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冰清
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涵
宏觀層面
高質量發展是體現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改革開放以來四十余年,我國從一個低收入水平國家發展成為中等偏上的發展中國家,在全球的經濟地位僅次于美國。這個發展過程極為艱辛,我國經濟雖然取得了重大的成績,但是仍舊面臨多方面的挑戰。
首先,我國已有的傳統比較優勢逐漸削弱?,F階段,勞動成本、土地成本頗高,環境約束的程度愈加明顯,傳統以低成本促發展的優勢現今已不復存在。
其次,我國經濟發展依舊不平衡、不充分。區域發展極不均衡,生產力布局上也面臨不均衡的狀況,城鄉發展、東西發展之間的差距十分顯著,而且產能不足與產能過程同時存在。
最后,我國經濟發展仍舊隱藏較多風險?,F階段,國際貿易形勢日趨趨緊,由于世界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沖擊著多邊貿易的發展,而我國在國際貿易交易網中占據重要地位,勢必會對我國經濟發展帶來巨大沖擊。此外,國內金融、房地產等領域的快速發展促進虛擬經濟膨脹,進而高泡沫、高杠桿問題逐漸凸顯,這將嚴重沖擊我國實體經濟的發展,推進金融風險的集聚。
為了緩解現有金融問題,需要從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個層面進行整體規劃與發展。其中,創新作為推進經濟發展的中重要驅動力,能夠協調解決不平衡發展的問題,而綠色旨在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關系,開放解決的是內外經濟聯動等問題,共享主要是緩解社會公正公平等問題。
中觀層面
高質量發展能夠提升產業的競爭能力、改善國際分工地位。習近平總書記在各大會議上多次強調,推動高質量發展,需要將重點聚焦于產業結構升級上,即加大對實體經濟的關注度。而實現產業結構向高質量發展是供給端體系改進的主要抓手。我國從改革開放至今發展四十余年,基礎環節仍舊相當薄弱,而且產業的種類也并不完備,為了推動經濟的持續發展,我國主要推動發展工業化來彌補產業的空白區域,進而在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逐漸完善產業體系,而且現有較多的產業發展在國際地位上具有較強的影響力。但是,產業規模擴大的同時也帶來潛在的風險,“大而不倒”以及受制于人的問題仍十分突出。雖然較多產業規模比較龐大,但是這類產業大多集中于低端水平,技術含量很低,在國際地位上擁有的話語權很薄弱。一些高技術產業仍舊依賴于國外進口,這給予跨國公司對產品輸出的價格壟斷權利。對此,為了從根本上削減對進口產品的依賴性,需要重點關注具體產業發展,而且,通過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的創新,來提升產業的市場競爭力,推進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方針的實施。
微觀層面
高質量發展是產品附加值不斷提升、企業效益持續改善的發展。目前,中國很多產品和服務在規模上位居世界第一,但是這些產品所持有的附加值卻很低。究其根源,我國企業雖然生產了很多產品,但是其帶來的巨大利潤大多被外企所持有,并非我國企業所有。
造成中國企業附加值低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現有的設計能力、開發水平以及技術水平整體能力不高。我國擁有的核心技術水平遠遠落后于國外,大量的核心技術仍舊掌握在外企手中。而隨著經濟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國內企業由于缺乏創新能力,在與外企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由此,國內企業只能從事技術水平不高的領域。二是缺乏自身銷售渠道。很多國內企業對國際市場缺乏經驗,尚未建立起自身的銷售渠道和銷售網絡,在進軍國際市場時只能依賴國外銷售企業,因此不得不將大量利潤拱手讓人。三是缺乏知名品牌。很多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起步較晚,尚未建立能夠被國外消費者廣泛認可的知名品牌,無法形成品牌溢價,無法提高利潤率水平。
為了促進高質量規劃的順利實施,需要從產品附加值、技術含量等領域進行突破,提升產品的技術含量,以提高產品附加值為主要發展方向,從而使企業能夠在較低資源環境損耗基礎上獲取更高附加值,進而提升經濟整體的經營效益。
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路徑選擇
高質量發展戰略方針是我國未來經濟實現轉型升級以及持續性穩健發展的指引方向,同時也是各項經濟政策、宏觀調控政策等制定的參考依據。為了推進我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應當遵循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要抓手,從以下五個方面著手。
第一,優動能。現階段,我國經濟正處在發展方式轉換、增長動力轉換以及經濟結構轉換的關鍵階段,優化增長動能是維系我國經濟穩健發展的重要途徑。
首先,從傳統的投資驅動型增長轉向為三大需求共同拉動經濟發展。在投資領域,既要對投資結構進行優化,又要提升投資的效益;在消費領域,大力推進新型產品的研發、鼓勵業態的創新、鼓勵消費屬性從模仿性向個性化、多樣化轉型;在進出口領域,摒棄一度追求貿易順差的思維理念,發展對外貿易均衡發展的戰略。
其次,大力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水平。鼓勵企業進行創新研發投資、提升技術含量以及運營模式上進行轉型變化,對企業的治理環境進行優化。在資源的優化配置上,加速不同行業、不同產業、不同企業之間的資源分配,緩解資源錯配。
最后,從產業驅動方面進行優化,即由傳統產業驅動逐漸轉向為新興產業驅動,通過綜合推進新型產業的發展推進傳統產業的改進以及二者之間的協同發展。
第二,調結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我國現階段以及未來發展的重要抓手,重點是對社會生產力的整合與規劃。而對結構的調整是提高發展效率、促進均衡發展以及對資源的優化配置的基本要求。
一是從產業結構方面進行優化管理?,F階段,我國產業結構主要面臨產能過剩的困境,導致產業結構出現嚴重失衡,造成了企業之間無序競爭和社會資源大量浪費。為治理產能過剩,應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設置環保門檻,對達不到環境標準的企業堅決淘汰。
二是從區域結構上進行優化管理。各個地區均有自身獨特的發展優勢,對此可以有針對性的引領各個地區發展其區位優勢以及通過空間優化產業布局來推進結構的轉化。
三是對現有的產業組織結構進行優化管理。一般來講,一個國家某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往往取決于這個產業中領軍企業。領軍企業能夠對產業發展起到重要且顯著的帶領作用,通過高效與政府、高校、專業機構等多層次的合作建立一個戰略聯盟,來推進國家、地方及社會創新資源的集聚,帶動整個產業科技含量的提高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
第三,促改革。優化改革是推進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的一個主要手段,也是緩解經濟發展中各項矛盾的必要保障。
首先,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非公有制經濟來推動混合所有制的經濟效益,主要表現為降低國有股權的比重,將國有企業改造成為混合所有制企業,豐富了企業的治理結構。
其次,加速推進商事制度的改革進程。從簡政放權、放管服領域進行優化,通過公平競爭來激發企業的活力,主張出臺普適性的優惠政策、產業政策,減少對不同類型企業的歧視性政策。打破壟斷競爭環境,營造良好的競爭環境促進民企與國企的協同發展,同時強化市場監管力度,用技術提高競爭的透明性。
最后,從財稅政策、收入分配政策上進行改革,處理好中央與地方之間的權責關系,遵循效率與公平兩大基本原則。
第四,擴開放。逐漸擴大對外開度程度,這也是實現資源高效配置、提升發展水平的必要手段。
首先,從提高貿易交易的競爭能力著手,在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背景下,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及擴大對外開放的程度,加快形成核心的競爭優勢,在加工貿易政策執行上保障其穩健性和持續性,積極調動企業主體的角色發揮,通過產業鏈分工合作來提升企業在全球貿易鏈上的地位。
其次,充分運用外資。優化利用外資環境,從打造良好的外資平臺開始,吸引外資進入,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此外,還可以從放寬市場準入加以輔助,保護外商投資的合法權益。
最后,提高對外投資水平。為了進一步促進對外投資,促進國際產能合作,需不斷將對外投資形式進行創新,在全球形成一個較為完備的網絡結構,包含服務、生產、貿易和投融資活動等,培育國際競爭的性優勢。
第五,防風險。防控金融風險是現階段的一項重要議題,著實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只有從風險上進行防范才能夠穩定我國經濟社會的平穩發展,同時這也是決勝小康社會的重要舉措。
首先,需要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牢牢管控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服務作用,有效避免金融脫離實體快速膨脹。因此,需要從制度環境、政策制定等領域入手,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改善金融服務。
其次,精細化的推進結構性去杠桿,加快推動“僵尸企業”的清理,對于無效低效的企業實施清退處理,進而促進資產、資源的盤活。加大對地方債務的管理,分門別類的建立相應的治理機制,有針對性的管理地方債。
最后,從資產泡沫層面上加大抑制力度。通過對金融、財政、法律、土地等多樣化手段來建立合乎現狀、國情的長效機制,熨平經濟的大幅波動,抑制資產泡沫。
(作者單位:特華博士后科研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