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溪 于佳璇
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為臨床常見疾病,而該病發生率占全身骨折損傷1%~3%,近年我國老齡化加劇,老年群體由于機體功能退行性病變、骨質疏松等因素,極容易發生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危害患者健康,影響患者日常生活[1-3]。目前,臨床多采取手術治療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取得顯著效果[4,5]。術后患者康復訓練一直是臨床研究重點,諸多學者研究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手術患者術后康復訓練方案,取得一定成效[6,7]。本次研究納入69 例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手術患者,分組探究階階段性術后訓練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7 年4 月~2019 年4 月收治的69 例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手術患者,采取隨機數字表法[8]將患者分為觀察組(35 例)和對照組(34 例)。對照組男14 例,女20 例;年齡67~76 歲,平均年齡(70.23±1.93)歲。觀察組男15 例,女20 例;年齡65~76 歲,平均年齡(70.21±1.94)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照《骨科》中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診斷標準[9]。
1.3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患者符合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診斷標準;均采取手術治療;患者可配合本次研究;倫理會批準研究進行。排除標準:排除非手術治療患者;排除合并其他骨折患者;排除年齡80 歲以上患者。
1.4 方法 對照組患者術后采用常規護理干預,術后留意患者情況及生命體征,及時解決術后異常問題,給予患者飲食、健康教育、心理干預等指導,同時指導患者進行術后常規康復訓練。觀察組患者術后在常規干預基礎上進行階段性術后訓練,具體如下。①術后密切監測患者術呼吸、血壓、脈搏等生命體征,予以患者心電監護,于患者兩腿下墊一軟墊,防止患肢內收或者外旋。②手術后2 h,指導患者家屬雙手交叉伸入患者腰臀下部,抬高患者臀部,每2 小時1 次。③手術后第1 天,指導患者股四頭肌收縮訓練,伸直膝關節,下肢肌肉慢慢用力,防止肌肉萎縮。④手術后第2 天,指導患者進行患側踝關節抗阻力訓練或者屈伸運動,伸展膝髖關節,練習0.5 h/次,2~3次/d,以患者耐受為宜。⑤手術后3~7 d,指導患者進行腿部關節和肌肉鍛煉。⑥術后2 周指導患者拄拐床邊或者病房慢走,增加步行時間和距離。⑦術后1 個月,X 線檢查患者骨痂情況,對患者進行負重練習,增加負重肌力。⑧出院時叮囑患者定時復查,自己在家進行康復訓練,不懂問題及時咨詢。
1.5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后髖關節恢復優良情況、干預前后Ceder 評分、并發癥發生情況以及患者滿意度。髖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判定標準[10]:優:患者術后無疼痛,步態正常,關節癥狀活動范圍75%,X 片顯示無骨關節改變;良:患者輕微疼痛,步態正常,關節活動正常,范圍為50%,X 線片顯示關節面硬化;差:患者術后疼痛明顯,關節面僵硬,畸形,X 線片顯示骨關節炎改變。Ceder評分[11]:1~5 分,分值越高表明干預效果越佳。并發癥包括感染、下肢深靜脈血栓、骨愈合延遲。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干預后髖關節恢復優良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干預后髖關節恢復優良率97.14%高于對照組的79.41%,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Ceder 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Ceder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Ceder 評分均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Ceder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2.86%低于對照組的20.59%,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后髖關節恢復優良情況比較 [n(%)]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Ceder 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Ceder 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干預后比較,aP<0.05;與本組干預前比較,bP<0.05

表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n(%)]
2.4 兩組患者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滿意度97.14%(34/35)高于對照組的70.59%(25/34),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7.7600,P=0.0053<0.05)。
隨著老齡化加劇及交通事業發生率的提升,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發病率逐年上升,引起臨床重視[12,13]。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內固定器材的改進,多數患者采取手術治療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受到臨床認同[14]。為了使得患者術后恢復生活能力,術后康復鍛煉十分關鍵,臨床諸多學者對其進行研究[15]。
階段性術后訓練是臨床重要護理模式,是有計劃地根據患者術后身體恢復情況擬定的康復訓練方案,可綜合性、分階段實施護理服務及康復訓練,可有效提升患者肌力,改善患者關節活動范圍,降低致殘風險,預防術后并發癥發生,取得較好成效。本次研究數據顯示,觀察組患者干預后髖關節恢復優良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階段性術后訓練可提升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術后髖關節功能恢復,效果良好;干預后,兩組Ceder 評分均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Ceder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階段性術后訓練后,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手術患者軀體功能恢復良好;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階段性術后訓練后,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手術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降低,安全可靠;觀察組患者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手術患者高度認可階段性術后訓練方案。
綜上所述,階段性術后訓練可顯著提升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手術患者康復效果,患者髖關節功能恢復良好,并發癥率低,滿意度高,可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