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合亞江·吾拉依木
新疆高校民漢合宿的影響因素與對策建議
亞合亞江·吾拉依木
[烏魯木齊職業大學經濟貿易學院]
民漢合宿是新疆各類高校在民漢合校和民漢合班基礎上,為了提高少數民族學生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水平和少數民族教育教學質量,以及促進族際交流,增進民族團結,維護新疆社會穩定與長治久安采取的重要舉措。然而頻繁調整宿舍和調換宿舍成員,民族分配比例不合理是直接影響新疆高校民漢合宿的兩個主要因素,少數民族學生國家通用語言水平也會一定程度上影響民漢合宿。為達到民漢合宿的預期目的,新疆高校要避免頻繁調整宿舍,做到“換宿不換人”,保證民漢分配比例的“相對平衡”,并以此促進各族學生間的交往交流。
新疆;高校;民漢合宿;混住;各族學生
促進族際交流有利于各民族彼此了解、減少偏見,有利于新疆的長治久安和社會穩定。民漢合宿是新疆高校為促進族際交流,增進民族團結,推進各族學生間的深度交往、交流和交融采取的重要舉措。
民漢合校是民漢合班與民漢合宿的前提,換言之,民漢合班與民漢合宿只有在民漢合校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實現。
新疆的民漢合校是從1959年開始的,當時的烏魯木齊實驗中學作為最早的實行者,認為民漢合校“有利于民族團結,有利于民漢師生之間互相學習,是提高少數民族教學質量的一種辦學形式”。[1]雖然此時的民漢合校大體上處于“合校不合班”狀態,用維、漢兩種語言文字授課,但漢文班里也有一定數量的少數民族學生。為了提高少數民族學生進入漢文班的積極性,烏魯木齊實驗中學“對上漢文班的民族學生給予特殊關懷”。[2]
隨著民漢合校措施在提高少數民族教育教學質量、促進族際交流等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效,民漢合校的教育措施在全疆范圍內全面推行。為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實現新疆社會穩定與長治久安總目標”的治疆方略,“自2014 年起,新疆各高校為推進民族團結教育工作,逐步實行民漢合宿”[3]。民漢合宿對促進新疆高校各族學生之間的語言學習、交往交流和文化交融等提供了機會和平臺。
推進民漢合宿措施以來,新疆高校取得了積極的成效,但頻繁調整宿舍和調換宿舍成員,民族分配比例不合理,少數民族學生國家通用語言水平低下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民漢合宿積極意義的實現。
民漢合宿措施的實施是各族學生交流的開始階段,他們在長期混住的前提下,才能實現彼此了解和深度交往交流。因此,在民漢合宿環境下,相對穩定不變的舍友是影響各族學生間關系的重要因素之一。“多數情況下,同學們居住一室會產生比較深厚的感情,輕易都不會也不愿意調動宿舍或寢室”[4],如果學校強制性調整宿舍,將會影響學生之間的感情。學生入住新的宿舍,會經歷一段時間的適應期,頻繁的調整宿舍導致學生一直處在彼此了解和彼此相知的初步階段,不利于深度交往交流。
新疆高校的學生宿舍以六人間和八人間為主,但也有四人間和十人間。民漢合宿以后,在同一宿舍內混住的少數民族與漢族學生人數比例上,各高校根據校情,采取了“1:1”、“2:1”、“3:1”等多種合宿模式,但是,由于種種原因,部分混住宿舍的民漢比例為“5:1”、“7:1”,甚至“9:1”,“民漢比例的不合理或多或少會影響民漢合宿積極意義的實現”。[5]
混住宿舍內民漢學生比例的嚴重不合理,即“5:1”、“7:1”、“9:1”的分配比例,不僅對達到民漢合宿的預期目的,而且對本宿舍的漢族學生心理健康產生消極影響。具體來講,由于在人數上占絕對優勢,少數民族學生在民漢比例為“5:1”、“7:1”、“9:1”的宿舍內很少使用國家通用語言,也很少跟漢族舍友進行溝通,致使漢族學生在本宿舍“邊緣化”,長期獨自面對“忽視”自己的舍友,將會影響其心理健康。因為,宿舍就是大學生在校園里的“家”,“如果感到這個‘家’沒有溫暖,在這樣的環境中,生活無樂趣,學習無動力,從而出現學習態度心理障礙、學習動力心理障礙和惰性心理等”[6]。在這種情況下,民漢學生雖然混住在同一宿舍里,但他們有可能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
除了促進族際交流、增進民族團結外,新疆高校采取民漢合宿措施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提高少數民族學生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水平。其實,上述兩個目的具有很高的緊密性,即少數民族學生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水平越高,本宿舍各民族學生之間的關系越密切;同一宿舍的各族學生間的關系越密切,對于提高本宿舍少數民族學生的國家通用語言水平越有利,兩者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彼此互補的。
語言是人和人之間進行交往交流最基本的工具之一,混住宿舍成員之間的語言互通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各族學生間的交往交流交融。因為相互交談“是人們相互之間傳遞信息和交流情感,彼此增進了解的基本方式”。[7]語言互通有助于信息的正確傳遞和情感的有效交流。少數民族學生國家通用語言水平低下的問題,有時會導致其“缺乏與人交談的勇氣,結果只會失去社交交談的機會,甚至越來越害怕交流”[8]。這種“缺乏勇氣→失去社交交談機會→害怕或不愿交流”的惡性循環在少數民族學生,尤其是來自南疆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水平較低的少數民族學生那里表現的尤為突出。他們在口頭表達能力方面缺乏自信,因此自覺不自覺地避免與漢族舍友直接交流,而漢族學生有時由于缺乏耐心,也會自覺不自覺地減少跟少數民族舍友直接交流的機會。可見,語言不通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混住宿舍內各民族學生之間的日常交往交流。
民漢合宿是新疆高校為了提高少數民族學生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水平、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民漢大學生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增強民族團結、提升民漢大學生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共同認同,不斷鞏固大一統的局面而采取的重要措施。正確把握民漢合宿的內涵、宗旨、特征和目的,有利于“對癥下藥”,而發現問題并科學分析其產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礎上找出比較合理的解決方案,對于不斷完善新疆高校民漢合宿模式是至關重要的。
“學校調整宿舍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或者為了管理方便,或者因為建筑改造,都有進行調整的需要。”[9]但如果調整次數過于頻繁,容易遭到學生的不滿,調整范圍涉及到舍友時尤其如此。因為,大學生入學后就開始積累很多生活用品,搬宿舍,特別是頻繁的搬宿舍會造成學生身心疲倦;其次,學生入住以后,舍友之間彼此相知、互相信任、深度交往交流是需要一段時間的,換言之,學生對于新的宿舍環境是有一個適應期的,頻繁調整宿舍致使學生很難順利度過“適應期”,學生渴望與人交流和融入群體,卻很難做到,久而久之,學生甚至出現不愿與人交往的情況。
新疆高校為達到民漢合宿的預期目的,應該制定《學生宿舍調整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規定大規模調整宿舍的條件(如建筑改造等),一個學年、一個學業周期內調整宿舍的最多次數等具體內容,更重要的是,《辦法》應該明確規定,調整宿舍時不得調換宿舍成員。這就要求,各高校在學生入學前就做好比較合理的民漢比例分配,并能夠做到大規模調整宿舍時“換宿不換人”。
如上所述,宿舍內當民漢一方的人數明顯多于另一方的時候,人數占優勢的一方很難關注另一方的語言等,在人數占優勢的環境下,學生更傾向于使用本民族語言進行溝通,不同民族學生之間的交往交流會受到一定影響。宿舍民漢分配比例不合理,不僅直接影響少數民族學生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水平,而且直接影響民漢學生之間的族際關系。
對于新疆高校民漢合宿來講,最理想的民族分配比例是“1:1”,因為在民漢學生比例能夠達到“絕對平衡”的環境下,學生能夠充分關注彼此的語言、文化和風俗習慣等,這對提高民漢學生互學語言,更深入地交往交流都是有利的。但是,在一般情況下,部分高校較難實現宿舍民漢比例的“絕對平衡”,所以,“2:1”和“3:1”(6人間內4民2漢,8人間內5民3漢,10人間內6民4漢)的民漢分配比例就成為了大部分新疆高校的最佳選擇。然而,對于部分新疆高校來說,做到“2:1”或“3:1”,即實現宿舍民漢比例的“相對平衡”也困難較大。解決這一問題的最佳方案是,將本校第一語言為漢語的少數民族學生,比如回族、蒙古族、滿族等,納入到宿舍內民漢學生的“漢”一方,并以此解決本校“民多漢少”的問題。新疆部分高校在民漢合宿工作中已經開始采取上述措施,并取得較好的效果。
少數民族學生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水平的提高雖然有助于促進族際交流,但值得一提的是,少數民族學生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水平低下的問題并非一定會對族際交流產生消極影響。就是說,在少數民族學生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水平低下的情況下,同一宿舍的民漢學生也能實現和平共處、和睦相處,甚至出現語言互學、互幫互助的良好局面。來自南疆的大部分少數民族學生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水平雖然較低,但是在混住宿舍內,在漢族學生的幫助下,能夠提高其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水平。
語言學習具有長期性的特征,雖然新疆高校專門針對本校少數民族學生(即民考民,不包括民考漢和雙語生)設立了預科教學部,但是對于那些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水平很低的學生來說,一年的學習時間是遠遠不夠的,因此,語言學習是學生在校期間的必修課之一。新疆高校采取民漢合宿措施最主要的目的之一就是提高少數民族學生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水平,事實上,混住宿舍對提高少數民族學生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水平也起到了積極作用。
在民漢合宿環境下,提高少數民族學生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水平的有效措施之一,是保證民漢分配比例的“相對平衡”,避免混住宿舍的少數民族學生在人數上占優勢地位,進而在宿舍內不使用國家通用語言交流。據統計,“中國大學生有近2/3的時間是在集體宿舍里度過”。[10]在分配比例“相對平衡”的宿舍內,各族學生能夠較高程度上關注對方的語言,各族學生進行交流的機會也較多,而同漢族舍友進行溝通就能成為少數民族學生加強學習、不斷提高其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水平的動機。
總而言之,新疆高校經歷了從民漢分校到民漢合校,再從民漢合校不合班到合校合班,最終到民漢合校合班合宿的發展過程。在此過程中,新疆高校在不斷提高少數民族教育教學質量,整體推進教育質量,促進族際交流,推動民族團結進步,促進民漢學生深度交往交流交融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民漢合宿模式在維護促進當地族際交流、維護社會穩定與長治久安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民漢合校合班合宿,尤其是民漢合宿對新疆高校大學生產生了深遠的積極影響。然而,頻繁調整宿舍和調換宿舍成員,民族分配比例不合理,少數民族學生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水平低下等因素,也不同程度地影響了民漢合宿模式積極效益的實現。對此,各高校應該制定《學生宿舍調調整管理辦法》,避免頻繁調整宿舍,要做到“換宿不換人”,保證民漢分配比例的“相對平衡”,并以此助推各族學生間“語言互通”程度的不斷提高。此外,各高校應從實際出發,找出本校民漢合宿遇到的問題,“對癥下藥”,不斷完善民漢合宿模式。
[1]黃家慶.新疆民族學校教育研究[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94.
[2]黃家慶.新疆民族學校教育研究[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96.
[3]黨潔.新疆高校民漢合宿現狀及對策[J].文化學刊,2016(02):110-111.
[4]李正軍編著.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概論[M].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2:201.
[5]張琪.新疆高校民漢合宿與宿舍管理的分析與思考[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06):48-50.
[6]廣東金融學院學生工作處編.高等教育大眾化與學生工作創新[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5:199.
[7]胡映,劉軼編著.民族地區高校大學生社會交往與修身[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3:20.
[8]胡映,劉軼編著.民族地區高校大學生社會交往與修身[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3:46.
[9]楊三喜.調整宿舍難道不該聽聽大學生的想法[EB/OL].(2019-08-07).[2020-5-25]. http://guancha.gmw.cn/2019-08/07/content_33061620.htm
[10]趙熙山主編.新時期高等學校學生工作研究[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9:225.
烏魯木齊職業大學2020年度校級課題重點項目:“民漢合宿”背景下,學生管理新模式的構建與實踐研究——基于嵌入式居住的視角(項目編號:2020XZ001)。
(責任編輯:張寶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