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飛
食物中毒的患者服下的食物中的毒素會進入機體的消化道內,使人體在短時間內出現冒冷汗、惡心嘔吐、面色蒼白等臨床癥狀。綜合急救是一種全面、快速的急救方式。目前較多的研究也證實對食物中毒的患者進行綜合性急救取得了較為理想的臨床療效[1]。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6 年4 月~2018 年5 月在本院治療的87 例急性食物中毒患者的病歷資料。根據救治方式不同分為實驗組(42 例)和對照組(45 例)。對照組男20 例,女25 例;年齡26~60 歲,平均年齡(38.0±10.2)歲;細菌性食物中毒28 例,真菌性食物中毒5 例,化學性食物中毒10 例,其他2 例。實驗組男18 例,女24 例;年齡27~61 歲,平均年齡(40.0±8.5)歲;細菌性食物中毒25 例,真菌性食物中毒3 例,化學性食物中毒11 例,其他3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2]:①患者進食30 min 之內出現了腹瀉、嘔吐、頭暈、面部蒼白、出冷汗等食物中毒癥狀;②患者均有不同程度休克表現;③治療后均確診食物中毒患者。排除標準[3]:①有嚴重精神疾病患者;②有惡性心律失常或高血壓患者;③未搶救成功,或搶救無效患者。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普通急救措施進行救助,主要包含對急性中毒患者進行早期洗胃(中毒<6 h)、早期應用特效解毒藥、保護胃黏膜藥、導泄藥、早期對癥處理和呼吸機應用,對急性食物中毒患者完成對癥處理和相關護理。實驗組患者采用綜合性急救治療,即患者發病后按照下列方式進行救治:以下所有措施均由急救醫師協調指揮,急救護士核對,各科室參與合作:①監測急性食物中毒患者的生命體征,避免臟器損傷遺漏,對于病情較為嚴重、出現抽搐癥狀的患者或意識不清的患者詢問其家屬具體狀況,了解中毒原因。意識清醒的患者,通過詢問,安撫患者及家屬,口腔胃內容物鑒定判斷中毒源,冷靜面對,配合找出病因并對癥處置。②對患者行催吐、導泄、洗胃等治療,判斷毒物溶解性、毒性,請其他相關科室配合治療,防止其他臟器衰竭,合理應用解毒藥物,避免因盲目救助對患者造成二次損傷,急救醫生催吐、洗胃時一定要預防患者誤吸,由于中毒患者意識大都不清楚,無法表達自己想法,救助時,要嚴格判斷患者有無絕對禁忌證,催吐要盡早,要完全,催吐效果不好可采用25~37℃的溫水進行洗胃,每次需采用<500 ml 的溫開水對患者進行胃部清洗,同時要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密切的關注。③若患者的血氧飽和度處于85%~90%時,要立刻進行吸氧治療,建立靜脈通道。給予患者靜脈推注生理鹽水10 ml與地西泮10 mg 制成的混合藥液。有抽搐現象的患者應用20 mg 呋塞米肌內注射治療,同時采取維生素C、碳酸氫鈉以及頭孢類抗生素藥物對患者進行靜脈滴注。對于頑固性低氧患者要早期進行呼吸機使用。④對水電解質紊亂以及酸堿失衡的患者給予及時的治療,酸堿失衡、低鈉、低鉀等電解質紊亂會嚴重危及患者生命。⑤搶救結束后,患者的生命體征穩定,給予營養補充治療,專人看護,注意飲食,避免毒性復發與加重,護理人員應及時給予心理干預,避免恐慌導致應激,患者平穩后合理分流,耐心回答患者及家屬提問。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壓(舒張壓、收縮壓)水平以及生命體征恢復正常、意識恢復正常、住院、搶救時間。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壓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舒張壓、收縮壓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實驗組舒張壓(80.58±6.24)mm Hg、收縮壓(121.66±10.21)mm Hg均低于對照組的(90.43±7.02)、(148.83±10.05)mm Hg,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意識恢復正常、生命體征恢復正常、住院、搶救時間比較 實驗組意識恢復正常、生命體征恢復正常、住院、搶救時間分別為(3.82±1.24)h、(1.27±0.38)h、(5.24±0.58)d、(1.47±0.54)h,均短于對照組的(5.82±1.07)h、(2.28±1.13)h、(9.89±1.32)d、(2.42±0.47)h,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壓水平比較(,mm Hg)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壓水平比較(,mm Hg)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aP<0.05。
表2 兩組意識恢復正常、生命體征恢復正常、住院、搶救時間比較()

表2 兩組意識恢復正常、生命體征恢復正常、住院、搶救時間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在臨床治療中食物中毒屬于急診科較為常見的一種疾病,患者在短期內會出現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臨床癥狀,同時會引起患者機體酸堿失衡以及電解質紊亂的情況,嚴重時可致患者意識障礙甚至休克危及生命[4,5]。綜合性急救的方式是通過急診科制訂的一系列急救措施,通過早期評估,由急診醫生指揮多科室聯合救治,及救治后生命監測與心理護理等,中毒6 h 內進行洗胃,積極明確病因,應用特效解毒藥,呼吸功能差的患者,早期應用呼吸機,休克患者給予補液等支持治療,引導患者病情向積極的方面發展,保證患者的生命安全前提下,減少救治期間并發癥的發生。對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的波動情況進行實時監測,完善相關檢查化驗,調節患者的水電解質平衡以及機體酸堿平衡,最后給予患者營養支持[6-8]。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實驗組舒張壓、收縮壓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綜合急救方案可迅速調整及穩定食物中毒患者血壓,降低休克發生風險并及時糾正,實驗組生命體征恢復正常、意識恢復正常、住院、搶救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是由于綜合急救措施通過有計劃的對急性食物中毒患者進行救治,早期判斷食物中毒性質,給予洗胃、對癥用藥等治療,治療中依據檢測指標進行預防控制血壓及應用呼吸機,減少患者重要臟器影響及多種并發癥出現,有利于患者病情恢復,治療效果更好,縮短了住院時間。
綜上所述,綜合性急救治療通過更加全面有效的救治,可改善患者血壓及休克情況,減少患者住院等時間,但關于食物中毒患者出院后長期效果未進一步跟蹤,存在一些不足,有待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