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建平
困境與出路:生態文明觀對學生德育滲透的思辨
牛建平
[作者:太原師范學院經濟系講師]
馬克思主義生態自然觀中的核心內容就是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共生,要想打造出一個美麗的中國,其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便是建設生態文明。對大學生的生態文明觀教育,已經成為一種融入人類文明發展趨勢和國內外教育改革發展潮流的重要德育活動。本文針對生態文明觀在學生德育滲透過程中存在的困境進行分析,旨在破解其困境,提出生態文明觀對學生德育滲透思辨的出路。
生態文明觀; 德育滲透; 困境; 出路
隨著經濟社會的迅猛發展,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系統也面臨著考驗。建設美麗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刻不容緩,而生態文明觀在學生德育中滲透顯得尤為迫切。
1.“物質變換”生態思想
馬克思認為,自然資源是社會財富,自然資源是商品價值的來源。因此,生態具有使用價值,通過勞動而實現人與生態系統之間的“物質交換”。在《資本論》中,馬克思以“物質變換”這一自然科學的術語解釋人與自然及自身的關系,既賦予它以新的內容,又“給人和自然的關系引進了全新的理解。”[1]馬克思還認為,合理調節人與自然的物質變換,促進物質的良性循環,是實現人與自然及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某種程度上,結論即是方法存在的形式。馬克思告訴我們:以科學的角度去調整人類與自然在物質方面的變換,就是尊重自然的思想。人類的物質生產和生活必須要順應自然的客觀規律,尊重自然,唯有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才可以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我們要深入挖掘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的意蘊,理性審視生態文明的時代價值啟示,追求生態價值合理性和生態文明正當性,主張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人都要愛護自然環境,給學生生態文明觀教育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2.“兩個和解”生態思想
恩格斯在《國民經濟學批判大綱》中提出“兩個和解”的思想,即“我們這個世紀面臨的大轉變,即人類與自然的和解以及人類本身的和解”。[2]馬克思所描述的共產主義,就是完成人和自然之間、人和人之間矛盾的真正解決。人類本身的和解,即人與人之間社會關系的和解是人與自然關系和解的前提,共產主義不僅僅在社會生產關系上克服資本主義的異化束縛,還應當包括生態意義上的共產主義,良好的自然生存環境是共產主義的必須條件。關于資本主義在生態方面所面臨的危機,對于其實質而言,是由于資本家過度使用自然形式的資源,這也從更深層次揭露了其根本致因。倘若想要從根本上解決人類與自然之間的長期矛盾,便必須轉變為共產主義性質的社會。這樣一來,人類與自然才會實現同步發展。基于馬克思主義的生態觀,我們從中能夠深刻認識到為學生在生態文明方面開設相關教育課程的重要性,明確解決生態性質危機的正確方向。
3.“兩山論”生態思想
習近平總書記著名的“兩山論”: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堅持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將人與自然視為生命共同體,將全球視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些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新理念和新舉措,讓人民看到了黨為實現經濟社會永續發展在建設生態文明型社會方面付出的艱辛與努力,進而也使人民對美好生態文明生活向往的信心更為堅定。面對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人民要實現美好生活,離不開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共生,如果無法保證生態的安全,人類便不能夠享受到更高層次的物質與精神,并且將會面臨生存上的危機。
伴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 生產力得以實現前所未有的發展,群眾生活的質量與水平也得到了很大幅度的提高, 這是每一位國民均能夠看到的普遍現象。然而, 隨著人類社會的快速發展,整個人類的生存與發展也面臨生態危機的嚴峻形勢。 例如科學技術的負面效應導致的環境危機、資源的枯竭在能源方面引發的危機,人口大爆炸造成的糧食短缺等諸多問題。一系列難題呼喚可持續發展的時代要求,這就需要我們加強生態文明觀教育。大學生是社會未來的棟梁,我們應當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理念,將生態認知、生態意識、生態道德等觀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學校應當極力構建整體性、系統性的德育體系,將生態文明觀融入學校道德教育的全過程,幫助學生樹立生態環境道德信念。當學生在處理人類與自然之間的關聯問題時,可以潛意識地去遵守生態環境方面的基本道德,甚至能夠由自我的帶動作用使得家人朋友養成生態環境的道德觀。
生態文明觀教育是衡量人類文明教育發達程度的重要尺度,生態文明觀的養成對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在培養學生各種生態理念方面,例如,生態知識、生態情感、生態言語和生態行為等多個方面,就需要開設生態德育性質的教育課程,提高學生在道德層面上的素養,創造出一個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的生態德育環境,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我國生態文明建設起步較晚,生態文明觀在學校德育中也較為欠缺。學校教學是以教材作為依據而存在的,關于學生目前使用的思想政治理論教材,其中也涉及到生態文明方面的內容。但是,教材并未將這部分內容進行整合,無法形成系統化的知識體系。特別是我國大多數學校注重對學生專業教育的培養,而忽略了生態文明觀教育在德育中的滲透。并且制度體系也不健全,導致學校生態德育培養較為欠缺。老師對生態文明觀教育深層次的理論研究存在不足,關于生態文明觀教育思想道德性質的課程,有相當一部分老師沒有引起高度重視。老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忽視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一體化融合,缺乏符合學生成長成才規律教育的針對性與實效性。課堂上通常都是一個人在講授,這就形成了以聽為主的授課模式,甚至有的老師完全照本宣科,僅僅是為了完成規定的教學任務。這樣的教育模式與教學設置,難以塑造學生的生態行為。
生態文明素養是學生的內心和自然的互動以及融入生態系統的相互依存。特別是全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深度蔓延,因買賣、食用野味的口腹之欲引發學生對疫情的熱議,再次反思對學生生態文明素養的養成教育不夠。由于學生對生態文明認識不夠深刻、情感不夠穩定、意志不夠堅定,因而不能自覺地去遵守生態文明方面的各種行為準則。破壞環境、浪費資源的現象較為普遍。比如,有些同學講衛生的意識淡薄,不注重自身的素質修養,在校園亂扔垃圾,在餐廳浪費飯菜,在教室寢室白天開燈,洗漱時長時間不關水龍頭。雖然很多同學知道這是不正確的行為,但由于對生態文明的認識膚淺,對其本質和規律理解得不深不透不全,在認知層面上并未形成意志與情感的轉變。這不僅會對他們的生態文明行為規范產生消極影響,也會對開展生態文明觀教育造成障礙,必須引起學校和教育者的高度重視。
隨著中國改革的不斷深入,社會經濟得到快速發展,但生態環境卻在不斷惡化,生態文明觀教育面臨嚴峻的形勢。“作為一種協調性和平等性的意識,生態文明責任意識的培養旨在通過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為自身的生存與發展創造條件,調整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3]生態責任教育是通過理論與實踐,把科學的生態認知轉化為生態責任意識,進而外化為社會實踐中生態責任行為。生態責任意識的缺乏,主要體現在:一是生態價值的缺乏。部分學生在實際生活與學校的教育發生矛盾時,特別是在生態文明觀教育方面,往往缺乏統一性的價值取向。此外,社會重大的變革也會帶來消極的影響,因為學生認知的實際水平存在局限,并且在環境保護方面也不具備強烈的意識,這些因素共同作用于學生的價值取向,最終致使其產生逆變。而傳統的教育模式只注重知識的傳授,并未真正了解學生的具體需要與實際體驗,僅是單方面向學生傳授知識。這樣一來,學生的情感與責任就無法被充分調動起來,最終致使整個生態文明觀教育的實際效果與預想的目標產生較大差別。二是生態責任意識缺乏。生態責任意識不健全,不能意識到生態責任的擔當,更沒有轉化為生態實踐,也沒有發揮帶動輻射作用,更談不上為生態文明建設做貢獻了。
基于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踐具有認識直接性的特點,并且人是以實踐而存在的,這是一種獨特的方式。環境道德方面的各種情感與認識,以及意志等有關活動均存在于物質層面,物質決定意識。首先,關于我國的生態文明觀。馬恩經典作家的歷史唯物主義具有指導性,堅定的立場,鮮明的觀點,引領人們洞悉當今在生態方面的各種問題,深入了解其社會層面上的結構性本質,進而喚醒人類內心深處對人與自然之間本質聯系的感悟,從而在生態文明教育方面孕育更深層次的意識,最終在生態文明方面創建出豐富的原創性與生命力的相關理論。其次,關于我國生態文明觀的教育,要創設出適合的話語性體系。馬克思將教育作為基本點,提出了有機論和辯證法原則,需要將這兩者作為依據,將我國的傳統文化與西方等國在生態教育方面的有關理論建立必要的張力。在傳承與發展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的基礎上,吸收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成果,既是新時代生態文明觀教育自覺的理論脈絡,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時代要求。
在學校生態文明觀教育過程中,要注重生態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的有效開展。“在生態文明教育中,要努力克服理論教學中的那種呆板、乏味和枯燥的課堂講授形式,增強其互動性開拓思維空間,使學生在學習中出現的疑點適時得到解決,提升學生對生態文明的認知能力”。[4]除了在課堂上讓學生被動地接受生態理論知識外,課后,教師可以布置一些作業,如閱讀蕾切爾·卡遜的《寂靜的春天》等,然后寫讀后感。還要加強校園生態文化活動宣傳。通過校園官網、官方微博、宣傳欄、橫幅、展板等多種途徑,加強對校園生態文化活動的宣傳,激發學生參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同時,邀請專家、學者來校進行與生態文明觀教育相關的講座,在提高生態理論教育質量的同時,加強對校園生態文化活動的理論指導。要充分利用植樹節、世界地球日、世界水日等,開展生態文明校園文化活動,如節能環保設計比賽、生態文化節、光盤行動等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生態行為,深化對生態文明觀的認知和理解,從而促進生態行為的實踐。
優化生態文明課程體系的主要對象是人才培養的目標體系,這就需要為學生在生態文明方面開設有關的教育課程。一是充分發揮德育課程的作用,開設生態文明教育專題,讓學生深入了解生態文明在建設過程之中的內在規律,樹立正確的生態文明觀,從根本上提升認知水平和實踐能力;二是從科學的角度開設更為專業化的教育課程。學校要結合生物、物理等相關學科,設置生態文明教育板塊,使學生具備足夠強的環境保護意識和能力;三是將專業化的教育與生態文明觀教育相融合,結合各個專業的優勢,有意識地將生態科學方面的相關知識融入其中,優勢互補,從而拓展教育的渠道,形成特征鮮明的課程體系。
如果要構建科學、有效、可持續性發展的生態文明觀教育體系,必須健全相關的制度。首先,完善學校的組織機構。在校黨委的領導下,由主管領導牽頭建立生態文明觀教育的部門,統籌設計生態文明觀教育方案,增強頂層設計力度,逐層合理分配相應的任務,充分發揮首創精神,各個職能管理部門相互配合,協同推進生態文明觀教育。其次,積極爭取政府政策的支持,引進生態專業的優秀人才,加強教師隊伍建設,調動人力、物力、財力等各種資源,形成生態文明觀的教育合力。再次,制定相對完備的規章制度。在執行與監督,評價與獎勵等主要環節上,形成生態文明觀教育的科學規范,成為切實可行的有效制度,進而形成生態文明教育的系統化體系,建構和諧生態的濃厚氛圍,使之匯聚強大的正能量,致力于實現“美麗中國”的夢想。[5]
[1][德]A?施密特.馬克思的自然概念[M].歐力同,吳仲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78.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3.
[3][英]哈維.后現代化的條件[M].劍橋:波利第出版社,1990:180.
[4]何瑞強.生態文明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嵌合[J].安陽工學院學報,2012(03):107-109.
[5]牛建平.困頓與突破:“美麗中國”背景下的生態補償機制探析[J].商業經濟研究(商業時代),2013(34):11.
本文系山西省軟科學項目“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對山西礦產生態補償機制研究的啟示”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8041002-5);山西省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思想政治教育專項)“新時代高校宿舍生態育人共同體的模式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9ZSSZSX056)。
(責任編輯:趙永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