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丹妮 宋芳華 姜雪濱 尹曉芹
乳腺癌在臨床中比較常見,屬于女性高發疾病,新輔助化療為治療乳腺癌的主要方法,其優勢包括生存率高、能夠降低腫瘤分期,臨床已經驗證新輔助化療治療局部進展期乳腺癌患者的臨床效果。CEF 是一種聯合化療方案,其基礎為蒽環類藥物,能夠獲取顯著的乳腺癌治療效果。相關研究表明,在采取CEF 方案進行化療的過程中與序貫多西紫杉醇聯合化療治療的臨床效果更優,有利于提升治療總有效率。但紫杉醇有一定的毒副作用,需在化療前明確藥物藥理功效、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給予針對性治療。本課題主要對乳腺癌患者采取紫杉醇序貫化療治療的療效及毒副反應進行分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7 年9 月~2019 年9 月收治的100 例乳腺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就診順序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 例。觀察組患者年齡27~64 歲,平均年齡(45.13±10.07)歲。對照組患者年齡28~65 歲,平均年齡(46.78±10.15)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所有乳腺癌患者經影像學檢查均符合診斷標準;②所有患者均了解本次試驗,并與家屬愿意共同簽署知情同意書;③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無異常;④患者術后病理均證實為乳腺浸潤性導管癌;⑤患者腋窩淋巴結均可見轉移。排除標準:①并發其他嚴重疾病患者;②存在精神疾病患者;③治療依從性較差的患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采用CEF 新型輔助化療治療,給予環磷酰胺500 mg/m2,靜脈滴注,1 次/周;5-氟尿嘧啶500 mg/m2,靜脈滴注,每間隔1 天1 次;添加鹽酸表柔比星100 mg/m2,靜脈滴注,3~4 次/周;治療3 周為1 個療程,連續治療3 個療程。
1.3.2 觀察組 在CEF 化療的基礎上采取紫衫醇(北京協和藥廠,國藥準字H10980068)序貫化療治療,靜脈滴注35 mg/m2,于第1 天、第8 天、第15 天給藥,治療3 周為1 個療程,連續治療3 個療程。每次紫衫醇序貫化療前1 d持續給予3 d 地塞米松20 mg/次,2 次/d,經頸內靜脈置管給藥。每周期實施化療前需對患者階段性治療效果與毒副反應進行評估,實施針對性治療,在患者結束化療后的第3~4 周采取手術治療,結束手術后的第3~4 周實施放射治療。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4.1 生活質量 采用腎臟疾病生活質量簡表(KDOOLSFTM)評估患者生活質量,包括認知能力、情感職能、社會功能及生理功能,每個維度滿分為100 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質量越好。
1.4.2 毒副反應發生情況 毒副反應包括中性粒細胞數減少、血小板減少及白細胞減少。
1.4.3 治療效果 療效判定標準:完全緩解:可見的腫瘤病灶完全消失,能夠維持4 周;緩解:可見的腫瘤病灶縮小50%,能夠維持4 周;未緩解:可見的腫瘤病灶增大25%,可能產生新病灶。緩解率=(完全緩解+緩解)/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認知能力評分(82.36±2.25)分、情感職能評分(79.54±2.18)分、社會功能評分(81.47±2.34)分及生理功能評分(80.42±2.08)分均高于對照組的(73.14±2.56)、(72.18±2.44)、(72.10±2.48)、(73.54±2.32)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毒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毒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治療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治療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表2 兩組毒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n,%)
2.3 兩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完全緩解25 例、緩解23 例、未緩解2 例,緩解率為96.00%;對照組完全緩解22 例、緩解20 例、未緩解8 例,緩解率為84.00%;觀察組緩解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000,P<0.05)。
乳腺癌是一種惡性腫瘤,在臨床中比較常見,該疾病還具有高發型特征[1]。相關研究表明,女性人群中乳腺癌發病率正明顯上升,并且發病群體正在呈年輕化發展。全身放療是臨床治療中晚期乳腺癌的常用手段,以便于緩解患者臨床癥狀,延長生存時間、提升患者生活質量[2]。與傳統化療方式相比較,在臨床中應用新輔助化療,能夠突顯降低分期,降低耐藥性,提升生存率,滅殺微小轉移病灶,優化生存質量。相關研究表明,新輔助化療會影響到B 淋巴細胞瘤-2基因(bcl-2)、p53 基因的表達水平,以此來加速實際凋亡腫瘤細胞進程,并且實現降低腫瘤新生血管數量,切實提高患者預后質量[3]。相關研究表明,給予乳腺癌患者新輔助化療能夠誘導癌細胞,使癌細胞進一步凋亡,主要功效為抑制繼續增殖癌細胞。紫衫醇是一種人工半合成類抗腫瘤藥物,屬于新型抗癌藥物,已經被公認為治療乳腺癌的最好藥物[4]。除此之外,紫杉醇的主要作用為穩定微管,能夠抑制增殖,阻止癌細胞有絲分裂發生,控制癌細胞。在臨床上,對于紫杉醇引起的過敏反應主要發生在前兩次用藥后的10 min 內,能夠達到39%的發生率,若患者癥狀比較嚴重,很可能出現休克、呼吸困難和支氣管痙攣,因此,應充分明確患者是否存在過敏史,若有過敏反應先兆出現,應進行有效處理[5]。紫杉醇經常引起神經毒性反應,外周神經的疼痛、伴有肌肉關節、喪失觸覺及肢體麻木是患者所表現的臨床特征,若藥物劑量>200 mg/m2,很多患者都會出現神經毒性,并且會在給藥2 d 后發生。若患者癥狀比較嚴重,應給予針對性處理。抑制骨髓是紫杉醇最主要的毒副反應,會減少血小板、白細胞,明顯增加感染的危險性,需保護性隔離患者[6]。紫杉醇的毒副作用一般情況下會表現出一過性特點,只要保證在化療前明確藥物藥理功效、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用藥過程中的相關注意事項及藥物配置步驟,做好心中有數,對患者做好相應解釋,贏得患者的配合與信任,從而有效給予針對性治療,確保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提升患者藥物耐受性,在操作過程中,還應嚴格遵守用藥規程,做好預防工作,并針對用藥情況,做好應對措施[7]。本次試驗主要對乳腺癌患者采取CEF 化療和紫杉醇序貫化療治療的效果進行比較,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認知能力評分(82.36±2.25)分、情感職能評分(79.54±2.18)分、社會功能評分(81.47±2.34)分及生理功能評分(80.42±2.08)分均高于對照組的(73.14±2.56)、(72.18±2.44)、(72.10±2.48)、(73.54±2.32)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毒副反應發生率4.00%低于對照組的18.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完全緩解25 例、緩解23 例、未緩解2 例,緩解率為96.00%;對照組完全緩解22 例、緩解20 例、未緩解8 例,緩解率為84.00%;觀察組緩解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000,P<0.05)。由此可見,在CEF 化療的基礎上采取紫杉醇序貫化療的治療效果顯著優于CEF 單項化療治療效果,能夠降低毒副反應,但紫杉醇價格高昂,在輸注過程中應保證少量配置輸入,在確定患者沒有出現不良反應后使用余藥配置,盡可能地避免藥物浪費[8]。
綜上所述,乳腺癌患者采取紫杉醇序貫化療治療能夠獲取顯著的臨床效果,可降低毒副反應發生率,確保治療安全性,優化患者生存質量,降低耐藥性,有臨床實踐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