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振晶
青光眼屬于終身疾病,對患者視力影響較大,持續高眼壓會導致患者視力永久性損傷,因此應早期發現并盡早治療。臨床常應用小梁切除手術進行治療,術后可有效降低患者眼壓,但由于無法有效控制鞏膜瓣縫合線,導致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較高,造成手術效果并不理想[1]。近年來,復合式小梁切除術在青光眼手術中得到廣泛應用,該方法不僅能夠有效降低患者眼壓,同時通過使用含有絲裂霉素C 的棉片和可拆卸縫線有效提高手術成功率。本研究觀察復合式小梁切除術對于青光眼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詳細內容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7 年8 月~2018 年8 月在本院接受診治的94 例青光眼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符合手術指征,且患者對手術內容、方法知情,并自愿簽署授權同意書。按照頻率匹配原則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47 例。實驗組男23 例,女24 例;年齡45~72 歲,平均年齡(58.3±5.2)歲;眼壓35~70 mm Hg,平均眼壓(46.38±14.29)mm Hg;原發性開角型青光眼22 例,原發性閉角型青光眼25 例。對照組男24 例,女23 例;年齡43~71 歲,平均年齡(59.2±5.4)歲;眼壓35~71 mm Hg,平均眼壓(47.25±13.52)mm Hg;原發性開角型青光眼21 例,原發性閉角型青光眼26 例。兩組患者年齡、病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無重大臟器疾病,均無藥物過敏史,均無精神疾病史。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小梁切除術。術前進行局部麻醉,以穹窿部做結膜瓣,待淺層鞏膜充分充血后,以1/2鞏膜厚度的角膜緣為基底做鞏膜瓣,將患者鞏膜床前剝離,直到清亮角膜區1 mm 附近,將鞏膜瓣下面的小梁和附近虹膜組織一起切除;對鞏膜瓣進行修復后,對鞏膜瓣頂端及兩側切口處進行縫合,打結,并將縫線的松緊進行適當調節,最后在結膜下注射具有抗炎抗過敏作用的地塞米松,并使用敷料將患者眼部蓋上。
實驗組實行復合式小梁切除術。在對照組患者手術基礎上加用以下措施:待鞏膜瓣制備完畢后,在鞏膜瓣下方放置含有絲裂霉素C 的棉片,停留時間在180 s 左右,取走后使用生理鹽水反復沖洗[2]。用針頭在顳側角膜緣的位置實行前房穿刺,在患者鞏膜瓣兩側切口處放置可拆卸的縫線,在縫線前對患者前房進行重建,通過調節可拆卸縫線使部分房水濾出,達到預期效果后結扎,對縫線進行調節,手術結束。患者術后要臥床休息,定期使用抗生素藥物防感染和炎癥,根據患者恢復情況,在術后2 周內進行拆線。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治療成功率、術后出現并發癥、淺前房發生率、功能性濾過泡形成率情況進行記錄比較。對兩組患者手術前,手術后1、3、6 個月的眼壓變化情況進行記錄比較。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成功率比較 實驗組治療成功率78.72%(37/47)高于對照組的51.06%(24/4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8917,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成功率比較(%)
2.2 兩組淺前房發生率比較 實驗組患者術后發生淺前房2 例,對照組患者術后發生淺前房9 例。實驗組淺前房發生率4.26%低于對照組的19.1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0449,P<0.05)。見表2。

表2 兩組淺前房發生率比較(%)
2.3 兩組濾過泡發生情況比較 實驗組患者發生功能性濾過泡41 例,對照組患者發生功能性濾過泡30 例。實驗組功能性濾過泡形成率87.23%高于對照組的63.8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9651,P<0.05)。
2.4 兩組手術前后眼壓比較 術前及術后1 個月兩組患者眼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3 個月和術后6 個月實驗組患者眼壓分別為(17.27±12.37)、(15.92±5.65)mm Hg,均低于對照組的(22.35±9.37)、(20.21±6.35)mm Hg,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手術前后眼壓比較(,mm Hg)

表3 兩組手術前后眼壓比較(,mm Hg)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5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實驗組前房出血1 例,黃斑水腫2 例,低眼壓1 例;對照組前房出血5 例,黃斑水腫2 例,低眼壓1 例,惡性青光眼2 例。實驗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8.51%(4/47)低于對照組的27.66%(13/4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8167,P<0.05)。
青光眼屬于一種慢性致盲性疾病,臨床常采用小梁切除術治療。該手術能夠將房水從淺層鞏膜中引出,使其在結膜下間隙處被吸收,可有效降低患者眼壓,從而使青光眼得到有效治療[3]。但傳統小梁切除術在對鞏膜瓣進行縫合時,不能對松緊程度進行有效控制,可能使患者出現包括切口感染、切口滲漏、前房出血、黃斑出血、惡性青光眼、低眼壓、術后淺前房、脈絡膜脫離或排斥反應等在內的各種并發癥,嚴重時可導致濾過泡瘢痕化,從而堵塞濾過道,使手術治療青光眼的方式失敗[4]。
復合式小梁切除術是額外使用可拆除鞏膜瓣縫線和可促進傷口愈合的抗代謝藥物。能夠調節的縫線具有維持患者術后眼部正常功能性濾過的作用,避免出現低眼壓與淺前房等不良癥狀。絲裂霉素等抗代謝藥物一方面可促進功能濾泡快速生成,改善患者術后效果[5]。另一方面可以對纖維細胞的DNA 結構進行破壞,使其功能受到影響,降低其增殖能力,避免濾過道出現堵塞情況出現,有利于患者眼壓長期得到有效控制。術后2 周是調控濾過量關鍵期,如患者眼壓在10~14 mm Hg,前房形成良好,可在4~14 d 內拆除一側調節縫線。如患者眼壓較高,可進行濾過泡按摩,為房水濾過創造良好條件,仍無效可拆除兩側調節線。
研究顯示[6],濾過泡瘢痕是青光眼手術失敗的一個主要因素。絲裂霉素C 可有效預防濾過泡瘢痕形成[7],從而提高手術成功率。但需要注意的是如絲裂霉素C 使用不當會導致患者出現淺前房、低眼壓,進而引發黃斑水腫、視力下降等并發癥[8]。因此對于用藥劑量和時機需要嚴格把握。如患者年齡較大,且病情簡單,則應用1~3 min 的絲裂霉素C(劑量:0.25 g/L),如患者年齡較小,病情嚴重,則可應用3~5 min絲裂霉素C(劑量:0.50 g/L)[9]。
本次研究對照組患者行常規小梁切除術,實驗組患者行復合式小梁切除術,結果顯示,實驗組治療成功率78.72%高于對照組的51.0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淺前房發生率4.26%低于對照組的19.1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功能性濾過泡形成率87.23%高于對照組的63.8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3 個月和術后6 個月實驗組患者眼壓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8.51%低于對照組的27.6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所得結論與曹志杰等[10]研究成果具有一致性。說明復合式小梁切除術的安全性較高,充分驗證復合式小梁切除術的有效性。
綜上所述,對青光眼患者采用復合式小梁切除術進行治療可取得較好療效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