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衛(wèi)華 胡忠利
基于國際比較的高校學生公寓管理服務育人功能研究
杜衛(wèi)華 胡忠利
[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
通過對英國學院制教學、德國大學生服務中心和大學生村的梳理,分析歐洲國家比較有特點的學生公寓與導師制、學生公寓與公共空間的關系,從而為開展中國學生公寓與服務育人的研究提供外部的視角。學校和社會需要建設新型現(xiàn)代高校學生社區(qū),這個社區(qū)應該緊密對接學校辦學目標,有效服務學生成長成才,學生樂學,家長滿意,居民宜居,利益相關者共同參與,現(xiàn)代服務運轉良好,文化育人功能突出。學生公寓不僅僅有“住”的功能,也要具有“生活”的功能。
學生公寓;國際比較;服務育人
歐洲的大學生一般被視為享有獨立自主權利的成年人,而中國的大學在日常管理實踐中承擔了全部責任。如果一個學生有了身體傷害或者自殺行為,在歐洲學生家長一般不會去跟大學理論,因為大學生作為成年人承擔自己的義務,享受自己的權利。學生在學期間發(fā)生的傷害事件如果跟大學的機構沒有直接的關聯(lián),大學不承擔道義責任和法律責任。
而在中國,如果學生在就讀期間發(fā)生傷害事件,社會和家長期待大學承擔道德責任,部分家長甚至通過法庭正規(guī)渠道狀告大學的管理責任,或者通過非正規(guī)的渠道對大學的權利進行侵害。總而言之,中國的大學管理包括后勤管理的壓力主要來源于這種道德責任和普通人通常所認定的“法律責任”,高校似乎成為學生監(jiān)督的全部責任人。
在這種不同的文化和法律背景下,歐洲大學公寓或者后勤管理部門的壓力較小。同時,歐洲高校和社會的資源較多,入住學生宿舍的學生基本上一人一間,完全不同于中國高校目前的宿舍容量。國內(nèi)高校普通的宿舍一般為4-8人一間,只有在華留學生可以實現(xiàn)1-2人一間宿舍。因此,中國和歐洲相比,宿舍或者公寓管理有著不同的模式和可能性。
大學這一組織機構源于歐洲,在11世紀的意大利出現(xiàn)的“學生大學”,大學主體就是(法學或者醫(yī)學)學生自己,他們按照同鄉(xiāng)會(nation)的方式組織起來,賃屋而居,收學費,請教師,入學和結業(yè)都是同鄉(xiāng)會的事情。學生租住在民居之中,或者住在同鄉(xiāng)會的房屋里面。由此,在12-18世紀的歐洲,各地大學的學生宿舍模式都采取了這一方式。
英國的學院制(College)就是延伸至今天的一種高校自治管理模式。英國部分精英大學仍然保留了學院制。學院不是單純的教育實體,也不是單純提供住宿的場所——它們是為學生提供的一個運動、交際和適合于居住的活動中心。學院的學生有著很強的學院歸屬感,因為在新生歡迎周,新生可以參加學院組織的各類集體活動,如各種各樣的聚會和社交活動,正式晚宴也是其重要的內(nèi)容。成為一個學院的會員,一般需繳會員費。繳費之后,本學院所有的活動對會員都開放,學生可以參加。特別是學院里面的“校友會”組織。校友會一般自己有獨立的運作系統(tǒng),每年定期召回畢業(yè)生大家在一起活動,對于學生的就業(yè)和強化歸屬感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德國的大學誕生較晚,學生住宿一般在民居或者是同鄉(xiāng)會的宿舍中。1920年前后,德國設立了學生服務中心(Studentenwerk)這個機構,為學生提供比較便宜的飲食和住宿服務。二戰(zhàn)之后,聯(lián)邦德國新建了一些高校,學生數(shù)量急劇增加。1958年,聯(lián)邦德國委托大學生服務中心為學生提供后勤保障服務。每個大學生每學期都要向公司化運營的非盈利的大學生服務中心繳納會員費,2018年為72.77歐元。德國現(xiàn)有58個 “中心”分布在德國180個地區(qū)。每個 “中心” 獨立運行,為若干所大學服務。2018年,德國大學生服務中心總收入為1812235180歐元,其中各個州補助占比8.7%,學生交費占比19%,主體收入(62%)來源于各類營業(yè)收入(租金和銷售),總共雇傭員工20181人。
德國大學生服務中心在全德國擁有961家咖啡廳和學生餐廳,194268間學生宿舍,十平米左右的房子平均房租為250歐元,當然德國大部分學生宿舍都是男女混住的。德國大學生服務中心建設了43個心理服務中心和46個社會福利咨詢中心,成立了212所幼兒園。德國大學生服務中心還負責德國高校學生助學金(BAfoeg)的發(fā)放,為國際學生提供了近100個服務項目和活動,出借貸款給學生或者給學生介紹兼職工作,資助了42個學生文化組織和22個學生俱樂部,以及25個各類文化活動或者競賽活動。
德國的大學生村(Student Village)則是另一種模式,類似于中國的學生宿舍,但有著豐富的內(nèi)容。以柏林的大學生村為例。這是一家注冊協(xié)會主管的學生村(Studentendorf Schlachtensee eG)。大學生村里面房間類型多種多樣,適合不同需求的學生。大部分學生宿舍都是男女混住的,2020年十平米的房間月房租為435歐元。單人間的學生共用洗手間、淋浴間、洗衣房等設施。合租模式的則是3-6個人住在一個套房里面,每套房子有自己的客廳和廚房作為公共空間。大學生村還配有地下室作為體育和文化活動的場所,德國大學生晚上聚會頻率很高,聊天、喝酒、跳舞、玩桌式足球都在地下室進行。這個大學生村跟學校的有關部門合作,帶領新生體驗迎新周,不定期組織各種活動(參觀巧克力工廠、城堡等等),這都極大地促進了大學生之間的交流。
中國的學生宿舍一般歸屬于大學本身,是大學的組成部分,沒有全國或者全省層面的學生宿舍管理機構。學生公寓大部分為學校和私人機構合資經(jīng)營的公寓,存在著營收壓力。目前,中國高校的學生宿舍僅僅維持了學生的住宿需求。因為一個房間里有多人共住,對于個人隱私的保護就顯得力不從心。
中國高校定期對宿舍進行檢查和考評也是無奈之舉,因為中國的大學生自理和自治能力沒有得到充分的發(fā)展,為了樓內(nèi)干凈清潔和合理的秩序,也只能如此管理。公寓或者宿舍普遍設有開水房、自助洗衣房、商品服務部等,而為學生建立閱覽室、學生活動室、會議室等活動場所的宿舍不多。也有部分學校開展各類宿舍評比,甚至同個人學分掛鉤,但是大體流于形式,學生素質拓展進公寓、學生黨團組織進公寓、心理健康教育組織進公寓、學生自律組織進公寓、全體教工進公寓、校園文化進公寓等活動很難常態(tài)化。
國內(nèi)某些精英高校可以嘗試英國的學院制度,把學生住宿、生活和學習放到一起,通過導師制的指引,在學院制中充分發(fā)展學生的能力。2019年5月28日,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成立了明德書院,嘗試通過明德書院確立一種新的學習模式。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發(fā)展的需求,把學生的學習空間從課堂延伸到公寓,實現(xiàn)教學相長,實現(xiàn)思政工作的全覆蓋。書院設置了閱覽室、小型圖書館、討論問題的沙發(fā)區(qū)、多媒體會議室,通過硬件設施的提升,將原本的宿舍打造成一個功能齊備的學生活動空間,為學生提供學術研討、學業(yè)輔導的空間,實現(xiàn)第一課堂和第二堂的相互促進,促進學生成長成才。書院定期邀請專家學者開展各種科研講座,助力學生在學業(yè)發(fā)展過程中找到志同道合、有共同追求的伙伴,助力有科研興趣的學生開啟科研大門,致力于打造一個不同年級、不同專業(yè)學生交流的“住學研一體”平臺。
整體來看,中國高校的宿舍和公寓投入仍然存在著很大的空缺。在新冠病毒后的“新基建”中,應該充分考慮當?shù)刂袊髮W生的住宿和生活需求,不僅僅是為學生宿舍裝空調、裝洗衣機和烘干機,而是要更多的增加投入,讓學生能夠按照自己的意愿和經(jīng)濟實力自己選擇住宿方式。只有在學生有著獨立的生活空間、自己獨立的承擔個人責任的時候,高校對于學生的培養(yǎng)才能夠實現(xiàn)多樣化,學生才能充分地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在新技術條件下,高校應該適應最新的“無人”化浪潮,通過智能化升級,讓學生享受到物聯(lián)網(wǎng)、云存儲、云計算、大數(shù)據(jù)的服務,在出入公寓、快遞服務、送餐洗衣等方面增強“獲得感”和“幸福感”。
如果高校不能夠為學生宿舍投入更多的資金,教育主管部門可以仿照德國大學生服務中心模式,建設獨立于高校之外的學生服務機構,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住宿和餐飲服務。通過增加學生住宿和生活空間,更好地搭建宿舍公共空間和文化,推動學習支持、心理健康教育、助困工作、職業(yè)指導、文化生活等進駐社區(qū), 為學生提供思想引領、勤工助學、學習支持等方面的服務。
[1]崔新明. 高職院校后勤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研究[J]. 高校后勤研究,2018(S1):48-50.
[2]鄧嵐, 吳瓊秀. 英國綜合性大學的學院制模式分析[J]. 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 (05):109-112.
[3]呂埃格. 歐洲大學史. 第1卷, 中世紀大學[M]. 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8.
[4]歐楚鋒. 德國的大學生服務中心[J]. 中國高等教育, 1995(3):42-43.
[5]楊士春. 推進高校物業(yè)管理現(xiàn)代化[J]. 高校后勤研究, 2003(4):64-65.
[6]Deutsches Studentenwerk. Studenten- und Studierendenwerke im Zahlenspiegel 2018/2019 [EB/OL] (2020-01-01)[2020-04-02]. https://www.studentenwerke.de/de/content/ studenten-und-studierendenwerke-im.
本文為中國教育后勤協(xié)會項目《基于國際比較的高校學生公寓管理服務育人功能研究》(課題編號:YBKT2019047)和國家社科項目《德國民族文化自信及對我國的啟示研究》(課題編號:18BKS062)的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張寶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