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逸涵 虞晉權
高質量就創業視域下精準職業指導的路徑探析——以某高校藝術設計類4屆畢業生為例
朱逸涵 虞晉權
[福建農林大學;閩江學院]
為促進藝術設計類學生的職業指導教育深化改革,切實提升畢業生就創業工作質量,本文以某高校2017屆、2018屆、2019屆、2020屆藝術設計類畢業生就業意向問卷調查結果為基礎,對于畢業生就業創業的期望地域、求職困擾、薪酬期望、就業心態、求職創業準備等狀況進行分析,剖析藝術設計類畢業生就業創業現狀產生的原因和開展精準職業指導工作的意義,并探索提升藝術設計類畢業生就業創業質量的有效路徑。
精準職業指導;藝術設計;畢業生;就業創業
近年來,高校藝術設計類畢業生就創業困境日益凸顯,受到廣泛關注。如何精準開展高校藝術設計類學生職業指導工作,提升就創業質量,已成為高校的一項重要課題。本研究針對福建某高校藝術設計類2017—2020屆畢業生的就業意向調查,共發放1600份問卷,收回問卷1582份,有效問卷1549份。
參與本次調查問卷的4屆畢業生中,選擇到一線城市(北上廣深)就業的分別占11.16%、22.49%、17.17%、19.40%(見表1),然而目前藝術設計類就業需求仍集中分布在一線城市和新一線城市,相關崗位需求在全國各地分布較不均衡,與學生意向就業地域無法實現較好地匹配。

表1 參與調查的4屆藝術設計類畢業生就業期望調查結果
調研結果顯示,在求職過程中超過五成學生認為自身能力不足、求職方式技巧欠缺、缺乏有效實習經驗等。由于藝術設計類學生前期學習投入巨大,[1]他們渴望在畢業后能盡快收回學習成本,獲得高回報,[2]導致部分畢業生首次求職薪酬期望定位過高,17-20屆薪酬期望均在6千元以上且呈逐年攀升趨勢,當高期望與現實產生沖突時,易出現心理落差,導致焦慮、挫折、自卑、過度依賴等不良就業心理問題。
高校雖開設職業指導課程,并提供了相應的就業技能培訓,但不少學生面對就業仍表現出迷茫,僅有少數畢業生抱有“自信,并積極準備”的心態,絕大多數同學“感到茫然或焦慮”。在應聘時仍有畢業生未制作有針對性的個人求職信和簡歷,沒有對應聘企業背景做過充分調查,對面試官可能提出的問題、個人應聘的禮儀著裝等沒有準備。這從側面反映出職業指導工作尚未形成穩定、長效的工作機制。高校對藝術設計類學生在創業意識、興趣的培養教育方面稍顯不足。學生對創業“很有興趣”的分別占當年畢業生總數的8.37%、16.80%、14.77%、12.50%,總體比例偏低;“有創業意愿”、“有比較成熟的考慮”僅占少數,創業意愿不夠強烈,準備尚不充分。
思維敏銳,個性獨立。該專業學生具備新時代95后大學生普遍存在的個性獨立、思維活躍等共性,但較同齡群體更具備浪漫主義色彩,思維更為敏銳、前衛,對生活充滿激情,易接受新鮮事物,大多數藝術設計類學生高考前便奔赴全國各地參加各校單獨命題的專業考試,相對其他考生,自我獨立性強,社會化程度較高。
崇尚自由,紀律松懈。藝術設計類學生發散性思維強,追求自由意愿強烈,不愿意受紀律束縛,往往容易出現組織課堂紀律松懈,生活作息不規律等情況,對公共基礎學科重視不足。
實踐豐富,理論薄弱。藝術設計類學科對實踐能力要求較高,本科期間開設多門實踐課程,要求學生參與社會服務、項目實施,加強實踐能力鍛煉,但基于高考階段對文化課要求不高,與同齡群體相比,藝術設計類學生大多數文化課基礎相對薄弱,重發散輕邏輯思維,考慮問題不夠全面深入。
大部分藝術設計類畢業生還未認識到就業形勢之嚴峻,以2020屆參與調查畢業生為例,感受就業形勢“非常嚴峻”的僅有27.16%,大多數畢業生缺乏對就業形勢認識的正確認識和判斷。
雖然學生在校期間曾進行個人職業規劃,但多數迫于課程需要,沒能從根本上重視,往往只是查閱相關資料東拼西湊,缺乏對社會環境、專業前景和自我的分析與思考。求職過程中主動性也不強,總是被動地等待就業機會,對于就業信息發布渠道也缺乏了解,僅有近半數畢業生表示“了解,偶爾關注”就業信息網站。
不少高校對大學生就業創業觀塑造培育和技能培訓缺乏精細化指導。高校雖設有就業指導中心,但人員配備有限,無法針對藝術設計類學生特殊性開展精準指導和創業實訓工作。學校組織的大型招聘會像“趕集”一般,缺乏針對性,成效不如專場招聘會顯著。學生未提前對應聘企業和崗位進行深入了解,在招聘會現場往往如“無頭蒼蠅”般迷茫碰撞。
高校面向藝術設計類學生開展精準職業指導,能幫助學生認清就業形勢,分析自身優劣勢,結合實際情況,對自己的未來職業選擇、職業方向做合理定位,調整自身過高的就業期待,為今后就業擇業奠定堅實基礎。
基于藝術設計類學生崇尚自由的性格特征和該行業項目化結算薪酬的特點,大多數學生不愿從事“朝九晚五”的工作,也不愿與用人單位簽訂正式的就業協議,有些畢業生甚至未與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勞動關系呈現隨意性,個人合法勞動權益無法受到保障,一旦出現工傷、病患等問題無法得到相關補償補助,勞動仲裁部門也難以受理。因此,有針對性地開展職業指導和相關法律法規教育,有助于保障此類學生的合法權益。
藝術設計類學生獨立性強,重視自我發展,愿意全力為自己理想事業主動出擊,積極拼搏,但也容易脫離現實,過于理想化,難以承受外界批評和指責。所以,在進行求職創業指導工作時,要兼顧提升學生就業心理技能,適時疏導求職心理壓力,這是促進大學生就業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
依托大學期間職業指導課程和第二課堂,以分類指導為原則培養學生綜合競爭能力。在提升學習能力、積累實習經驗和工作經歷的同時,還要注重強化組織紀律性,培養團隊合作精神和集體意識,提升溝通交際、環境適應、抗壓釋壓、組織策劃和時間管理能力。與此同時,還要有目的地邀請知名企業與學校聯合舉辦模擬職業活動或項目實訓,了解職業規范,提升學生職業技能素養和職業道德,以增強個人綜合競爭能力。
基于目前學生求職主動性不強、創業基礎薄弱現狀,高校就業指導中心應“抓早抓小”,從低年級開始就培養學生求職創業意識、樹立正確就業擇業觀、強化個人職規意識,將就創業意識深入學生內心。還要組建就創業指導團隊,定期開展培訓講座、邀請職業指導專家講授職業規劃設計、舉辦模擬面試大賽、分行業創業培訓課程、創業沙龍、做好創業項目對接等活動,采取多種方式,切實提升就業創業技能和水平。三是做好創業政策宣傳、資金保障等工作,提供個性化創業指導,邀請藝術設計行業權威人士等舉辦創業實例講座、就業形勢預測分析等,針對學生傾向靈活就業的特點,多維度增強學生求職意識和能力。
就業信息暢通和就業信息平臺的完善是畢業生充分就業的重要前提,依據學生的需求精準推送就業信息,這是改善藝術設計類畢業生求職供需失衡現狀的有效途徑。線上線下共同發力,線下以傳統院校招聘會、各地供需見面會等推送就業崗位;線上利用大數據分析,通過如“24365”全國高校畢業生求職招聘平臺、就業指導中心網站、微信公眾號、學院網站就業板塊和QQ群等新媒體渠道,第一時間推送信息給學生,為學生提供個性化職業指導。同時,將勞動權益普法教育融入學生日常教育管理,維護風清氣正就業環境,為傾向選擇靈活就業的畢業生提供法律援助,保障其合法權益與公平環境。
畢業生求職受挫時,難免出現求職焦慮、情緒低落等狀況,而藝術設計類學生特殊的性格特點和專業特征更易產生就業心理壓力。高校應引導學生構建自身社會支持體系,主動與家人、師生、朋友等進行聯系,以便從他們那里獲得就業信息和心理支持;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自覺將外界支持轉化為自身發展動力,應對就業創業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風險;構建四維網絡——通過“校、院、班、舍”做好就業心理危機干預,幫助大學生調整個人就業心態,培養健康平和的心理品質,使他們在就業創業過程中占有主動權。[3]
[1]管婷婷.高校藝術類專業貧困畢業生就業現狀分析[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33(5):184-185.
[2]姚瑩,徐成凱.藝術類專業大學畢業生就業力指標體系調研分析[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9(1):47-51.
[3]安琳.藝術類高校畢業生擇業行為影響因素與風險應對[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45(4):172-179.
(責任編輯:楊書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