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惠 馮佳娜
以工會建設為抓手促進高校后勤企業發展
林小惠 馮佳娜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
當前高校后勤服務基本以企業化模式運作,或引入社會物業企業,或由學校出資組建后勤實體。高校后勤企業不僅追求經濟效益,更追求企業所承擔的社會效益和育人效益,在企業建設和工會建設中有其特殊性[1]。由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獨資成立的杭州文一教育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文一公司),為學校提供了后勤保障。文一公司以工會建設為抓手,提升職工素質,豐富公司文化,建設和諧發展的勞動關系,促進了公司健康發展。公司在工會建設上將理論總結和建章立制相結合,在研究中探索,在探索中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本文以杭州文一教育發展有限公司為例,探討了以工會建設為抓手促進高校后勤企業發展的問題。
高校后勤企業;工會建設;分工會;勞動關系
(一)身份的多樣性。隨著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后勤部門非事業編制職工數在逐年增多。目前高校后勤工勤崗事業編制職工只退不進,事業編制職工數逐年遞減。以文一公司為例,現在事業編制職工已經不足10%,其余均為企業編制、臨時用工、勞務合同用工、勞務派遣等多種用工性質的職工。
(二)流動的頻繁性。一是因為高校后勤企業內部存在大量技術含量低、重復性高的體力勞動,導致職工工作成就感低。二是由于高校公益性、大眾化的特性,后勤企業普遍以低成本服務師生,企業利潤普遍低于社會同行,導致職工收入也相對較低。三是源自職工間因體制性身份差異導致待遇上的嚴重不公平,非在編職工職業歸屬感低,人員流動性大。
(三)素質的差異性。因高校后勤企業中管理與服務、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并存,故職工隊伍中既有教授、博士等高學歷從業者,也存在著相當一部分低學歷從業者,職工中受教育程度不一,又因個人能力和認知的差異,職工間素質差異很大。
(四)個體的歸屬性。由于用工關系、戶籍所屬、文化層次等的差異,不同職工對學校、對企業的心理歸屬感不同。據調研,校編、工齡長或文化層次高的職工、本地職工,相比其他普通一線員工對學校、對企業歸屬感較高。
高校工會組織高度重視后勤企業工會建設,后勤企業工會建設也經歷了從最初只允許事業編制職工入會到現在全員入會的轉變,工會活動風生水起[2]。著力做好高校后勤工會工作,應當了解高校后勤工會具有的以下特征:
(一)參與職能,相對較弱。高校后勤企業民主管理相對集中在中高層,大部分一線職工,受崗位及文化素質的影響,參政議政能力較弱。一線職工在參與企業發展與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得不到發揮。
(二)維權職能,問題不多。高校作為事業單位,后勤服務在內容上和對象上相對固定,職工工作壓力相對較小。高校后勤以學校教學為導向,各項經費有保障,職工工資支付和休息權等權利能得到充分保障。受校園文化的熏陶,職工之間氛圍和諧,工作環境良好。故高校后勤企業工會在維護職工權益職能上壓力相對較小。
(三)建設職能,責任較重。高校后勤承擔著服務育人的重任,后勤企業工會要積極發揮工會的建設職能,提高后勤職工立足崗位堅持“三服務三育人”宗旨的自覺性。
(四)教育職能,需求最大。高校后勤要實現為師生提供優質服務,發揮服務育人功能,對職工素質有著較高的要求,特別是思想政治方面要與育人功能相匹配,工會在教育職能方面大有可為。
(一)各方重視不夠。首先,后勤企業對工會工作普遍重視不足,導致現實工作中工會工作長期游離于高校后勤核心工作之外。其次,部分領導干部對工會工作存在著認識上的誤區,在后勤企業建設中往往只重視經濟目標而忽視民主管理。將工會工作簡單的理解為就是發福利、搞活動,導致工會工作被邊緣化。工會工作與生產實際相脫離,忽視了工會的政治性和群眾性,嚴重影響后勤企業工會工作的正常開展。在當下,高校后勤企業工會建設更應體現在全員、全過程的參與上,“職工之家”不僅僅是職工的“娛樂之家”,更應是職工的“精神之家”“進步之家”。再次,職工對工會認識不足。不同用工性質職工因年齡、文化程度、人員素質等方面的差異,導致他們對工會認識深淺不一,特別是基層一線職工,受多方因素的影響對入會積極性不高。以文一公司為例,骨干職工從一開始是全員入會,但基層一線職工申請入會,很長一段時間保持在70%左右,直到近些年,隨著公司工會影響力、凝聚力和宣傳力度的大幅增強,入會率才上升至95%。大量非在編職工在遇到待遇達不到預期、工作不順心、權益沒保障時,往往直接辭職走人,對工會組織缺乏足夠的認識和信任。而學校對非在編職工又普遍關心不足,種種因素導致非在編職工對學校、對后勤、對工會認同感不高[3]。
(二)組織制度建設有待加強。首先,高校后勤企業工會在通過權、決定權和評議監督權上仍然受到較大限制,部分職能尚不能獨立行使。隨著后勤社會化改革的深入,后勤企業工會也面臨著新的挑戰和機遇,后勤企業工會亟需創新和建立合理有效的工會工作制度。其次,高校后勤企業在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等方面,不同用工性質的職工間還存在著差異,工會要推動企業建立健全維護全體職工合法權益的管理制度。再次,高校后勤企業工會缺乏有凝聚力的特色活動,部分工會還存在著為了完成任務而開展活動的現象,后勤工會需要完善工會文化建設制度。
(三)干部隊伍有待加強。部分高校后勤企業職工上千人,卻少有專職的工會干部,工會工作難有成就。受個人精力限制,部分工會干部做得多想得少,工會工作流于表面,止于慣例,工會職能得不到充分發揮。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高度重視文一公司分工會(以下簡稱分工會)建設。制度上,早在2013年便在廣泛調研、深入發動的基礎上,全面開啟后勤職工全員入會制度。采用“統一領導,分層管理”的模式,分工會在校工會的統一領導下開展工會工作,分工會所有會員,均為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工會會員。管理上,在結合學校事業性質和公司企業性質的基礎上,不斷實踐探索和創新,分工會具有相對的獨立性。會員的會費、公司按規定提取的工會經費、公司福利費等費用均由公司財務獨立建帳、獨立運行。
1.規范文一公司分工會管理和運行機制。校工會制訂了《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工會所屬各分工會職責》《關于組織非事業編制人員加入工會的通知》《杭州電子科技大學二級教職工代表大會實施辦法》等工會制度,分工會以此為依據,規范運作,積極創新,走有文一公司特色的工會建設之路。
2.規范經費管理。分工會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并結合公司實際,制定出《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文一公司分工會委員會經費使用管理規定》,促使分工會更好的為全體后勤職工服務。
1.每年召開職工代表大會,聽取公司工作報告。公司更是以章程的形式,明確了分工會負責人作為公司監事會成員,擁有參與公司民主決策的權利與義務。凡涉及職工利益的制度,均需通過職代會方可實施。非在編職工不僅有權參與公司的民主管理,在學校教職工代表大會上也有一席之地。
2.堅持公司政務公開、民主管理。堅持從源頭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堅持重大政策規章提交職代會討論;重視各層面職工的意見建議,保障職工的合理訴求。
分工會會同公司黨政積極推進全體職工同工同酬,在員工的職業規劃中創造同發展的機會。公司制定了《杭州文一教育發展有限公司職工聘用管理辦法》《杭州文一教育發展有限公司骨干崗選聘管理暫行辦法》《杭州文一教育發展有限公司職工培訓管理辦法》《杭州文一教育發展有限公司管理研究課題項目及經費管理辦法》等管理辦法,加強職工隊伍建設,打通職工發展通道,提高職工待遇。
今年,在廣泛調研、全員討論的基礎上公司召開職工代表大會,討論并通過《杭州文一教育發展有限公司職工薪酬管理辦法》。打通職工間身份壁壘,將原先不同用工性質職工采用不同薪酬分配方式的分配原則,整合為統一的分配原則。進一步弱化縮小不同編制、不同用工性質職工間在收入和福利待遇上的差距。
“三服務三育人” 對后勤人而言既是要求,也是使命所在。多年來分工會在工作中大力宣傳“三服務三育人”,鼓勵全體職工積極實踐,職工中出現了大批先進人物和典型。他們中有熱心助學,被評為“2015浙江教育年度影響力人物”的清潔工壽天仁;有“2016年浙江省感動公寓人物”維修工唐興昌;有被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等500余家媒體報道的“2018年全國最美公寓人”宿管阿姨徐根娣;有被全國300運家媒體熱捧的“文學掃地僧”管理員湯杏芬;有受到學生喜愛的“食堂詩人”廚師宋成寶,他們的事跡極大地鼓舞了全體后勤職工的工作熱情。
1.堅持有病必探有難必幫,關心愛護每一位職工。嚴寒酷暑,各級領導多次下基層慰問職工,情暖人心。公司為全體職工安排免費體檢,實現編外職工公積金全員建繳;為骨干職工提供暑期療養和休養,組織全體職工開展春游與秋游活動;為保障職工合法權益,為符合條件的每一位職工申報浙江省省級產業工會職工大病醫療互助保障,增強全體職工的團隊意識和凝聚力。
2.積極開展職工文化建設,用心營造“職工之家”。鼓勵職工走出去學習、引進來創新,組織職工參加讀書會、技能比武、技能培訓等活動以實現職工自我發展;組織職工開展夜游西湖、環校毅行、春秋游等形式多樣、內涵豐富的工會活動,加強職工間的交流和溝通;關愛婦女兒童及退休職工,通過舉辦退休職工座談會、職工廚藝秀、三八節活動、“六一”兒童節等活動,增強公司在各類職工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打造“三節二會”后勤文化品牌。分工會致力于打造公寓文化節、飲食文化節、環境文化節三個引領和諧生活、健康飲食、綠色環保的校園文化品牌,提升這些活動在學生中的影響力;每年參加學校舉辦的“職工趣味運動會”“迎春文藝晚會”,共同參與校園文化建設。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以工會建設為抓手,積極促進高校后勤企業發展,以“在研究中剖析問題,在實踐中解決問題”的方式,在工會建設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大批研究成果以規章制度的形式落實落細。在廣大職工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公司資產從成立初期的500余萬,發展到現在已累積10多億。公司曾榮獲“中國校園物業服務實體百強”“全國高校節能工作先進單位”“浙江省高校文明寢室創建工作先進單位”等榮譽。下屬中心也曾多次獲得浙江省“工人先鋒號”“安康杯”優秀集體等榮譽稱號。
[1]侯光明,宋希博.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與后勤實體發展戰略[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2]羅佳慧,陳德利,薛曉東,周濤. 四川省高校編制外聘用人員入會情況及對策研究[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12(14):104-109.
[3]齊濟友 .高校后勤合同工入會問題探討[J].山東工會論壇,2014(20):6-8.
(責任編輯:趙相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