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冰
麻醉鎮痛是舒適化醫療理念的重要內容[1]。隨著醫療水平技術的不斷進步,患者對疼痛控制的要求越來越高。下肢骨折行椎管內麻醉前體位擺放時的鎮痛對于減輕患者疼痛不適具有重要作用[2]。麻醉方式的選擇受到患者代謝情況和生理狀況的綜合影響,尤其是臨床為老年患者進行麻醉的時候需要慎重考慮麻醉藥的使用劑量和給藥方式,避免由于麻醉藥物使用超標導致不良的醫療安全事故[3]。研究表明,椎管內麻醉效果較全身麻醉更好,麻醉方法更加安全可靠,麻醉后并發癥發生率更低[4]。下肢骨折導致劇烈的疼痛反應可以引起患者一系列情感及生理變化,影響麻醉過程中患者的配合程度和依從性,從而影響麻醉成功率[5]。本研究選取本院2018 年6 月~2019 年6 月收治的100 例下肢骨折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探討羥考酮對下肢骨折患者行椎管內麻醉前體位擺放時的鎮痛效果。詳細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8 年6 月~2019 年6 月收治的100 例下肢骨折患者,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50 例。研究組男28 例,女22 例;年齡31~67 歲,平均年齡(45.5±7.2)歲;體重48~71 kg,平均體重(59.6±4.7)kg。對照組男27 例,女23 例;年齡32~68 歲,平均年齡(45.7±7.5)歲;體重47~72 kg,平均體重(58.9±6.5)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患者為臨床病史、癥狀體征符合下肢骨折的診斷標準。②患者簽署本研究知情同意書,愿意承擔相關風險及配合研究治療。排除標準:①合并急性嚴重的肝臟功能或腎臟功能障礙的患者。②合并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或其他具有高度傳染性疾病的患者。③合并精神分裂癥、重度抑郁躁狂等精神障礙性疾病難以配合研究工作的患者。④合并肺癌、肝癌等可能影響研究試驗結果的腫瘤性疾病的患者。⑤對治療藥物羥考酮過敏的患者。⑥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患者。⑦近期服用鎮痛藥物或其他成癮性藥物的患者。⑧符合椎管內麻醉禁忌證的患者。⑨合并嚴重的凝血功能障礙性疾病的患者。
1.3 方法 椎管內麻醉前所有患者進入手術室后給予建立靜脈通道,監測患者呼吸、HR、血壓、SpO2等生命體征變化。
1.3.1 對照組 采用0.9%氯化鈉注射液進行椎管內麻醉。患者椎管內麻醉擺體位前5 mim 給予2 ml 的0.9%氯化鈉注射液。隨后進行麻醉給藥,麻醉方法采用腰硬聯合麻醉,定位于腰2、腰3 間隙,穿刺成功后置入腰麻針回抽見腦脊液表明針道通暢,向蛛網膜下腔注射鹽酸布比卡因后,退出麻醉針并置入硬膜外導管。
1.3.2 研究組 采用羥考酮進行椎管內麻醉。患者椎管內麻醉擺體位前5 min 給予羥考酮注射液0.1 mg/kg。隨后進行麻醉給藥,麻醉給藥具體方法同對照組。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T1、T2、T3 的MAP、HR、SpO2、VAS 評分以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VAS 評分越低表示疼痛越輕。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不同時段MAP、HR、SpO2、VAS 評分比較 研究組患者T2 的MAP、HR、VAS 評分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T2 的SpO2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T1、T3 的MAP、HR、SpO2、VAS 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不同時段MAP、HR、SpO2、VAS 評分比較()

表1 兩組患者不同時段MAP、HR、SpO2、VAS 評分比較()
注:與對照組T2 比較,aP<0.05
2.2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研究組出現1 例頭暈,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00%;對照組出現1 例頭暈,1 例惡心嘔吐,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00%,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下肢骨折臨床發病率高,常常導致患者活動困難和難以忍受的疼痛。手術是治療下肢骨折的常用治療方法。及時的手術治療復位固定是改善患者臨床預后的重要措施。臨床上進行下肢骨折手術的過程中結合良好的麻醉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手術治療效果。常用的手術方式包括全身麻醉、椎管內麻醉、靜脈麻醉等方法[6]。老年患者是下肢骨折的高發人群,該人群往往合并多種基礎疾病,包括合并嚴重的心肺功能不全如心臟病、呼吸困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的疼痛敏感性,使得老年患者多數對疼痛的耐力降低[7]。椎管內麻醉前體位擺放時的鎮痛對于椎管內麻醉的順利進行具有重要的意義。患者椎管內麻醉對體位的要求較高,容易導致麻醉失敗,不得不再次進行麻醉或者更換麻醉方式如全身麻醉等,延長麻醉時間,從而增加了患者的經濟負擔和治療痛苦[8]。臨床通過使用合適的鎮痛藥物和神經阻滯技術來達到降低患者疼痛的目的。羥考酮是一種阿片受體激動劑,同時具有μ 受體和κ 受體,該鎮痛劑對于呼吸系統的抑制較少,惡心、嘔吐等發生率低,具有良好的臨床應用價值[9]。本研究結果顯示,T2 時段,研究組MAP、HR、VAS 評分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SpO2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疼痛是手術關注的焦點問題,是臨床上繼呼吸、血壓、脈搏、體溫之后的第五特征。阿片類藥物是臨床常用的鎮痛藥物,包括嗎啡、舒芬太尼、芬太尼等,這些藥物或多或少具有一定的不良反應,常常表現為嗜睡、呼吸抑制等,一定程度上影響麻醉蘇醒質量。雖然全身麻醉也是骨科手術常用的麻醉方式,但是全身麻醉的蘇醒期質量控制要求更高,蘇醒初期麻醉深度的減弱容易導致患者對外界刺激敏感度增高,鎮痛不全可以導致患者血流動力學波動,影響術后生命體征的平穩和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羥考酮是一種μ 受體、κ 受體阿片類激動劑,通過激活中樞神經系統內阿片受體發揮鎮痛作用,并且對κ受體的激動強度更加明顯。羥考酮可以直接對血管平滑肌產生作用,降低血管張力,減少組胺釋放和呼吸抑制的發生。羥考酮還可以減輕患者的焦慮感,對于處于骨折疼痛中的患者具有重要的效果,有利于緩解患者焦慮、緊張情緒。下肢骨折較身體其他部位較難固定,操作較為繁雜,在缺乏有效鎮痛的情況下患者容易因為體位變動加重疼痛導致患者心腦血管等不良事件的發生,從而引發不必要的醫療糾紛。有效減輕患者麻醉體位擺放時的劇痛是急需解決的問題,對于提高患者手術舒適度和麻醉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羥考酮雖然優勢眾多,但臨床上關于其使用的最大給藥劑量缺乏統一標準,而且具體鎮痛機制尚未完全明了,從而需要完善進一步的研究,進一步保障該藥的用藥安全性,避免由于藥物使用劑量或者尚未明確的用藥配伍禁忌導致用藥相關安全事件的發生。T 淋巴細胞是人體重要的免疫細胞,尤其是其主要的類型CD4+T 淋巴細胞和CD8+T 淋巴細胞,作為一種異質性T細胞可以發揮抑制免疫應答的作用,從而維持機體免疫平衡,下調機體的免疫能力。有研究表明,羥考酮可通過抑制疼痛、降低炎癥損傷等機制降低術后免疫能力下調程度,使患者獲益。
綜上所述,羥考酮對下肢骨折患者行椎管內麻醉前體位擺放時的鎮痛效果顯著,患者VAS 評分明顯降低,術中生命體征平穩,安全性好,不良反應較少,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