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玲珍
高校后勤“三全育人”長效機制實踐與研究——以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為例
趙玲珍
[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
本文闡述了高校后勤“三全育人”內涵,分析了高校后勤育人工作現狀,旨在探索構建高校后勤“三全育人”長效機制的路徑與方法,并以常紡院為例,對長效性開展后勤“三全育人”的創新實踐進行了探討。
高校后勤;三全育人;長效機制 ;實踐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對新時代高校后勤育人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1]
育人是高校的基本職能,是促進后勤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舉措,也是后勤管理服務模式轉型的必然產物。高校后勤必須遵循教育規律,服務于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后勤員工是不上講臺的教師,他們的服務態度、服務質量對學生有著直接的影響;育人工作也是后勤員工價值體現的內生需求;隨著后勤的建設與發展和后勤管理服務模式的轉型,后勤工作也為育人提供了很好的實踐平臺,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校后勤在管理與服務中,應牢固樹立“以學生為本”的理念,著力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育人體系。全員育人是指后勤服務每一個崗位都有育人的職責。從領導者的管理理念,到中間層的實施運行,到一線員工的服務行為都應有育人意識,無論是體制內還是外包企業員工,都有育人要求;全過程育人是指后勤每一項服務流程都有育人的要素,要將育人滲透到學生吃、住、行、醫、學、樂服務的各個環節;全方位育人是指每一處空間都有育人的氛圍,通過后勤科學管理、優質服務、員工精進技能、文明舉止示范、優美環境營造、實踐平臺體驗等內容,形成一個大的育人環境,讓學生潛移默化接受教育。
1985年高校后勤“服務育人”理念被首次提出,1987 年中共中央發布《關于改進和加強高等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決定》之后,“服務育人”四次寫進中共中央文件,并成為全國高校后勤工作的根本宗旨。[2]許多高校后勤對此高度重視,并做了大量有益實踐和探索,使學生、學校、后勤、社會多方受益。如,江南大學、揚州大學等立足實際,創新舉措,從“學校后勤”到“后勤學校”建設,形成了完整的后勤“三全育人”體系,為全國高校提供了經驗借鑒。但自上世紀九十年代全國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以來,后勤育人的實際做法和成效也存在諸多不足,主要表現為:
由于后勤育人具有間接性和隱性的特點,許多高校師生包括部分高校領導,往往對后勤育人不夠了解與關心,認為后勤的職能在于保障服務,經費投入和考評體系等也很少有相應支持,高校后勤“三全育人”理念很難落地。
隨著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的深入,引進社會企業在將企業化運營、保障服務與育人有機結合方面,很難突破“公益性”和“市場性”之間的矛盾和瓶頸,存在經營與育人“兩張皮”。部分企業經營壓力大,低成本招工,員工多為派遣制,缺乏歸屬感,加之流動性大,綜合素質、服務水平參差不齊,影響了育人功能的發揮。
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召開,后勤服務育人再度受到行業和高校重視。但總的來看,大多數高校后勤育人工作仍處于一種零散的、碎片化的狀態,缺乏學校層面大思政格局的統籌規劃,后勤內部也缺少完善的頂層設計。后勤“三全育人”缺乏系統性、完整性,沒有形成長效機制。
由于各校后勤育人工作長期處于分散、自發狀態,各自條件參差有別,校際交流大都著眼于提升管理和保障服務能力,缺少深入研究、比較評價和途徑創新,學校間育人水平差異較大。
2017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指出:高校要把思想價值引領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和各環節,形成教書育人、科研育人、實踐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文化育人、組織育人長效機制。[3]
高校后勤要加強組織領導,為“三全育人”提供保障。目前高校后勤一般都建立了黨委或黨總支。后勤黨委或黨總支要堅持高起點謀劃,堅定高校后勤姓“教”,把服務保障與育人相結合,形成黨委(黨總支)統籌協調,管理層實施運行,一線員工具體示范,通力合作的有效機制。
學校要將后勤“服務育人”作為教書育人的重要補充,納入“三全育人”大思政工作體系,列入工作目標計劃和考核評價體系,真正使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人才培養各環節。后勤部門要主動作為,系統梳理歸納各個服務群體、各個崗位的育人元素,形成系統工作方案,出臺相應制度和辦法,通過專業化、標準化的規范管理與服務,將解決實際問題與育人工作相結合,達到育人效果。
一支素質高、業務強、服務優的后勤服務隊伍,是高校后勤育人工作的基礎。[4]高校后勤實體或引進社會企業,都應該讓參與后勤服務的員工認識到育人職責。通過組織員工學習培訓,提高后勤員工思想素質、角色認知、服務技能,增強育人意識,使員工自覺在做好服務的同時,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和管理。[5]
高校要通過章程的修訂完善,構建一體化的育人體系,明確服務育人的地位、內容和路徑。在政策制定、經費投入、人員待遇、表彰激勵等方面,不僅要考慮后勤的保障和服務職能,還要要兼顧到育人的需要,避免完全用市場化的思維與后勤企業進行成本核算和社會化管理。
常紡院位于國家高職教育改革發展綜合實驗區——常州科教城內。學校穩步推進后勤社會化改革,既堅持學校后勤姓“教”不動搖,又遵循后勤服務企業化、市場化的特點,采用“后勤服務與委托經營模式”,統籌開展后勤管理與服務。近年來結合實際,以教育責任探索后勤“三全育人”,在提升服務質量的同時,促進學生健康發展。
堅持“三服務”(服務教學、服務科研、服務師生)、“三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環境育人)理念[6],將后勤工作放到服務全校師生和立德樹人大格局中去謀劃、落地,努力打造“平安后勤、綠色后勤、智慧后勤、育人后勤、文化后勤”。
學校將后勤育人納入年度工作計劃,推進后勤“三全育人”系統性建設。堅持將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和評價考核體系,后勤樓宇、公寓物業、餐飲服務等部門長期設立學生助理、志愿者等勞動崗位,由后勤師傅負責帶教考核。按照“積極完善多部門協同育人格局”的要求,后勤與學工、團委等部門多方聯動,成立了學生伙食管理委員會、宿舍管理委員會、環保節能社團、垃圾分類、紅十字志愿者小分隊等學生組織,參與餐飲、宿舍、節能節水及醫療服務等活動策劃,形成上下貫通、多方聯動,通力合作的育人機制。
按照PDCA管理法,通過制度廢、改、立,使服務工作逐步走向科學化、規范化。先后匯編了《后勤總公司員工手冊》《學生公寓管理制度匯編》《餐飲工作安全手冊》,有針對性地制定了《常州紡院食品安全管理辦法》《后勤總公司員工入職公約》等制度。重要的制度、工作流程在網上公布,對各工種、各崗位結合績效改革制訂了嚴格的考核制度和標準。推行教學樓公共區域網格化管理,按照“網格無盲區、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做、考核有標準、操作有章法”的要求,制定樓宇物業服務標準和崗位職責,以試點帶動全局,潛移默化培養學生的愛崗敬業精神。
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在分管領導、中層干部和基層骨干隊伍層面,學習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精神,轉變觀念,凝聚共識,為育人工作提供思想保證。開展“后勤人大學堂”活動,強化學習型后勤建設,注重員工的成長與發展,全面提升后勤員工的專業化能力。部門每年利用“后勤大講堂”,舉辦員工培訓60多場次,參與培訓員工累計800多人次,內容涉及后勤工作新業態發展、員工崗位業務技能培訓、安全生產工作規范培訓、職業道德講座、工作標準化流程梳理等各個方面。舉辦崗位練兵系列活動,在競技中提高員工素質。10名員工參加2018年“江蘇省高校后勤系統職業技能競賽”,9位選手分別位列分項競賽前十名,全部獲得“江蘇高校后勤行業技術能手”稱號。
注重以文化人。充分利用后勤網站、微信等平臺,講好“后勤故事”,樹立身邊先進典型。后勤每年對涌現出的“最感動人物”“最美員工”“優秀團隊”等先進個人和集體進行表彰。后勤員工從身邊小事做起,經濟上資助貧困學生、精神上鼓勵學生的事跡不在少數;后勤先鋒隊不需要安排,經常主動加入到大雪天校園鏟雪、校園防汛突擊等工作中。開設“后總微課堂”系列專題,推送養生菜品制作、綠植養護技巧和生活小竅門,涌現了一批諸如餐飲的光頭叔叔、公寓的愛心媽媽、綠植小哥、“活管道”姜師傅等校園網紅人物,引發師生的熱列反響。
經過長期實踐,一支服務為先、大局為重,能吃苦、肯奉獻,敬業愛崗的骨干隊伍,以及一支懂技術、有能力、責任心強、能打硬仗的員工隊伍逐步形成。學生通過員工的良好服務受到教育感染,員工也實現了有尊嚴的體面勞動。
堅持服務為本,質量為先,大力推進服務和管理的標準化、規范化建設。全面實施食堂“7S”現場管理,提升員工執行標準的意識和行為。由于傳統的管理難以適應學生多樣化、個性化的需要,后勤部門設立學生公寓、飲食服務等意見箱,提供靶向服務,增強供給能力,滿足學生多層次需要;建立新型后勤服務模式,打造信息化、一站式服務平臺,“新生攻略”主題微片、學生病號飯、公寓中心縫補衣物等增值服務提升了師生的滿意度和幸福感。推行公共教室標準化建設,布置了校訓、國旗、名言警句、水電節能、學生行為規范等宣傳欄;開設樓宇特色溫馨服務,增加醫藥箱、針線包、工具盒、置物架等設施,為師生提供便捷服務,在辦師生滿意的后勤中,營造出濃厚育人的文化氛圍。
2016年學校對校園景觀進行了升級改造,景觀設計融入學校和區域特色,充分體現紡織服裝元素,“創美廣場”等設計為學生營造自由愜意的交往空間,“校史年輪”地景等校園小品突出學校歷史文化沉淀與底蘊。在建設過程中,讓學生參與設計方案討論,樹池和坐凳造型直接由藝術類師生設計,通過學生參與校園景觀環境共建,在美化校園的同時寓教于人。
以綠色發展理念為引領,引導學生關心和參與生態型校園建設。后勤與紡織學院聯合,成立學生環保節能社團,大力宣傳節能節水,開展節能降耗志愿者服務,學生參與熱情非常高。后勤老師指導的《學校節能減排情況調查與分析》,被列入學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學校是常州市首家引進智能可回收生活垃圾分類收集箱的高校,后勤部門聯合馬院、團委等部門,將生活垃圾分類教育、實踐融入思政課程,將學生參與度與素質拓展考核相結合,提高他們的生態文明素養,為大學生融入社會、全面發展搭建平臺。
常紡院后勤始終不忘初心,自覺以教育者一員擔當育人責任,抓住后勤主業職能,創新方式方法,增強育人親和力、針對性和有效性,為大學生全面發展做出努力。實踐證明,通過加強頂層設計,完善機制,錘煉隊伍,優化服務,創新載體,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全方位、多角度、多途徑開展育人工作,有助于真正落實全員、全方位、全過程育人。后勤“三全育人”長效機制的構建,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和現實課題,仍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總結、完善、創新。
[1]孫晉非,周勇,王新,徐月美,毛磊,管紅杰.論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中的思政教育[J].煤炭高等教育,2019,37(04):109.
[2]黎玖高,皮光純.高校后勤服務育人的過去、現在與未來[J].高校后勤研究,2017(01):113,114.
[3]萬明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陣地協同育人研究[D].成都:西華大學,2019.
[4]劉漢偉,宋飛飛.高校后勤服務育人體系構建研究[J]. 才智,2015(06):75.
[5]代妮娜,張樑,陳向日,馬雅群.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高校后勤育人功能研究[J].科教文匯,2013(04):180.
[6]張靜,朱璇,高東興.學校后勤領域“服務育人”創新的研究—以臨沂大學為例[J].高校后勤研究,2017(01):107.
(責任編輯:張寶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