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巖 張英華 秦瑋
兒童時期是人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經歷著恒牙萌出、乳牙被替換的過程,這一時期牙齒結構、功能處于成長階段,頜牙弓發育使牙列齒間的結構較為疏松,易出現口腔細菌感染,進而導致牙齦炎、齲齒等口腔疾病的發生,而任何口腔疾病都會影響兒童的健康成長[1,2]??谇患膊≌{查顯示,我國不同地區兒童口腔疾病發生率均較高,這與兒童認知能力較低,存在不良口腔行為有關,因此重視兒童口腔保健的健康教育,促進其養成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對預防、控制口腔疾病具有重要臨床意義[3]。本研究就不同健康教育模式對提高兒童口腔保健的效果進行比較,供臨床指導兒童進行口腔保健進行參考,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 年2 月~2018 年2 月本院口腔科的92 例進行口腔檢查兒童。納入標準:年齡3~10 歲;首次進行口腔衛生檢查;既往無口腔衛生健康教育史。排除標準:存在牙齒缺損;合并全身系統疾??;合并精神疾??;存在認知障礙。兒童及其監護人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自愿參與研究并已簽署知情同意書。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與干預組,各46 例。對照組男24 例,女22 例;年齡3~9 歲,平均年齡(5.17±1.28)歲。干預組男25 例,女21 例;年齡3~10 歲,平均年齡(5.24±1.59)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兒童給予口腔保健的常規健康教育,調查兒童口腔清潔及牙齒保健情況、指導兒童正確刷牙、指導兒童養成良好衛生習慣與生活習慣等,每2 個月進行1 次。
干預組兒童給予口腔保健的綜合健康教育,采用健康教育手冊、多媒體視頻與圖片、宣傳講座進行健康宣教,向兒童發放以生動趣味圖畫為主的健康教育手冊,手冊內容包括合理刷牙次數、正確刷牙姿勢、不良口腔習慣及其危害等內容,向家長發放相關健康教育手冊,糾正家長如齲齒無需治療的錯誤的口腔保健觀念,指導家長正確刷牙方式、日??谇蛔o理內容、限制兒童吃糖果及其他零食等;通過生動形象的動畫片向兒童及家長宣傳局部用氟的好處、溝窩封閉的重要性,鼓勵兒童積極提問,耐心、詳細地解答兒童與家長的疑問;介紹兒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不良口腔習慣,增強兒童與家長建立防齲齒意識,加強家長對兒童口腔保健的監督;介紹兒童常見不良飲食習慣,強調糾正不良飲食習慣的重要性,向兒童與家長推薦健康合理的飲食方案,叮囑家長嚴格控制兒童飲食,避免進食過多甜食、酸性食物;強調定期進行口腔檢查的重要性,叮囑家長定期帶兒童來院檢查,幫助兒童養成良好的口腔保健習慣;健康教育每2 個月進行1 次,每次教育2 h 以上,針對個別兒童與家長進行一對一健康教育。兩組均干預6 個月。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刷牙情況(正確刷牙姿勢、刷牙時間、每日刷牙次數≥2 次)、不良口腔行為(睡前含奶嘴、咬手指、舔唇、吃東西后不漱口)、齲齒與牙齦炎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刷牙情況比較 干預后,干預組保持正確刷牙姿勢比例73.91%、每日刷牙次數≥2 次比例69.57%均高于對照組的43.48%、39.13%,刷牙時間(2.96±0.42)min 長于對照組的(1.78±0.36)min,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干預前后不良口腔行為比較 干預前,兩組睡前含奶嘴、咬手指、舔唇、吃東西后不漱口發生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干預組含奶嘴、咬手指、舔唇、吃東西后不漱口發生率均低于干預前,且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干預前后含奶嘴、咬手指、舔唇、吃東西后不漱口發生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齲齒與牙齦炎發生情況比較 干預前,兩組齲齒與牙齦炎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干預組齲齒與牙齦炎發生率分別為4.35%、2.17%,均低于干預前的21.74%、13.04%,且低于對照組的17.39%、13.04%,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干預前后齲齒與牙齦炎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刷牙情況比較[n(%), ]

表1 兩組刷牙情況比較[n(%), ]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表2 兩組干預前后不良口腔行為比較[n(%)]

表3 兩組齲齒與牙齦炎發生情況比較 [n(%)]
兒童因牙齒處于發育階段,日常飲食多為軟食與甜食,存在不良口腔衛生習慣,部分家長存在錯誤口腔衛生觀念等原因,導致口腔疾病患病率較高,口腔疾病不僅會造成患者生理方面的痛苦,也可通過影響患者頜面部發育的完整性、美觀性而影響患者的心理健康與社交活動[4]。研究表明,口腔健康行為與牙齦炎、齲齒等口腔疾病的發生、發展關系密切,良好的口腔健康行為是預防口腔疾病的主要途徑,而口腔健康教育是提高口腔健康知識,促進人們養成良好口腔健康行為最有效的措施,也是現階段臨床廣泛開展的一項教育服務措施[5]。兒童具有較高求知欲、模仿性,可塑性強,是口腔健康觀念、口腔健康行為形成的最佳時期,也是開展口腔健康教育的黃金時期,但傳統口腔健康教育方式單一、內容枯燥,健康教育側重于指導兒童進行正確刷牙,使兒童依從性差,無法實現良好的口腔保健效果[6]?;诖?本研究對46 例兒童實施口腔保健的綜合健康教育,有效指導兒童進行正確刷牙,糾正其不良口腔衛生習慣,降低牙齦炎與齲齒的發病率。
本研究實施口腔保健的綜合健康教育通過發放健康教育手冊、多媒體設備展示、講座等形式進行,多元化、全方面地向兒童及家長普及口腔健康保健知識,其中針對兒童特點,發放以生動趣味圖畫為主的健康教育手冊,更利于兒童進行理解,也增加了兒童學習口腔保健的知識趣味性;另一方面針對兒童家長進行健康教育,糾正家長錯誤的口腔保健知識,加強家長對兒童日常口腔行為的監督與指導;同時為兒童推薦了健康合理的飲食方案,幫助患兒糾正不良飲食習慣;此外,強調定期進行口腔檢查的重要性,通過定期口腔檢查使兒童與家長了解兒童口腔情況,及時發現口腔疾病,也有利于提高兒童及家長對口腔保健的重視,幫助兒童養成良好的口腔保健習慣[7]。研究結果顯示,干預組保持正確刷牙姿勢、每日刷牙次數≥2 次比例均高于對照組,刷牙時間長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組含奶嘴、咬手指、舔唇、吃東西后不漱口發生率均低于干預前,且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組齲齒與牙齦炎發生率均低于干預前,且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綜合健康教育在兒童口腔保健中更有利于促進兒童養成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降低口腔疾病發生風險,與傅樂等[8]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在兒童口腔保健中,綜合健康教育較常規健康教育更有助于兒童養成良好口腔衛生習慣,獲得更好干預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