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方明
運用微創新理論推進高校后勤供給側改革
湯方明
[淮陰師范學院]
高校后勤作為高校管理體制建設中的保障部門,對于高校事業的發展至關重要。由于地域不同、歷史不同、目標不同,每個高校后勤體制、機制、規模、職責都有其獨特性、差異性。隨著建設“雙一流”高校目標的提出,我國對高等教育發展愈加重視,對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建立符合高校發展的保障體系,后勤部門必須從供給側視角進行結構性改革,本文將微創新理論嵌入后勤改革發展過程中,分析當代高校后勤發展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基于高校后勤各生產要素健康與協調發展的供給側改革對策建議,以期為建設與高校發展相適應的后勤保障體系提供參考。
微創新;高校后勤;供給側;改革
《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到2035年,總體實現教育現代化,邁入教育強國行列,推動我國成為學習大國、人力資源強國和人才強國。”在國家建設教育強國的過程中,高校后勤也要注重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對標時代要求,聚焦短板弱項,在原有發展基礎上,繼續堅持微創新、小步走、不停步,以師生為本,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設高效后勤、綠色后勤、數字后勤、智慧后勤,為高等教育發展提供保障。
360集團CEO周鴻祎于2010年提出“微創新”[1]一詞,隨后“微創新”得到了很多研究學者的關注。近十年來,微創新逐步在政府、企業、教育、互聯網+、大數據等領域廣泛推廣與運用。[2]
國內外學者對微創新進行研究并作出如下定義:從小事著眼,以員工自發創新為基礎的漸進式創新[3];以滿足客戶需求、改善客戶體驗為導向,協同和互動的創新模式;[4]對產品或服務進行細微的調整和逐漸的改良[5],滿足不斷變化的、不同的消費人群的需要。
習近平同志指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高校后勤涵蓋管理、服務、經營多個部門,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涉及多個方面。在后勤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有學者認為:需要完善組織架構,改進內部機制,創新管理模式[6],將后勤服務外包作為有力抓手[7],向社會化+專業化方向發展[8],進一步推進“互聯網+”“應用基礎建設”“智慧校園”[9],發揮服務和育人雙重功能[10],為師生提供優質的產品和服務。
綜上,我們認為,所謂高校后勤的微創新,就是指高校后勤部門以師生需求為關注焦點,循序漸進地對現有工作進行微觀改進,為學校教學科研、師生生活或利益相關者提供更好的產品和服務體驗。高校后勤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要針對高校后勤工作涉及專業領域較多的特點,通過微創新促進和引領各領域與社會同步發展,不斷滿足廣大師生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辦好高等教育,事關國家發展、事關民族未來。高校后勤是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高校對后勤的定位,決定著后勤的發展水平。自1999年全國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會議在上海召開以來,各個高校積極探索符合中國國情和本校特色的后勤社會化之路。經過20年的拼搏奮斗,后勤保障能力實現了長足發展,在高校擴招與新校區建設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近年來,國家對高校后勤的目標政策不夠清晰,后勤可持續發展的后勁不足,出現后勤經費投入捉襟見肘、人才流失嚴重、設施設備老化、員工熱情不高、產能效率低下等現象。
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以來,很多高校結合自身實際,在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上進行探索創新,建立了比較成熟的體制機制,即小機關—大實體、小機關—多實體、甲乙方并存與合并的運營模式。[11]但隨著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高校后勤原來建立的體制機制,逐漸出現了與學校發展和師生需求不適應的現象:一是準企業化運行模式,建立模擬公司制,對于優化人、財、物配置、提高工作效率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但隨著黨和政府紀檢監察體制的建立和招投標制度的完善,后勤涉及的“三重一大”問題由于其不具備企業資質,難以與其他企業一起參與招投標,經濟效益出現了較大損失。二是甲乙方管理體制,甲乙雙方實行契約化管理,實現了雙方責權利明確化,但副作用也比較明顯,甲乙方職能部門出現職責重疊現象,增加了管理成本,降低了管理效率。
高校要以紀念后勤社會化改革20周年為契機,認真總結改革以來的成績和問題,今后一段時期高校后勤建設做出規劃。各高校應結合實際,從自身發展和師生需求出發建立一套合適的體制機制,調動一切積極因素,降低辦學成本和規避各類風險,提高運行效率。其一,隨著黨和國家紀檢監察體制的完善,必然會對高校后勤體制機制改革產生深遠影響,國家推進高校校辦企業改制和規范招投標行為,必然會對后勤用人政策和采購政策產生影響。很多高校后勤80%左右的員工性質為合同制,且依托校辦企業招聘使用、簽訂合同、繳納社保,如果高校校辦企業注銷,最終可能導致這些員工“無家可歸”,成為高校后勤發展的不穩定因素。其二,為了支持后勤發展,原來的很多工程項目,學校可以直接將其交給后勤實施,招投標規范化后,后勤不具備招投標規定的企業資質要求,雖有實力但無法參與競爭,導致資金來源極大減少。所以,高校要主動適應黨和國家政策的變化,采取合規合法措施,對后勤發展路徑進行重新定位,建立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新型后勤。
從學校領導層到教師,從專家學者到機關部門職工,很多人會認為后勤員工都是一些文化層次不高的群體,員工都是其他部門不要的職工或引進人才的家屬,做的工作都是簡單的工作。這些不正確的看法,導致后勤的地位、后勤人的地位在學校處于最底層位置,難以獲得廣大師生的尊重,只要有苦臟累的活,首先想到的是后勤員工,可是給的待遇(或加班費)卻僅有在編人員的數分之一。因此,學校要重視后勤建設,提升后勤人的地位,轉變領導、教職工對后勤人的固有看法。首先,將后勤改革發展納入學校整體工作規劃,對后勤發展進行明確定位,建立后勤事業發展的長期考核指標體系;其次,合理配置干部隊伍,從年齡結構、知識結構、性格特點等方面綜合考慮,把想挑重擔、敢于擔當的干部調入后勤,將干好后勤工作作為干部考核、晉升的重要環節;第三,提升后勤職工的待遇,后勤的工資水平與社會相比,如果沒有任何競爭性,就難以招聘到知識層次較高的員工,就會成為后勤管理能力和服務水平提升的主要障礙;第四,隨著在編人員逐漸退休,在編崗位隨之減少,學校應當考慮招聘正式人員補充到相應崗位上,保持事業發展的連續性;第五,學校要給予政策支持,對于為學校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合同制員工經過考核破格錄用為在編(或校人事代理)人員,調動員工的積極性,激發員工愛崗敬業、干事創業的熱情;第六,開展員工崗位知識技能培訓,建設學習型組織,針對專科以上學歷的年輕員工建立職業發展規劃,給予交流、進修、晉升等政策鼓勵,提升隊伍整體學歷層次,提高管理服務水平。
當前,我國經濟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貫穿各個領域。高校在發展的過程中要樹立前瞻性思維和系統化思維,分步分批解決影響師生工作、學習和生活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首先,高校必須緊跟時代發展步伐,搶抓機遇,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方面加強研發與投入,更新汰舊,實現科技發展與學校發展和師生需求協調推進、互聯互通。在師生購物、餐飲、住宿、洗浴、報修、交通、打印、快遞、圖書借閱、文獻需求等方面,實行“網上一卡通”便捷服務,開通網上預約、掃碼支付和數字學習功能,實現“一機在手、生活不愁”;其次,有計劃地對后勤各個領域進行常態化投入,由于很多高校有老校區和新校區,即使是新校區,也有的也近二十年了,很多設施設備已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必須按照時代要求改擴建或重建基礎設施,購置現代化設備,滿足師生現代化工作、生活需要。一是電動車的普及,學生將電瓶放在宿舍充電或將電源線從宿舍拉在樓下充電都不安全,高校后勤就要考慮建設掃碼支付快速充電樁,既消除大的安全隱患又能滿足學生需求,減輕管理壓力。二是隨著居民生活條件的改善,對于絕大部分學生來說,宿舍安裝空調成為必備電器,宿舍不允許使用大功率電器就要集中安裝即熱式飲水機。三是大功率電器增多,用電負荷加大,建校之初設計敷設的線路難以適應現代供電需要,就要投入大量資金對校園配電管線進行升級改造。四是燃煤鍋爐強制淘汰,就要對浴室進行改造,運用新能源節能技術滿足師生洗浴需要,鋪設天然氣管道為食堂生產提供清潔能源支持。
高校要把立德樹人內化到大學建設和管理的各領域、各方面和各環節,做到以樹人為核心,以立德為根本。高校后勤部門作為直接為學生提供服務保障的職能部門,在學校育人體系中占據著重要位置,成為學校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環境育人和實踐育人的重要場所。新時代,各高校在堅持運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學生之外,還要努力挖掘當地的紅色教育資源,形成本校的鑄魂育人、立德樹人特色,最終目的是運用更多資源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高校學生來自全國各地,對于走出家門、遠離父母的學子來說,必須解決的問題就是找到感情寄托,找到可以信賴的人,作為與學生朝夕相處、共擔風雨、共享陽光的后勤管理服務人員來說,填補外地學生的感情空白,可以通過服務過程為學生解決學習、生活、心理、情感方面遇到的問題,讓學生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和父母般的關心。在后勤服務的過程中,發揮各條戰線的作用,一是嚴守安全底線,廣大管理工作者要盡心盡責守護學生安全,加強食品安全檢查,嚴把食品入口關,同時也教育學生不到不衛生的地方就餐,針對學生宿舍進行安全衛生常規化檢查,維護學生生命財產安全;二是開展文明共建,利用傳統節假日和新生報到、畢業生離校等各大時間節點,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寓教于樂、寓教于學;三是成立學生組織,發揮民主管理、自我服務作用,為打通管理服務最后一米、推動各類問題整改提供決策依據;四是踐行后勤文化,每個高校后勤都有其文化特色,每個員工都是后勤文化的實踐者和引領者,在工作中通過嚴格管理和熱情服務,讓學生感受到后勤人具有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成為他們可信賴的人生引路人和知心人。因此,高校后勤要善于利用文化張力,運用傳統方式與現代交流平臺,為大學生愛國精神的培育、健全人格的形成、健康心理的培養、文明習慣的養成、人際交往的和諧起到示范教育作用。
[1]陳佳媛.中小企業微創新類型選擇的影響因素研究[J].生產力研究,2018(11):118.
[2]周青,聶力兵,毛崇峰,方剛.企業微創新:研究述評與展望[J].科學進步與對策,2019(01):153-155.
[3]王岳.微創新在產品創新設計中的應用[J].企業經濟,2015(11):79.
[4]馬曉苗.企業微創新的內涵、特征及其價值實現機理[J].商業研究,2015(01):111.
[5]胡浩,馬文明,李德俊.價值共創視角下的中小企業微創新研究[J].沈陽工程學院學報,2019(01):64.
[6]淺析注冊會計師行業的誠信文化建設[EB/OL].(2016-08-10)[2020-05-28].https:// wendang.chazidian.com/lunwen-197350/.
[7]魯萍.供給側改革背景下的高校后勤服務外包探析[J].高校后勤研究,2019(02):12-15.
[8]沈東,閆富松.供給側改革引領高校后勤社會化進程研究[J].高校后勤研究,2018(05):8-10.
[9]王海峰.供給側改革視域下高校后勤改革機遇與路徑[J].高校后勤研究,2017(04):5-7.
[10]孫成珠.淺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高校后勤思想政治工作[J].中國高校后勤研究,1994(08):59.
[11]韋曙和.新時代下的高校后勤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研究—基于“管辦分離”的視角[J].高校后勤研究,2018(01):43.
(責任編輯:趙相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