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紅梅
莫言在諾貝爾文學獎獲獎感言中感慨文學乃“無用之用”。現實生活中我們發現詩歌這種文學樣式,似乎真的“無用”了。喜歡詩歌的學生越來越少,似乎就是為了應付考試,至于寫詩的學生更是少之又少。信息化時代,傳統的閱讀內容、閱讀方式發生極大的改變:手機那么便捷,視頻那么直觀,游戲那么有趣,漫畫那么簡單,連成人都沉迷于“碎片化閱讀”中難以自拔,讓學生靜下心來鉆研古典深奧的詩句豈不更難?更何況單調的求學生活、沉重的學業負擔,使學生只能在“淺層”閱讀中稍稍調節疲憊的身心。“詩言志”似已成了遙遠的夢,詩心缺失成了教育之痛。
一、晏殊人生軌跡給予我們的期待
中國的詩詞歌賦浩如煙海,為什么單選晏殊詞為例來分析呢?一般人總有一種成見,以為“詩窮而后工”,似乎詩人們非要經歷窮苦磨難抑郁之后才能寫出好詩好詞。難道真的是“天以百兇”才能“成就一詞人”嗎?如此說來,當今生活無虞、衣著無憂、糖水中長大的孩子就真的難有詩心,難有詩情,難懂詩意,難成詩人了嗎?晏殊的經歷與詩詞成就或許能給當今的詩歌教育,詩心培養,乃至語文教育、人才培養一些啟發和鼓舞。
晏殊,北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十四歲以神童參加殿試而得宋真宗賞識,賜同進士出身,擢為秘書省正字,一生可謂仕宦顯達。他做了很多事,也寫了很多文學作品,據說單詞就有一萬多首,開創了北宋婉約詞風,為“北宋倚聲家之初祖”。確實,人生道路順暢,并非什么過錯與遺憾,“宰相詞人”晏殊的人生,可謂大多數人的人生期待。晏殊的詩詞作品給后人的啟發、影響也很深遠。
本文將以晏殊詞為例,就當代初中生詩心培養作一些探索性分析,希望能對當代的詩歌教育、語文教學,乃至人才培養有所啟發。
二、晏殊詞中自然風物帶給我們的啟發
1.自然風物引發多情銳感的詩心
陸機《文賦》有曰:“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悲落葉于勁秋,喜柔條于芳春。”鐘嶸《詩品序》亦云:“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若乃春風春鳥,秋月秋蟬,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諸詩者也。”對于一個真正具有敏銳詩心的詩人,即使沒有困窘不幸的刺激,隨著四時節序的推移,內心也會產生一種鮮銳的感動,從而寫出詩情勃發的優美詩篇。詩人的有感而發,除了源于人事外,還可以源于自然的觸發,而晏殊正是從自然風物中尋覓詩心的出色詩人。
且看晏殊《踏莎行》“細草愁煙,幽花怯露,憑欄總是銷魂處”“小徑紅稀,芳郊綠遍,高臺樹色陰陰見”等句,寫的便是由自然界景色節物而產生的敏銳而細膩的感受,而這種敏感往往又可以觸發詩人更加深層蘊蓄的柔情。所以便有“帶緩羅衣,香殘蕙炷,天長不禁迢迢路。垂楊只解惹春風,何曾系得行人住”之語,又有“春風不解禁楊花,濛濛亂撲行人面”之語,這些正如葉嘉瑩所言:“表現出由多情銳感所引起的一種纏綿深蘊的柔情。”
這些詞雖沒有奮發的內容,也沒有激越的氣勢,可能不容易得到一般人的欣賞,然而生活在太平盛世中的晏殊和當今一樣順風順水的學生,或許不一定面對大風大浪的波折,卻難免有小曲折帶來的凄寒悵惘之情,這份詩心帶來的詞韻實在使人心動,他著眼自然風物的做法也值得一學。
2.自然風物帶來情中有思的理性
先看兩首《浣溪沙》。其一曰:“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閑離別易銷魂,酒筵歌席莫辭頻。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不如憐取眼前人。”落花墜地香不再、風雨飄零春已逝,讓詞人頓悟“念遠”與“傷春”都徒然無益,“不如憐取眼前人”!對啊,既然對一切不可獲得的事物向往無益,對一切不可挽回的事物徒勞傷感,所能做的就是面對現實,珍惜、把握眼前的一切。晏殊這一面對現實的明決理性、對人生的感受體驗和哲想,固然來自他生活的積累,也有自然風物帶給他的啟發。其二曰:“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看似傷春的哀悼之作,隱含了消逝無常與循環不已兩種現象的對比和觀照,這一切都源自“似曾相識燕歸來”。燕子,是晏殊詞中常見的自然風物。據統計,晏殊《珠玉詞》中,燕子出現了24處。春去秋來,燕子不僅是季節的使者,也是詞人詩心的表達:“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后清明。”(《破陣子》)、“芙蓉花發去年枝,雙燕欲歸飛。”(《少年游》),無形的季節因為燕子而有了生動直觀的畫面感;“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浣溪沙》)、“燕子歸來,幾處風簾繡戶開。”(《采桑子》),燕子讓我們感知到了時光的變遷;“晚風微微,徒得空梁宿燕歸。”(《采桑子》)、“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蝶戀花》),燕子讓我們讀懂其中綿綿的愁思。
晏殊不僅將理性和思致寫進詞中,而且將理性和思致與詞“要眇宜修”的特質完美結合。這種理性得之于詞人頭腦中的思索,更得之于詞人對人生、對自然的深切體驗;這種思致浸潤于情感之中,譬若詞人浸潤于自然之中,他們水乳交融、不分彼此,詩詞便成為這樣的緣情之作。
3.自然風物給予積極曠達的懷抱
《采桑子》:“時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長恨離亭,淚滴春衫酒易醒。梧桐昨夜西風急,淡月朧明,好夢頻驚,何處高樓雁一聲。”“時光只解催人老”,上闋如此開篇,道出世人嗟嘆的無奈現實。然而當室中人沉郁的情緒正凌亂交織之時,“何處高樓雁一聲”,突然的一聲高亢雁鳴,響徹天際,透入人心。全詞因這雁鳴,感情升華到一個明凈的境界:秋已深,離人終難返回,不如把握住自己的感情,透徹地去理解人生、面對世界。這一結尾讓全詞感情悲涼而不凄厲,深沉中有一份超脫與高遠。
由此可以看出晏殊的詞作,既沒有形成凄厲之音,也沒有發為決絕之詞。世事無常、生命悲苦,和常人一樣晏殊也有自己的悲苦與傷感,然而他能既有安于現實的達觀,也有面對現實的勇氣。在曠達的情懷中,晏殊總隱然有著處置生活中各種傷感的辦法。這種傷感中的曠達懷抱,是晏殊這位理性詩人性格與修養的最好表現,也是當今相當一部分脆弱的初中生需要引導和培養的心理素養。
4.自然風物賦予嫻雅優美的情調
《清平樂》:“金風細細,葉葉梧桐墜。綠酒初嘗人易醉,一枕小窗濃睡。紫薇朱槿花殘,斜陽卻照欄干。雙燕欲歸時節,銀屏昨夜微寒。”在這一首詞中,我們既找不到一般詞人所一貫共有的傷離怨別、嘆老悲窮之感傷,甚至也找不到前面所談到的晏殊情中有思的思致。這首詞它所表現的只是閑適生活中的一種優美而纖細的詩心感覺。對于這種詞,如果我們不以“情”求,也不以“意”想,而只是單純地去體會那一份美而純的詩感,生活便因為如此而有了色彩和詩意。
“無用之為用大矣。”想在詩歌中尋找情感和意義的人,在晏殊這種嫻雅的作品中,自將無所收獲。然而譬之醇醪甘醴,飲之者原不必要求得解渴之功用,更不抱有解饑之目的。醇醪甘醴的好處,原只在它所給予人的一股甘美芳醇的味道,晏殊此種作品的佳處也只在于它給人的一種嫻靜優美的詩意感覺而已。
5.自然風物也能夠翻陳出新
晏殊《珠玉詞》中一些的祝頌詞,歷來是被一些不滿他的人據為口實并加以詆毀的。正如葉嘉瑩所言:晏殊的這些詞作“多以大自然界之景物為陪襯”,加上他“對自然界之景物又自有其一份詩人之感覺”,所以晏殊所寫的祝頌之詞“不但嫻雅富麗,而且更有著一份清新之致”。
且看《訴衷情》:“秋風吹綻北池蓮,曙云樓閣鮮。畫堂今日嘉會,齊拜玉爐煙。斟美酒,祝芳筵。奉觥船。宜春耐夏,多福莊嚴,富貴長年。”這是一首典型的祝頌詞,詞人借秋風、池塘、蓮葉、曙云這些自然風物來構建和平歲月里的祥和意境,就使得美酒、芳筵、觥船這樣的太平盛境不僅沒有媚俗之感,反而飽含著詞人對美好生活、和平世道的贊美,以及“多福莊嚴”“富貴長年”的大眾期待。晏殊綜合運用、重新組合主題、意象,進行藝術上、思想上的創新,形成了民族的共同審美意蘊,引發審美共鳴。
在論述晏殊這個太平宰相詞人的詞作時,葉嘉瑩嘆曰:“詩人何必命終窮,節物移人語自工。”其實,不只是晏殊的詞,中國古代的詩詞歌賦大多喜歡選用自然風物作為意象塑造的對象。這與我國的傳統文化有關,也與古人直面、親近大自然的時間和機會要比現代人多得多有關。當下學生迷戀式樣翻新的電子產品,貪戀舒適宜人的家居生活,奔波于學校和輔導機構,埋首在刷不盡、做不完的題山書海中,詩心漸失、靈性漸逝。當所有人都著急感慨的時候,解決的辦法其實非常簡單,走出門去親近自然,認識、了解自然風物,從自然風物中再拾詩心,從自然風物中尋找靈感。簡單如斯,何不馬上行動呢!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沉浸式語文學習下初中生‘物候文化實踐研究”(課題編號:D/2016/02/261)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