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小江
資管新規進一步強調了投資者適當性管理的意義,而要想將剛性兌付逐漸消除,就必須對投資者進行適當性管理。這種管理不是完全剝奪其投資的自主性,而是對其進行正確的引導,使其認識到現代金融交易“賣者有責”與“買者自負”的誠信原則和契約精神。金融機構必須要秉承“賣者有責”的基本原則進行業務活動,只有金融機構先負起忠實勤勉的義務,才能基于公平與正義的原則來要求投資者“買者自負”,二者之間相互配合,真正打破剛性兌付。
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存在的問題
當前,我國資產管理行業正在經歷一場重大變革,甚至可以說是對整個行業的重塑。在這一過程中,投資者適當性管理顯得尤為重要。但是就目前的現實狀況而言,投資者適當性管理還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
一是實施管理的力度較弱。在金融機構的現實運行中存在許多矛盾點,其中較為突出的一點就是“不可將產品銷售給超出其風險承受能力的投資人”這一基本原則與金融機構的銷售業績及利潤最大化目標之間的矛盾。當前,金融機構對投資者適當性管理主要是基于有關部門的監管,若離開了監管部門的有效約束,金融機構就有可能會放松對自身的要求,將相關規定束之高閣。因此,金融機構對投資者的適當性管理還不夠深入,有許多金融機構都僅僅是應付了事,離真正做好做優還有一段距離。
風險承受能力測評問卷是幫助金融機構進一步了解投資人個人現實情況的重要途徑,對其進行合理利用有助于對投資風險的規避。但是在現實的工作里,有許多金融機構工作人員會刻意引導投資者虛假填寫信息,進而為他們推薦更多的產品。這樣一來,對投資者的風險評估就失去了意義。
二是管理的形式重于實質。金融市場瞬息萬變,金融機構的管理體系卻是相對穩定的,這就造成了二者不相匹配的問題。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規定中明確表達了資產管理機構具有“對普通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進行評估”的要求。針對這一問題,金融機構一般會利用問卷調查的方式來對有意向的投資者進行一些基礎評估。通過調查問卷的方式進行評估雖然相對而言比較容易操作,但其準確性卻不容易掌握。資產管理機構往往并不能通過這種問卷調查方式真正了解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
投資者在填寫調查問卷的時候很有可能會具有一些主觀性,不能對自己當前的狀況進行客觀分析,甚至有些投資者會刻意對事實進行包裝,以此來獲得對高端金融產品的投資機會。這樣一來,就會使資產管理機構對投資者自身的情況產生錯誤的判斷,從而推薦購買與其真實的風險承受能力不相符的金融產品。調查數據顯示,若僅使用調查問卷對投資者進行風險評估,結果準確率不足40%。
三是實行分業監管制度下監管規則的割裂。各種投資者適當性管理的規章制度分布零散,不容易建立起一套完整有效的監管體系,長此以往不利于金融市場的監管。這也直接導致在對金融投資者進行風險評估時,各種金融機構設計的調查問卷內容不同。不同的問卷內容必將導致不同的評估結果,甚至對同一對象以不同的方式得出的結果截然相反,既會使投資者面臨困擾,也會使金融機構對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做出錯誤判斷。
對策與建議
建立多元化管理方式
首先,要積極應用大數據等手段對投資者進行綜合分析,以此為基礎對投資者的財務實力、風險偏好、風險認知水平、投資經驗進行評估,更精準地對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進行衡量。
其次,在資產端的風險管理中,要積極應用新技術,更好地對資產風險進行分類評估,而后建立智能化系統,將投資者情況及投資產品的匹配規則嵌入模型化、智能化的適配系統,利用智能分析進行匹配,減少風險投資中的人工干預。
最后,可以強化線上平臺服務,通過網絡進一步提升投資者的投資能力及其對金融投資風險的認知水平,進而更深層次地普及“買者自負”的投資理念。
建立形成科學管理體系
一是做好對投資產品的風險評估。產品風險評估是指在對產品進行深入了解的基礎上對其所承擔的風險大小進行評估與預測。對產品風險的評估能夠增加投資的穩定性。建立一套相對完善的金融產品風險評估體系對金融機構來說意義重大。一方面,投資者可以經由風險評估體系進一步了解投資產品的風險狀況,并與其他投資產品對比,從中挑選最適合自己的產品。另一方面,對于資產管理機構來說,可以使其金融產品的風險評估更可控,也可以進一步強化其在資產端風險識別和管理上的附加價值。
二是做好投資者評估。金融機構在進行金融活動之前要先對其客戶進行了解與評估,這是投資者適當性管理體系的核心。一般而言,可以先對其客觀實力進行了解,而后對其主觀風險偏好進行分析,以此來對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進行整體評估。在信息科技廣泛應用于金融行業的今天,資產管理機構可以運用大數據技術對投資者所提供的數據進行分析,對其客觀實力有更加準確的了解。主觀風險偏好則更加側重于對投資者綜合投資能力的認定。綜合投資能力主要包括投資者的個人投資規劃、投資者對于投資風險的認知能力等,具體的評估方式可以依照實際情況進行選擇。需要注意的是,每一個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都不是一成不變的,須定期重新測評或者進行局部調整。
三是做好投資產品與投資者的匹配。產品風險與投資者的適配要以上述兩點評估為前提,否則二者的適配就無從談起。建立產品與投資者適配體系的目的在于降低投資者金融投資風險的同時,為其打造足夠的空間來選擇投資產品。
對于資產管理機構而言,只有準確地把握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同時著力提升自身的風險識別能力,才能對投資者進行區分,并將其與相應的投資產品相對應,以此來實現資產和資金的精準匹配。在此過程中,資產管理機構必須注意以下幾點基本規則。
首先,二者的匹配必須以風險承受能力為衡量標準。其次,一旦發現投資風險超過正常限度,就應該要采取有效措施來及時規避,并積極引導投資者回到正常投資軌道。此外,還要根據投資產品所對應的風險等級對其進行一定的分類設置,而后對每一類投資產品設置一定的“準入門檻”。再次,對于投資風險較高的產品,要設置單個投資人最高持有金額,幫助投資者進行風險分散,以防一些投資者對高風險產品進行盲目投入。最后,在為高齡等特定投資人提供服務的過程中,要進行特別的風險提示。
四是進行全面及時的信息披露。信息披露機制主要應用在產品銷售中,可以更好地將投資者與投資產品匹配,有效降低資產管理機構不當銷售的風險。信息披露機制對資產管理機構的要求相對較高,在交易期間必須正視其受托人的特殊身份,在交易活動中履行忠實勤勉義務。具體來講,在投資者的資產信息發生重大變更時,要在規定的時間內盡快告知投資者,讓投資者可以及時了解情況,而后采取相應的風控措施。這就要求資產管理機構完善投后風險預警監控體系,根據預警結果對投資產品實時調整評級,并將相關的動態及時向投資者進行披露。
五是不斷對投資者進行引導和教育。投資者教育是投資者適當性管理體系的重要內容。對于整個金融市場的運行,投資者教育發揮著基礎作用?;ヂ摼W是投資者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通過互聯網進行投資者教育,可以使資產管理機構與投資者之間的交流更加深入,使金融知識更好地普及。
(作者單位:特華博士后科研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