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糖尿病是內分泌科常見疾病,該病是由于機體血糖代謝紊亂所致的產期綜合征,如何有效地控制血糖水平,對產婦和新生兒的結局將產生極大的影響[1]。如果產婦在妊娠期的血糖控制不佳,將會導致產婦在妊娠期出現羊水過多和血壓驟升等危重癥,胎兒在母體內的生長發育亦會受到影響,導致其生長發育畸形,出現新生兒窒息及巨大兒的可能[2]。所以,如何將血糖控制在合理水平,成為護理領域關注的焦點[3]。而血糖的控制與產婦日常行為習慣關聯密切,行為習慣往往是產婦根深蒂固的思維理念所致,所以,轉變產婦的意識形態,使其糾正消極的行為模式,自覺踐行正確的自我照護手段,對其自我病情管理及改善妊娠結局將大有助益[4]。在轉變產婦行為方面,干預手段更多的是轉變產婦的認知體系,使其產生內生動力以自覺踐行相應的行為管理方式,但傳統干預模式只注重被動式知識宣教,而未從產婦的內在意識著手,導致行為干預差強人意[5]。保護動機理論旨在從人類動機的視角出發,從意識形態上予以全方位管理,保證個人的健康行為均能在決策中予以自我審視,進而萌生動機轉變意識,自覺做出相應的行為管理[6]。由于該項理論模式應用于妊娠期糖尿病病人的研究尚為數不多,導致臨床上仍缺乏一定的數據支撐,因此仍需進一步探討動機保護理論對妊娠期糖尿病病人所產生的成效。現報道如下。
將我院2016年4月—2017年3月門診接診的59例妊娠期糖尿病病人設為對照組;將我院2017年4月—2018年3月門診接診的61例妊娠期糖尿病病人設為研究組。納入標準:經婦產科B超檢查,顯示為單胎妊娠;經餐后2 h血糖和糖化葡萄糖耐量試驗,證明為糖尿病;產婦妊娠周數為18~26周;病人未伴有自身免疫系統疾患;病人對本研究內容了解,且愿意簽訂同意書。排除標準:新生兒伴有先天性發育畸形。兩組病人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病人基線資料比較
1.2.1 對照組
實施傳統護理干預。向病人講授有關疾病發生、發展、預后及轉歸等方面的理論知識體系,幫助其構建系統化的知識架構。指導病人進行合理膳食,保證其攝入一定量的維生素,并進行膳食搭配,保證血糖處于平穩狀態。在癥狀控制方面,應盡可能做好癥狀管理,保證其各項生命體征均處于平穩水平。干預時間6周。
1.2.2 研究組
在對照組傳統護理干預的基礎上引入動機保護理論。以妊娠期糖尿病病人的自我照護能力、血糖控制能力為依據,擬訂基于動機保護視角的個體化干預策略。由1名婦產科醫師,1名內分泌科醫師以及2名產科護士共同設定個性化干預方案,對照護過程中存在的多項難題及時予以改進和處理。干預時間6周。本次調研干預內容包括內部回報、外部回報、嚴重性、反應效能、自我效能、反應代價、易感性等,并根據評估結果擬訂具體的干預方案。詳見表2。
表2基于保護動機理論的護理干預流程

干預項目 干預目的 時間和方法 內容易感性、嚴重性強化病人對疾病嚴重性和易感性方面的認知深度①在干預第1天~第3天,護士需對病人實施疾病全方位管理,對病人當前病情狀況予以評估,并構建個性化檔案;②在干預后第1周~第2周,護士需對病人予以多媒體授課教育,每次干預時間2 h,每周需干預1次;③對病人實施個體化指導,待完成每周授課計劃后,需對病人實施個性化管理,每次干預時間30 min①向病人講授有關疾病的系統知識體系,并借助圖片強化病人對疾病所致危害方面的認知;②對病人日常生活中存在的風險因素進行講授,告知具體的照護措施,指導其具體的血糖檢測方法;③向病人發放健康宣教及妊娠期糖尿病方面的知識框架手冊。內部網報、外部網報轉變病人自身不良的行為的內因,減少家屬不良照護模式的外因在干預后第3周~第4周,需全面召開家屬座談會,干預頻次為1周1次,每次持續時間達1.5 h,讓所有家屬成員均參與①向病人推介具體的疾病照護措施,對血糖實施監測;②向家屬推介正確的行為方式,并讓其養成良好的照護手段;③對病人或家屬在日常護理中存在的缺陷,應予以指導,必要時給以糾正自我效能、反應效能強化病人及其家屬對健康宣教內容的認知,提高病人行為轉變的動機在干預后第5周~第6周,召開病友會,干預頻次為1周1次,每次時間2 h①邀請血糖控制良好的病人現場說法;②幫助病人強化健康行為的反應效能反應代價減少反應代價從干預后第1周起,對病人予以電話一對一追蹤隨訪①對病人不健康的行為方式進行評估,并協助其共同解決相應護理難題,并正確監測血糖水平;②對病人實施健康宣教,給予精神心理和情感層面的支持,提高病人的社會支持力度
①在干預前及門診干預后第6周末,記錄兩組病人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的水平。②在干預前及門診干預后第6周末,利用自我照護能力量表對兩組病人的自我護理能力進行測評,該量表涉及4個維度,分別為自我責任感、自我技能、自我概念和健康知識水平。該量表包含43個條目,每個條目采取5級評分法,即0~4分。量表總分值為172分,得分越高,表明其自我照護能力越強。③在產婦分娩后住院期間,對兩組產婦的妊娠結局進行對比。妊娠結局涉及泌尿系統感染、產后出血、羊水過多、剖宮產等。④在產婦分娩后住院期間,比較兩組處于圍生期的胎兒結局,包括新生兒窒息、早產、胎兒窘迫、巨大兒等。
利用SPSS 22.0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采用t檢驗分析計量資料,采用χ2檢驗分析計數資料。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3兩組產婦干預前后血糖控制水平比較

組別例數 干預前 空腹血糖(mmol/L)餐后2 h血糖(mmol/L)糖化血紅蛋白(%) 干預后 空腹血糖(mmol/L)餐后2 h血糖(mmol/L)糖化血紅蛋白(%)研究組619.3±1.414.6±2.19.6±1.65.2±0.88.1±1.45.4±0.7對照組599.5±1.514.8±2.39.7±1.76.9±1.111.5±1.98.9±1.5t值-0.755-0.498-0.332-9.705-11.186-16.466P>0.05>0.05>0.05<0.05<0.05<0.05

表4 兩組產婦干預前后自我照護能力比較 單位:分

表5 兩組產婦的妊娠結局比較 單位:例(%)

表6 兩組胎兒結局情況比較 單位:例(%)
妊娠期糖尿病是圍生期多見病,由于處于該時期產婦體內激素水平發生紊亂,導致機體的血糖水平出現代謝異常,進而對母嬰的健康狀況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7]。通過對病人的血糖水平進行評估與監測,并督導其在認知行為層面做出改變,為個體的健康做出保護性動機,可以幫助其更好地實現疾病管理[8]。該項理論旨在從多媒體示范、個性化導向等層面,對影響產婦血糖的行為進行掌控與監測,進而有效糾正其不恰當的飲食行為,提高產婦的自我效能感,以全方位提高產婦對血糖的控制能力[9]。因為產婦的行為直接影響妊娠期糖尿病的血糖值,所以,糾正行為是控制血糖的前提與保障,但行為又與個體的意識形態有關,本研究從個體的內在動機訴求出發,幫助其自覺做出相應行為調整,可實現院外延續性健康管理目的[10]。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干預后的血糖控制能力高于對照組,表明動機保護理論能提高機體對血糖的控制能力。由于個體對自己生存的外界環境均存在一定的適應性和應變性,一旦個體面對來自自身及周圍環境的影響時,勢必會做出有利于個人健康的行為方式[11]。這個行為轉變的過程,勢必涉及其內在動機的變化,幫助個體盡可能踐行有助于糾正個人主觀能動性的照護手段[12]。保護動機是個體面對機體易感性與嚴重性等自身利益受到威脅時,進而做出積極和正面的應對方式,使個體做出正確的臨床決策[13]。本研究旨在對個體的易感性、嚴重性、內部回報、外部回報、反應效能、反應代價等變量進行評估,再根據產婦的具體狀況擬訂相應干預策略,幫助產婦不斷內化病情認知,使其掌握和內化相關知識體系,幫助其意識到不良行為所致的不良后果與嚴重度[14]。對產婦實施持續性監測,再借助家屬的支持力量,能減少不良行為方式所致的消極應對方式,以提高內部回報和外部回報[15]。所以,出于動機保護理論的全方位考慮,護士應從照護技巧、自我效能及自我概念等多維度出發,提高產婦內在行為改變意愿和動機,進而將意圖效力更多地作用于產婦的日常行為,在潛移默化中轉變消極的行為方式,進而自覺做出利于病情預后的決策。再者,產婦的妊娠結局和新生兒結局結果比較顯示,研究組均優于對照組。這表明動機保護理論能控制人體血糖,使機體的血糖處于相對平穩的水平,避免過高血糖對胎兒發育及產婦妊娠結局造成不利影響。隨著母親血糖水平得以控制,能規避營養過剩事件的發生,這對母親不良妊娠結局的降低有一定助益,且能保證胎兒正常的生長發育。保護動機理論的有效執行,能幫助產婦從認知逐步過渡至動機意念,并不斷產生正向認知體系,從而改善產婦妊娠轉歸[16]。另外,研究組產婦的自我照護能力強于對照組,這表明動機保護理論能提高產婦的自我照護能力。
綜上所述,動機保護理論應用于妊娠期糖尿病病人,可提高其自我效能,改善產婦的妊娠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