做好健康宣教的同時,注重心理護理,努力創(chuàng)造良好的護患關系,保護病人的隱私,時常傾聽病人的主觀感受,鼓勵每位病人理智面對,告知家屬應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積極配合治療,相互鼓勵,共同攻克難關,這不僅增加了病人的相關知識,而且可以解除病人的顧慮,調整心態(tài),提高其心理適應能力,從而使體外射精治療中男性病人臨時取精時焦慮抑郁的情況明顯減輕。
綜上所述,基于微信平臺的健康教育可豐富男性不育癥病人的相關知識,有效地降低體外射精治療中病人TEF的發(fā)生率并改善其負性情緒,提高病人治療的信心和心理適應能力,是一種簡單經濟有效的護理模式,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