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維 陳悅 朱倩雯
2型糖尿病屬于臨床治療中較為常見的一種代謝性疾病,其主要是由于患者的胰島β 細胞分泌胰島素不足或者其靶細胞對于胰島素不敏感所致,也被稱為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1],患者的主要臨床癥狀表現為多飲、多尿、多食以及消瘦和疲乏無力等現象,如果不給予患者進行及時有效的治療和血糖控制,將會導致其大血管病變、微血管病變等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質量[2,3]。本文將主要通過對2 型糖尿病患者在臨床中分別使用藥物阿卡波糖片和二甲雙胍治療后的臨床效果和安全性進行深刻的研究分析,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8 年10 月~2019 年10 月收治的100 例2 型糖尿病患者,根據患者的自身治療意愿分為常規組和實驗組,每組50 例。常規組男28 例,女22 例;年齡42~78 歲,平均年齡(58.5±6.6)歲;病程2.0~8.0 年,平均病程(4.2±1.5)年;平均體質量指數(25.68±30.12)kg/m2。實驗組男25 例,女25 例;年齡44~78 歲,平均年齡(60.5±5.9)歲;病程2.2~8.0 年,平均病程(4.5±1.5)年;平均體質量指數(26.68±30.02)kg/m2。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排除標準:①患有精神類以及嚴重腎功能不全的患者;②對于近期使用糖皮質激素并且既往有嚴重藥物過敏史的患者;③病史資料不齊并且治療依從性較差的患者;④患有嚴重心、血管疾病的患者;⑤對于本次研究分析拒絕簽字的患者;⑥處于妊娠期或者哺乳期并具有溝通障礙、無法進行正常交流的患者。
1.2 方法
1.2.1 常規組 常規組患者給予二甲雙胍治療,即鹽酸二甲雙胍片(商品名:格華止,中美上海施貴寶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23370)口服,最初給藥劑量為500 mg/次,3 次/d,可根據患者的血糖水平控制情況對藥物進行增減,最大給藥劑量不超過2000 mg/d,需要連續治療7 周。
1.2.2 實驗組 實驗組患者給予阿卡波糖片治療,即阿卡波糖片(商品名:拜唐蘋,拜耳醫藥保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90205,規格:50 mg)口服,最初給藥劑量為50 mg/次,3 次/d,可根據患者的血糖水平控制情況對藥物進行增減,最大給藥劑量不超過100 mg/次,需要連續治療7 周。
兩組患者均在接收治療的同時給予一定的飲食控制和運動指導等常規護理干預[4],使患者保持良好的日常生活習慣,對糖尿病疾病的相關知識和并發癥情況進行重視和了解,能夠進行簡單的糖尿病并發癥有效預防。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以及治療前后血糖水平(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①療效判定標準:患者用藥治療后臨床癥狀明顯好轉,且患者的血糖水平均已恢復正常水平為顯效;患者用藥治療后臨床癥狀基本改善,且患者的血糖水平已恢復正常水平的50%以上為有效;患者用藥治療后臨床癥狀以及血糖水平均未出現明顯改善或者更為嚴重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②患者主要臨床不良反應包括低血糖、惡心嘔吐以及腹瀉等。③觀察記錄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空腹血糖和餐后2 h 血糖水平,其中血糖水平正常標準為:空腹血糖水平<7.0 mmol/L,餐后2 h 血糖水平<10.0 mmol/L。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常規組患者中出現低血糖1 例、惡心嘔吐1 例、腹瀉0 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00%;實驗組患者中出現低血糖0 例、惡心嘔吐1 例、腹瀉1 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00%。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治療前后血糖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常規組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6.10±1.12)mmol/L 顯著優于實驗組的(7.23±1.25)mmol/L,且實驗組患者的餐后2 h 血糖水平(10.21±0.25)mmol/L 顯著優于常規組的(12.55±0.88)mmol/L,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n,n(%)]

表2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n,n(%)]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糖水平比較(,mmol/L)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糖水平比較(,mmol/L)
注:與常規組比較,aP<0.05
近年來,由于人們生活質量以及生活水平的不斷改變和提高,致使糖尿病疾病的發病率也在逐漸升高,該疾病是一種以血糖升高為主要特征的慢性疾病,主要發病人群為老年人。如果不給予患者的血糖進行及時有效的控制,將會誘發多種糖尿病疾病的并發癥產生,持續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質量,甚至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健康[5-7]。據相關數據資料顯示,糖尿病疾病已經成為我國的第三大慢性疾病,僅次于心血管疾病和腫瘤疾病,需要給予相當的重視。臨床中,針對2 型糖尿病患者主要以降低血糖水平為主,但是常規的胰島素注射會使患者出現低血糖以及高胰島素等并發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預后情況[8-10]。本次通過針對2 型糖尿病患者臨床中分別采用藥物阿卡波糖片和二甲雙胍治療后的臨床效果比較,結果顯示,兩組治療總有效率和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常規組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顯著優于實驗組,且實驗組患者的餐后2 h 血糖水平顯著優于常規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證明兩種藥物對于2 型糖尿病患者的臨床治療均具有一定的治療效果和藥物安全性。阿卡波糖片可以有效抑制患者體內的葡萄糖苷水解酶,并且與α-葡萄糖苷酶結合后對糖類進行分解,充分降低患者的餐后血糖水平;二甲雙胍作為2 型糖尿病的基礎用藥,可以有效減少肝糖輸出、提高外周組織對葡萄糖的利用,從而降低血糖,其可以有效抑制患者體內的葡萄糖的攝取和再生,產生良好的降糖效果。
綜上所述,對于2 型糖尿病患者的臨床治療中,阿卡波糖片與二甲雙胍均具有一定的臨床療效和安全性,但是相較于血糖水平的控制,前者可以有效抑制患者的餐后2 h 血糖水平,而后者更傾向于抑制空腹血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