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琴
新時代大學生黨員教育培養模式創新探究
林小琴
[泉州師范學院]
發展和教育培養黨員是高校黨建的一項基礎性工作,大學生黨員是黨的新生力量,其整體素質能夠影響和帶動大學生群體的整體素質,關系到黨和國家的未來與發展。目前,大學生黨員數量比例不斷提升,但培養教育現狀不容樂觀。因此,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背景下,探索創新大學生黨員培養教育模式,加強大學生黨員的教育管理,打造一支素質優良、作用突出、始終站在時代前列的學生黨員隊伍,已成為當務之急。
新時代;大學生黨員;培養;創新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黨支部要擔負好直接教育黨員、管理黨員、監督黨員和組織群眾、宣傳群眾、凝聚群眾、服務群眾的職責,引導廣大黨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1]隨著高校招生規模的擴大和高校黨建工作力度的加大,大學生黨員數量和比例不斷攀升。[2]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背景下,高校如何發展和教育培養合格的黨員,已成為高校黨建工作的重點之一。
目前大學生大部分都是98后,思維比較活躍,身心發展還未完全成熟,可塑性強,生活閱歷、社會經驗比較不足。多數大學生政治素養不高,對黨的認識不夠深刻;有些大學生入黨后,缺乏對黨的理論知識系統的全面地學習,黨性修養欠缺,黨員意識比較薄弱。
黨的十八大特別是十九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了從嚴治黨的新要求。[3]這也對高校發展和培養大學生黨員提出了新要求。目前高校在發展黨員工作方面,基本能夠保質保量地做好入黨積極分子的培養教育工作,擇優培養,堅持“成熟一個發展一個”的原則。但是大學生黨員的教育管理還存在一些薄弱環節,在多元化思想文化觀念和復雜的社會環境的影響下,出現了部分大學生入黨動機功利化、入黨后缺乏“發展動力”、學習自覺性不夠、理想信念不堅定等問題。因此,引導和教育當代大學生黨員,明確黨員職責,發揮好先鋒模范帶頭作用,顯得至關重要。
為深入了解大學生黨員思想動態和基層學生黨組織教育管理現狀,進一步分析學生黨員培養教育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本文以泉州師范學院為例,通過座談會、訪談、問卷等形式,對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的大學生黨員開展了調查活動。調查問卷的內容主要涉及學生黨員的思想狀況、學生黨員的教育管理現狀、學生黨員對黨組織工作的意見和建議等。問卷調查采用匿名方式,共發放問卷500份,回收446份,回收率為89.2%;其中有效問卷362份,有效率81.17%。調查基本覆蓋了學校各個學院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的大學生黨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從問卷統計分析結果來看,大學生黨員發展培養大致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
多數大學生在校時間只有四年,學生入學后,黨組織一般要經過一兩年的培養考察,才能把優秀的學生吸收到組織中,黨員在校期間繼續接受教育的時間相對較短。通過調研,發現多數學院培養學生黨員比較重視入黨前的教育,對學生入黨后的繼續教育和培養考察不夠完善或者較為缺乏。一些基層黨組織教育管理僅停滯在淺層次,簡單地把支部常規例會、發展黨員談話、上級要求的專題學習活動作為教育管理。這種教育管理方式使得多數大學生黨員學習自覺性不夠,不能堅持政治理論學習和實踐學習,導致入黨后消極被動、工作積極性降低,影響了黨員整體質量的提升。大學生黨員的培養教育是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只有將入黨前的培養考察與入黨后的繼續教育相結合,才能達到教育的效果。
只有貼近實際,才能增強教育的針對性。通過對學生黨員的座談、訪談發現,大多數黨員對參加實踐活動有很高的積極性,但由于部分基層黨組織教育方法單調呆板,缺乏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實踐教育活動,導致部分大學生黨員參加活動不積極,敷衍了事。一些基層組織不能將黨員教育工作落到實處,三會一課制度、民主生活會制度等執行力度不夠,不能針對學生實際存在的問題,及時發現學生黨員的思想變化,對他們思想上的困惑和疑慮不能及時進行教育引導。
在學生黨員教育過程中,多數基層黨組織沒有根據不同年級不同專業學生黨員的思想特點,采取有針對性的、分層次性的教育管理,而是整齊劃一的政治理論學習,影響了教育的效果。教育內容沒有緊扣時代主題,感染力、互動性不強;教育方式經常是組織全校學生黨員統一聽專題講座、寫心得,學習教育效果不佳。這類流于形式、不夠深入、缺乏針對性的教育內容讓學生覺得這些所謂的黨的先進性教育是包袱和負擔,因此應付了事、積極性很低。從而導致學生黨員的理論水平普遍不高,不關心時事政治、理想信念不夠堅定、政治紀律觀念淡薄、責任感和社會使命感不強,忽略了黨員自身的先鋒模范作用。甚至,部分黨員還出現一些消極惡劣的表現,例如帶頭逃課、考試作弊、不配合學校的相關工作等。更有些基層黨組織對黨員的教育管理幾乎為零,只有在發展新黨員、黨員轉正時才集中開會,簡單學習相關資料。可見,高校應為大學生黨員創造和提供更多有針對性的實踐教育活動,讓大學生黨員在實踐教育活動中得到鍛煉與成長。
高校要根據大學生黨員培養教育中存在的問題,結合大學生黨員發展各階段的實際情況及特點,創新教育培養模式。將貼近實際、具有感染力的教育內容通過靈活多樣的教育形式對學生黨員進行分階段、分目標、全過程的教育引導。
在黨員的培養教育中,一些基層黨組織教育內容脫離學生黨員學習生活實際,感染力、互動性不強,教育形式缺乏創新、缺乏針對性、忽視實踐教育環節。[4]為豐富教育內容,創新教育形式,增強教育效果,本探究擬根據學生黨員實際將教育分為六個崗位,即學習崗、實踐崗、導師崗、學風崗、技能崗、創就業崗。
學習崗。學習崗貫穿黨員培養教育的全過程,要求入黨積極分子通過院校黨課等理論學習課堂和載體,提升自身對黨的認識。對預備黨員、黨員開啟三級理論培訓模式,即參加黨支部、學院分黨校、學校黨校的培訓。在教育培訓內容上,注意貼近學生實際,注重理論知識與拓展內容的相互融合。實踐崗,通過志愿者活動、寒暑假社會實踐以及各種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等貼近學生實際的教育實踐活動,讓入黨對象在發展前和發展后都參與到實踐教育中去,從而感悟黨員使命,領悟教育的真諦,不斷增強自己的黨性意識、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從而實現黨員教育的目標。
導師崗。通過遴選高年級優秀黨員作為新生的導師,要求每名導師掛聯一間新生宿舍,每周至少走訪一次新生宿舍,及時了解新生情況。依托高年級優秀黨員在學習、生活經驗上的優勢,解答新生困惑,做好工作記錄;輔助專業指導老師和輔導員做好低年級學生的教育引導工作。讓學生黨員在擔任導師的過程中,切實發揮好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和奉獻精神。
學風崗。成立“黨員督學團”,黨員課前課后十分鐘進行學風教風督導,實行黨員“一對一”幫扶措施,成立學生黨員“英語學習班”、“考研班”等。
技能崗。根據專業特色、依托各項學科競賽,通過黨員“傳、幫、帶”渠道,發揮黨員在學科競賽平臺的模范帶頭作用。例如,近幾年來數學專業的學生黨員在數學建模競賽、計算機類專業的黨員在大學生程序設計大賽和軟件設計大賽等國內甚至國際級別學科競賽均取得優秀的成績,樹立了專業特色和學院品牌。
創就業崗。大學生黨員積極選修創就業基礎課程的學習,在專業導師的引導下,積極參與到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項目,開放實驗項目,并以“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為契機,率先掌握創業就業知識,熟悉創業就業技能,帶頭創就業,最終帶動周邊同學積極參與創就業。
在培養教育黨員的過程中,不僅要重視入黨前的教育,也要完善和加強對入黨后的繼續教育和培養考察。應以黨性教育為主導,以教育實踐為載體,將黨員教育貫徹到黨員培養考察全過程。根據各階段不同對象的實際情況,建立不同的考核跟蹤制度,并作為納新、考察、轉正的依據。
1.黨員發展前期,理論學習促提升
為端正大學生的入黨動機,增強大學生對黨的認識,應強化入黨前的教育和引導,做好早選苗、早培養、早發展工作。大學新生剛入校時,在各方面都很積極上進,黨組織要及時對他們進行教育引導,通過形式多樣的愛國主義教育、黨章黨規黨史黨情學習教育及“支部好案例”“黨員好故事”等典型教育,啟發新生的入黨愿望,以保證黨組織在政治思想陣地的先入性和主導性。在入黨積極分子階段,通過舉辦系統黨課、小組討論、知識競答等方式宣講黨的性質與宗旨,并通過黨員e家網上黨支部、微信公眾號、易班平臺開展“紅色讀書會”等活動促進理論知識的學習,提升黨性修養。
2.黨員發展中期,實踐活動促發展
在培養教育方面,注重理論學習和實踐教育的有機互補。一是理論學習教育、主題班會、大合唱、朗誦活動、組織觀看一些有教育意義的優秀影片或者圖片展等紅色教育活動等,幫助學生黨員提高自身政治素養,明確自我責任意識。二是組織黨員、預備黨員及入黨積極份子清明時節祭掃烈士陵園,緬懷革命先烈,加強中國革命史和黨史教育。[5]三是在寒暑假社會實踐活動中,組織大學生黨員參觀走訪革命老區、與優秀黨員面對面并組織社會公益實踐小分隊到貧困地區開展支教活動等,落實學生黨建服務社會、加強黨性鍛煉的要求。四是開展評選先進基層黨組織、優秀黨員等“七一”表彰系列活動。
3.黨員發展后期,持續教育促成效
在黨員發展后期,應繼續加大教育培養力度,提升教育質量。一是在黨員的培養教育中,嚴格執行“三會一課”制度,積極開展組織生活會制度、民主評議黨員制度,[6]使學生黨員及時找出自身問題,加以糾正,揚長避短。二是推行“先鋒計劃”,鼓勵優秀黨員通過“黨員好故事”等活動樹立榜樣,充分發揮表率作用。三是推行“導師制”,切實發揮好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和奉獻精神。四是要求每年每名黨員必須完成50小時的實踐服務活動。五是構建學生黨員監督平臺,設立“黨員示范崗”“黨員示范宿舍”,強化黨員責任意識。六是做好三諾工作,每名黨員每年必須按照“五個好”“五帶頭”的要求,科學設定承諾、公開作出承諾、認真踐行承諾,[7]自覺按受監督。
在黨員培養教育的過程中,實行學時累積制。學生遞交入黨申請書后,必須在理論學習崗中,積滿10學時才能被確定為入黨積極分子。在入黨積極分子階段,必須完成40學時的理論學習和20小時的實踐服務,經考核優秀才能被發展為預備黨員。在預備期間,必須參與到“實踐崗”“導師崗”“學風崗”“技能崗”四個崗位的實踐中,累積達50個小時,才能參加轉正答辯。每年對黨員進行考核評議,黨員必須參與六個崗位全過程的學習教育,每年完成50小時的學習教育任務,才算合格。
充分利用好網絡資源,發揮網絡無時空限制的優勢,將黨建工作延伸拓展到網絡上,使網絡成為加強基層學生黨組織建設的新陣地之一。[8]通過黨員e家平臺、微信、微博、QQ群、易班平臺、形式與政策網上慕課平臺等新媒體載體以靈活多樣的形式開展黨員學習教育活動。通過大學生黨員教育管理專題網站,將黨校、組織生活等在專題網站上進行,引導大學生黨員關注時事政治,增強大學生黨員的政治敏感性。
[1]習近平.切實發揮好支部主體作用——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18(1).
[2]潘立鵬.新時代高校學生黨支部建設工作探究[J].智庫時代,2018(46):23-24.
[3]郭禹宏. 新時代高校基層黨組織建設研究[D].吉林長春:長春理工大學,2019.
[4]王法警. 中國共產黨基層組織的組織力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黨校,2019.
[5]方小敏. 新時代大學生黨員理想信念狀況及教育對策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9.
[6]趙睿.協同理論視域下推進高校黨團組織育人工作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8(12):105-109.
[7]趙莉,田鴻儒.高校基層黨支部優化設置與建設探索[J].長春大學學報,2017,27(12): 89-94.
[8]李亞青,趙蘭香.為高校黨建工作插上“互聯網+”的翅膀[J].人民論壇,2017(31):186-187
新常態下大學生黨員培養模式創新研究(項目編號:2015SK25).
(責任編輯:趙永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