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東民 王玉榮
慈善金融和公益金融的界定及其發展趨勢
慈善金融不追求經濟回報,是純粹以慈善為目標的投融資行為,她在人類歷史上長期存在,在當代發達國家的規模和影響力都很大。
公益金融也稱為“社會金融”,是最近十幾年發展起來的新型金融運作模式,在保證適度盈利的前提下也可以追求社會與環境效益。在歐洲和美國,公益金融這種融合了社會價值與財務價值雙重目標的新型財富觀,近年來越來越得到金融機構、企業和高收入人群的認同。據美國晨星公司的數據,ESG基金管理的資產從2012年的6550億美元增長到2018年末的1.05萬億美元,累計增長了60%,其中,歐洲管理著6300億歐元的ESG基金資產,而美國相同基金的資產規模為3010億美元。道富環球在2018年7月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超過80%的機構投資者認為ESG產品的規模將在未來5年內快速增加。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后,由于發達國家普遍復蘇乏力,慈善金融的規模略有下降,而公益金融持續增長??梢酝茰y,公益金融將成為未來金融服務社會的一種重要模式。
中國民間資本以慈善金融和公益金融形式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必要性
“一帶一路”倡議在國際社會得到了熱烈響應,已經成為后危機時代由中國提出并廣為國際社會接受的新型全球合作發展理念。與此同時,國際社會也有部分聲音,對“一帶一路”提出了擔心和質疑,如大規模基礎設施融資對沿線國家形成的債務壓力等問題。
在此背景下,如果我國政府能夠明確提出,把慈善金融和公益金融納入到“一帶一路”金融服務體系建設中去,尤其是支持民間資本以慈善金融和公益金融的模式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將大大提升“一帶一路”建設的社會效益和人文關懷,有力地消除國際社會的疑慮和批評,用實際行動將中華傳統文化推己及人、樂善好施的崇高精神境界與全球分享,這是中國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提高自身軟實力的重要手段。
從當前我國國內公益慈善事業的發展狀況來看,在“一帶一路”建設中適度鼓勵民間資本以慈善金融和公益金融的形式參與,也具有顯著的可行性。
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慈善藍皮書:中國慈善發展報告(2018)》顯示,2015年至2017年,我國實際社會捐贈總額分別為1215億元、1458億元和1558億元,呈逐年上升態勢。胡潤研究院發布的《2018胡潤慈善榜》顯示,2017年100名中國大陸最慷慨的慈善家總捐贈額比2016年上升33%,達到218億元;上榜門檻比2016年提高6.7%,達到1600萬元。胡潤表示:“捐贈額上升明顯,平均捐贈額是15年前我們第一張慈善榜的平均捐贈額的十多倍”。江蘇省的公募基金會——愛德基金會成立30多年來,已經成為社會公信度高、專業化程度強、項目覆蓋面廣、在海外有較高知名度的全國公益慈善品牌。該基金會持續參與西部地區扶貧攻堅,累計投入20多億元,涵蓋了西部十幾個省份和300 多個縣市,惠及人群達到上億人。
國內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也為慈善金融和公益金融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慈善藍皮書:中國慈善發展報告(2016)》指出,2015年“互聯網+公益”的模式在中國產生了飛躍式成長。這一年,僅通過騰訊互聯網慈善平臺捐款的人次就超過2300萬元,年度捐款總額達到5.4億元,是過去八年平臺捐款總額的2.5倍,且95%的捐贈額來自于移動端,只有5%的捐贈額來自PC端。中國互聯網平臺慈善捐款的快速增長,既得益于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與普及,也反映出國人對互聯網慈善平臺的信任。可以看出,中國的慈善金融和公益金融走出國門,不僅具有道德境界和資金實力的支撐,而且已經形成了技術上的先進性和實踐經驗。
事實上,我國政府一直高度重視公益慈善事業的發展。2016年3月16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該法于2016年9月1日起實行。《慈善法》的出臺,為我國在“一帶一路”建設當中推進慈善金融和公益金融打下了堅實基礎。
鼓勵民間資本以慈善金融和公益金融形式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政策選擇
為了鼓勵民間資本在“一帶一路”建設中運作慈善金融和公益金融,并實施良好的政府監管,我國還需要建立一系列的規章制度并出臺具體的支持政策。
其一,需要明確區分和界定慈善金融與公益金融,并將其納入“一帶一路”金融服務體系的建設中去。在我國當前的金融和慈善領域,均沒有將“慈善金融”和“公益金融”區分開來。我國政府如果能夠明確界定慈善金融和公益金融,以不同的激勵和監管機制來促進兩者的協調發展,并將二者與開發性金融、商業金融相結合,形成完整的“一帶一路”金融服務體系,這將成為中國金融服務于全球化發展和人類福祉的亮點。
其二,需要在《慈善法》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民營資本參與“一帶一路”慈善金融和公益金融的相關政策,提供有效的技術支持,在資本管制、稅收減免等方面為民營資本開綠燈并同時建立適度的監管模式。如何鼓勵民營資本以真正有效的方式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并同時防止資本外逃,是政府監管的難點之一。對于有意向參與“一帶一路”慈善金融和公益金融的民間資本,適度放開資本管制,同時建立明確的事中和事后審計與監管。可以采用區塊鏈的技術平臺對“一帶一路”慈善與公益金融進行事中和事后的監管與審計,利用區塊鏈可追溯、不可篡改以及鏈上監管透明化等技術優勢,大大增強監管的效力,既確保民間資本走出國門后以真實有效的方式運作公益慈善事業,防止資本外逃,同時也為針對海外公益慈善事業的稅收減免提供準確的核查依據(即防止打著慈善金融和公益金融的旗號逃避稅收)。對于慈善金融和公益金融兩種運作模式,可以采取不同力度的稅收減免政策,這是由慈善金融和公益金融對經濟效益的不同追求目標所決定的。
其三,鼓勵民間資本采取現代金融的高效規范模式來運作慈善金融和公益金融。信托、投資基金和第三方托管,都是慈善金融與公益金融運作的規范模式,在國際上已經有十分豐富的操作經驗,目前國內也在逐步展開。政府部門可以推動這方面的經驗分享并制定相關的指導原則,同時引入國內外的專業化服務,讓我國的民間資本可以充分借鑒成功經驗并依照法律法規,在專業性服務機構的幫助下,順利地開展慈善金融和公益金融的海外運作。
其四,建立國際合作機制。中國民間資本以慈善金融和公益金融的形式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是光明正大、深得人心的國際善舉,但也有可能在海外面臨一定的運作障礙和風險,如法律障礙、市場風險、政治風險,等等。我國政府可以和其他國家政府以及國際組織建立有效的溝通機制,在可能的情況下簽署官方合作協議,在國際層面將中國民間資本于海外運作公益慈善金融的行為透明化、規范化、制度化,贏得國際社會的認可與支持。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金融研究室,清華大學社會科學院社會與金融研究院)
宏觀經濟月度資訊
國新辦發布銀行保險業運行情況
1月13日,國新辦舉行發布會,相關負責人介紹銀行保險業運行情況,2019年銀行業新增人民幣貸款17萬億元,保險業為全社會提供保險金額約6470萬億元;銀行保險機構清退、賠付消費者40.92億元。
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全體會議
1月14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第二次全體會議,將《政府工作報告(征求意見稿)》發往各省(區、市)和中央國家機關有關部門、單位征求意見,并研究部署一季度經濟工作。
國新辦舉行2019年進出口情況新聞發布會
1月14日,國新辦發行發布會,負責人介紹2019年全年進出口情況。2019年我國對外貿易總體平穩、穩中提質,三大因素促我國外貿穩定增長,去年12月外貿進出口值創歷史月度最高。
2019年中國外貿再創歷史新高
1月14日,海關總署發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外貿規模達31.54萬億人民幣,同比增長3.4%;其中,出口17.23萬億,同比增長5%;進口14.31萬億,同比增長1.6%;實現貿易順差2.9萬億,擴大25.4%。
商務部外貿司負責人談2019年全年我國對外貿易情況
1月15日,商務部外貿司負責人談2019年全年我國對外貿易情況。貿易規模、國際市場份額雙雙邁上新臺階;貿易質量提升、結構優化取得新進展;貿易創新能力不斷增強,正在形成外貿競爭新優勢。
銀保監會召開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專題會議
1月15日,銀保監會召開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專題會議。 鼓勵銀行保險機構為雄安新區建設和城市副中心建設提供融資支持,推動完善雄安新區金融機構布局,各項工作取得積極進展。
多舉措確保2020年央企實現穩增長目標
1月15日,國新辦舉行2019年央企經濟運行情況發布會。為應對經濟下行壓力,確保2020年央企穩增長,要抓好增收節支、科技創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國企改革。
國新辦舉行2019年央企經濟運行情況新聞發布會
1月15日,國新辦舉行發布會,介紹2019年中央企業經濟運行情況。2019年央企實現營業收入30.8萬億元,同比增長5.6%;2019年央企運行呈現“四增一降”;改革紅利釋放及新舊動能轉換助力央企持續穩定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