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靜輝
高職院校新校區規劃建設的實踐研究——以無錫職業技術學院為例
宋靜輝
[無錫職業技術學院]
無錫職業技術學院在新校區建設過程中,堅持規劃先行,突出以人為本,聚力品質提升,聚焦服務發展,高水平建設生態智慧型校園。文章簡述了新校區規劃建設的理念、構思、成果和亮點,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總結。
高職院校;新校區規劃;建設;實踐
學校始建于1959年,1999年經教育部批準獨立升格為無錫職業技術學院。在新校區建設過程中,堅持規劃先行,突出以人為本,聚力品質提升,聚焦服務發展,高水平建設生態智慧型校園。目前已分批完成了建筑面積約32萬平方米的項目,圖書館獲得2007年教育部優秀建筑設計三等獎,2號實驗實訓樓、8號學生公寓等7個項目獲得江蘇省“揚子杯”優質工程獎。
新校區總體規劃以基地中的河流以及周邊優美的山水自然景觀特征為起點,抓住地域環境特色,體現職業教育與建筑的發展趨勢,與一流職業技術院校的建設相適應,并與江南秀美形象相契合。
在規劃設計過程中,充分把握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趨勢,挖掘學校服務機械行業核心產業、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特點,秉承嚴謹治學、崇尚實踐的校訓精神,落腳于“研究先行、實干創新,致力于先進裝備制造業人才培養和技術服務”的無錫職院辦學特色。
適應職業教育社會化開放化的要求。通過省市共建、市場引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學校主體等模式,將企業文化、行業文化和校園文化結合為一體,培育學生工匠精神和職業素養。設計中將繼續教育、體育設施等相關建筑設施置于校區邊緣,交通便捷,利于開放。
順應學校高層次人才引進、產教融合集成平臺建設、技術成果轉化、產業(特色)引導培育等要求,將新校區建成引領改革、支撐發展、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職業學校。既要適度超前、便捷智能,又能保持可持續發展。
根據科學和技術水平的發展趨勢,逐步提升、完善網絡化基礎設施和框架,綜合利用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探索智慧校園建設和新模式下教學、實訓、科研及產學研合作的網絡化、立體化和現代化。
注重頂層設計,積極探討信息時代下師生網絡化需求對各類建筑的布局、功能設置的要求,突破院系、學科、專業及不同類型實訓室的束縛,統籌協調各類建筑的配置,實現整個校區建筑的有機組網、協同運行。
在總體規劃和單體設計過程中,注重建筑的造型、立面和外部空間在校園中的定位,體現出網絡化特點,適用于新時代師生交流互動、碰撞激發、數據有序流動以及校園數字化管理。
根據無錫園林城市、歷史文化名城的特點,結合處于江南水鄉、臨近風景名勝區的優勢,以山水與園林為抓手,形成學校特色。園林布局盈動活潑不生硬,點綴校園其間,融入校園。
結合城市規劃設計,精心構思,吸取傳統園林文化精髓與現代校園相結合,充分考慮與建筑單體的有機結合,整體布局又各有側重,錯落有致又各具特色,古典與現代并重。
校園園林中良好的空間組織順序能夠明顯改善整體環境。[1]通過園林化設計,調節校園的自然環境和學習、生活、工作環境,培育出適合學校的良好文化氛圍,形成校園文化積淀。
生態化要做到“模式成本適當,其自身是可持續的,而且它可以不斷與環境、與氣候自適應式進化”。[2]要以生態環境的田野調查為基礎,合理保留原有地貌和生態系統,人工環境和自然環境交融結合。
充分應用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落實節地、節水、節電各項措施,統籌協調建筑能耗和使用舒適之間的關系,并控制新技術的投入成本和可行性。
單體建筑建設、園林綠化設計和室外市政布置等引入生態意識,結合海綿城市技術,打造具有校園特色的生態系統。考慮生態校園的可持續推進,適當留白,彈性發展、擴展有余地。
結合上述現代化、網絡化、園林化、生態化的規劃理念要求,實現地域化,并找到合適的空間載體。落實校園發展定位對新校區建筑、環境、生態的要求,以山水園林為主線,打造空間尺度適當、天際線協調、建筑布局合理、環境優雅、文化深厚的宜人校園環境。
整個校園以穿行于基地內的河道為主要線索,河流的空間指向同時成為建筑空間的指向。主環路曲直相接,周邊呼應城市路網肌理,內部適當變異劃分教學與生活空間。河道與主環路自然地在河流兩岸劃分了幾個不同的教學區域。在河道的兩岸,主環路以南,曲線的弧形板樓掛接著緣水退迭、富有韻律的實驗實訓組團;在河道的南岸,魚脊柱狀的教學組團指狀空間向河道綠野開放。點、線、面的組合體現著清晰的規劃機理,自然的河道空間與弧線穿行的綠地交叉滲透,宛若一曲抒情的樂章。
校園南北向主景觀大道和標志性建筑為文化禮儀空間軸線,東西向河流為生態景觀空間主軸線,構成了校園的空間主序列。南北主軸以簡潔、樸素的校大門為起點,結合校訓墻、校前廣場、主景觀大道,以品字形的圖文信息中心融入校園腹地。東西河道線連接實訓區、圖文信息區、教學區、生活區,根據區域特點設置景觀節點,隔岸遙相呼應,是師生休閑交流、生活娛樂的重要場所。以此為主線,其他空間點綴分布,實現了空間的有序和諧,提升了校園品質。
以校前區景觀帶、主景觀大道、生態河道、假山園林為主體,提供校園尺度的宏觀層面的園林生態空間坐標點。結合學校歷史文化、行業特色、地方文化和建筑特點,設置各個特色園林和綠化景點,形成微觀層面的生態空間。通過合理搭配物種比例,利用高固碳、低維護的鄉土樹種,營造多樣化的植被景觀,保護和增加物種的多樣性。[2]整體設計校園的綠化品種、草坪布局和行人步道系統,形成特色鮮明又符合當地生態的綠地系統。
校園的主體是師生,校園的靈魂是師生之間的交往互動、觀點碰撞和思想升華。根據校園的特點,采用教學區集中布局,圍繞生長軸形成一個可擴展的共享空間,符合教育發展趨勢。生活區中間設置生活活動中心,提供休閑、創業、商業等服務,在生活中交流,學習中提升。疏密相間,在不同的區域集中布置與零星散布相結合;錯落有致,不同形態的園林、水景、汀步、廣場分布于校園中。
可持續發展體現在校園的兩個方面。一是校園的生態化。校園在規劃中盡量尊重原有的生態環境,同時人工營造更優美的園林山水生態環境。在規劃道路中,采用外環線的方式,可使汽車不穿越中央生態帶方便地到達各個建筑的組團,盡可能減少汽車噪聲與廢氣對校園空氣的污染。集中停車場則結合校園南北出入口設置,盡量減少對教學區的干擾。自行車盡可能地規劃在建筑物的架空層和地下停車庫。二是校園的自身發展余地。在環線以外考慮了學院的擴展用地。同時考慮到在可見的將來發展可能性,在主環道路上預先留有擴展的接口,南側平行于高浪路的內環道路接口為教學區服務,河道以北用地西側出入口提供宿舍區的擴展要求,這些措施將有利于校園分期分批的建設。
一是校園建設工作緊緊圍繞學校的發展定位、發展規劃以及人才培養、技術研發、社會服務等辦學需求,吸收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樹立與先進辦學理念有機融合的科學規劃建設理念。二是科學制訂、滾動修訂校園建設五年規劃,每年按實際進行調整,服務學校發展主線,緊扣育人中心工作,優先建設功能缺失型項目及內涵發展型項目。三是秉持“學生的家園、企業的伙伴”的辦學理念,突出以人為本。項目建設過程中突出人的視角和可持續發展,堅持以師生教學科研和學習生活需要為中心。
學校在規劃新校區的同時,就統籌確定新老校區的功能定位。老校區中橋校區地處市中心,設施相對陳舊,學校規劃將其建成集大學生創新創業、技術研發、企業孵化、產業集聚、社會服務為一體的大學科技產業園。新校區地處太湖新城,規劃將其建成教育教學、技術研發和文化傳承創新的主校區。根據發展規劃,結合學校自身經濟能力,制定了分期建設的計劃,實現了教育教學、行政辦公單校區運行。同時,發揮學校物聯網技術類專業優勢,在項目建設中融入現代智能,建設智慧校園。基建處與信息化中心聯合申報的《基于新一代物聯網的智慧校園物聯網解決方案》獲得2019世界物聯網博覽會新技術新產品新應用創新獎。
一是注重項目建設的前期論證與程序,依法按規開展工程項目建設。二是注重項目的建設體系化建設和規范化管理,強化對基建項目全過程和全壽命周期管理。三是積極響應省、市的綠色發展戰略,項目設計時考慮新能源、新材料的使用。近期新建項目的建筑節能達到65%,并按綠色二星標識進行設計與運營。同時結合學校智慧校園建設,建成了建筑能耗監管平臺,對各建筑的水、電、氣進行實時動態跟蹤與管理。學校獲得“國家節約型公共機構示范單位”稱號。
太湖校區毗鄰太湖,與江南大學、太湖科教園相鄰,區位優勢明顯。校園內各功能分區明晰,各區塊各得其所;交通組織合理,校園內道路進行分級規劃建設,實現了人車分流;校園內綠地系統結合“水”進行景觀規劃,做到“點”“線”“面”相結合并向空間立體發展。結合辦學特色,統籌機械工業文化園、無錫名人苑、吳文化園等文化建設項目,把職業能力與職業精神培育相結合,建設融人文素養、職業精神、職業技能于一體的工科特色育人文化,創造優良育人環境。
完成國家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工程“開放性公共技能實訓基地”——無錫智能制造公共實訓基地的各項建設任務。圍繞建成高水平的智能制造工匠培育中心、技術創新與服務中心、國際合作中心、專業碩士培養基地,為無錫“千企技改”提供技術與培訓服務的功能要求,不斷完善方案,將該項目建成開放共享功能適用、彰顯學校文化的標志性智能化建筑,更好地服務人才培養、技術服務和對外開放,支撐智能制造特色校建設。
通過新校區建設,教學實訓用房、圖書館、學生宿舍、后勤生活用房等基礎辦學條件得到了改善,進一步推動了學校發展。重點建設適應學校重點學科或專業的發展、專業群發展、產學研和人才培養等急需的項目。學校把有限的財力用在刀刃上,而不是鋪攤子盲目擴張,切實助力學校人才培養、產教融合等內涵發展,提升學校的辦學實力和辦學水平。挖掘學校的人文資源,改善學校的人文環境,帶動學校及周邊區域的人文環境和生活質量,擴大了學校對所在區域的社會影響力。
同時,通過綠色設計和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采用有利于可持續發展的場地模式、建筑形式、技術、設備和材料。優先使用“四新”技術和產品,促進技術進步,建設一次性成本可能會略有增加,但是后期學校長期的運行成本減少,節約了水、電、氣等能源,減少建筑的能耗,減少對環境的不良影響,同時提升建筑的室內環境和校園的室外環境,保證師生有一個健康舒適的生活環境,提高了基建規劃的環境效益。
新校區建設的持續推進,有效助推了學校事業又好又快發展,2006年學校被列為首批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2012年成為省內兩所舉辦高職本科培養項目的高職院校之一,2016年成功申獲國家發改委產教融合工程支持項目,2018年以較大優勢進入省高水平高等職業院校建設單位的行列,并在2019年成功入選“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建設單位名單”前10名高水平學校建設單位(A檔)。
[1]李健峰.淺談新時代高校新校區規劃建設[J]. 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19(9):188-192.
[2]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中國綠色建筑2019[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9.
[3]席素亭.新時代高校生態校園規劃的實踐研究_以河北工程大學新校區校園規劃為例[J]. 河北工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32-35.
(責任編輯:趙鵬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