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琴,蘭芳,趙麗,李雪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因其具有軟組織分辨率高、可多方位成像、無射線、可重復性強等優勢,已成為嬰兒頭部檢查的首選方法[1]。但由于MRI具有檢查時間長、噪聲大以及對運動偽影敏感性強,加上嬰兒尤其是早產兒生理調節能力尚不全,對周圍環境適應能力差,且無法溝通,更增加了檢查的難度。為提高檢查效率,藥物鎮靜是目前臨床上嬰兒MRI檢查的常用方法[2-4]。在臨床實踐中發現綜合醫院普遍存在無專門的鎮靜團隊、常規鎮靜效果不佳,預約時間與嬰兒入睡時間、鎮靜時間與檢查時間銜接差,準備及檢查耗時長,影響檢查效果,延長了檢查周期,導致重復檢查,圖像質量差,家屬滿意度低;同時增加了護士的工作量,影響檢查秩序,降低了工作效率[5]。因此,本研究對2017年150例嬰兒MRI檢查情況進行回顧性分析,找出存在的問題并加以改進,于2018年應用于150例嬰兒MRI檢查中,效果良好,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7~2018年于本院放射科行MRI檢查年齡1歲以內的的嬰兒為研究對象。排除標準嚴重心肺病變、氣道梗阻患兒。共納入300例,按時間段將2017年1~12月150例設為對照組,將2018年1~12月的150例設為觀察組,兩組一般資料比較,見表1。
1.2方法
1.2.1護理配合方法
對照組按常規預約檢查時間,發放檢查預約單;告知家屬嬰兒檢察前需穿無金屬紐扣或飾物的棉質衣褲,檢查前30 min內不喂奶,以免檢查過程中發生誤吸;檢查前一晚開始多陪嬰兒玩耍,以減少其睡眠。檢查前對嬰兒進行評估、排除檢查禁忌證;住院嬰兒在病房鎮靜、門診嬰兒在門診鎮靜后由家屬抱到MRI檢查室做檢查;常規金屬篩查、簽署知情同意書。檢查中體位設計,聽力保護,護士定時巡視,動態觀察嬰兒面色、呼吸道情況;技師通過攝像頭觀察嬰兒,同時通過圖像觀察嬰兒有無移動。檢查后嬰兒在候診區觀察30 min.并告知家屬嬰兒用藥后注意事項及觀察重點,無異常方可離開[6]。觀察組實施改進后的護理配合方法,具體如下。
1.2.1.1成立嬰兒MRI檢查改進小組 由放射科技師、護士和兒科醫生、護士及麻醉師各1人組成。由放射科護士與麻醉醫生負責制定嬰兒MRI預約、鎮靜、檢查及觀察流程,以及突發意外的應急處理流程及預案,疾病評估與處理記錄單;檢查時負責體位設計,檢查中監測觀察。兒科醫生下達醫囑,兒科護士負責執行醫囑及嬰兒檢查前的鎮靜準備,檢查后的觀察護理。麻醉科醫生負責評估睡眠狀態以及突發意外的應急處理。放射科護士負責建立微信平臺,便于多學科團隊的溝通協調。

表1 兩 組 一 般 資 料 比 較
1.2.1.2改進質量監控方式 放射科護士負責設計嬰兒MRI資料收集表,包括嬰兒基本信息(ID號、年齡、性別、體質量、診斷)、體征、睡眠習慣、用藥時間、準備時間、檢查耗時、檢查次數、圖像質量,家屬滿意度等,每日檢查填寫是否完整,并將資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并監管護理措施的落實情況,監控期為1年。根據檢查流程及風險防范預案組織模擬演練,每個月1次。
1.2.1.3改進預約方法 預留專用檢查時間段,時間集中在每周二、四14:00~17:00,限定預約嬰兒6例。放射科護士將預約申請信息發放到微信平臺,小組成員提前評估嬰兒病史,確定鎮靜方式;門診嬰兒需提前開鎮靜藥,住院嬰兒由兒科醫生將鎮靜藥帶到MRI檢查室。增加專用嬰兒預約檢查告知卡,告知家屬嬰兒衣物無金屬異物,提前1 h喂奶,更換干燥的尿不濕等。提前適應檢查環境,將錄制好的MRI檢查模擬噪聲推送給家屬,教會家屬在嬰兒睡覺時循環播放使嬰兒提前熟悉MRI檢查噪聲,并且能在噪聲環境下入睡。
1.2.1.4改進鎮靜方式 在影像科設置鎮靜室,配套監護設備,由鎮靜團隊到現場對嬰兒進行評估,放射科護士對嬰兒生命體征進行監測,兒科護士建立靜脈通道,兒科或麻醉科醫生實施鎮靜,每5分鐘評估1次嬰兒的鎮靜程度(Ramsay鎮靜評分[7-8]),評分越高,鎮靜程度越深,評分達5分時可以進行MRI檢查。如果在給藥后15 min Ramsay評分沒有達到5分,醫生再確定是否增加藥物劑量。檢查中嚴密觀察,必須實時監護。
1.2.1.5改進移動方法 放射科護士設計微型便攜式嬰兒籃,此嬰兒籃底周圍包裹柔軟的記憶海綿,并在頭部及腰部設計了綁帶,頭部綁帶系上后可使記憶海綿覆蓋嬰兒耳部,進一步隔絕MRI噪聲,腰部綁帶可以讓嬰兒有被母親環抱的安全感。嬰兒籃可直接放入檢查線圈內,避免頻繁放下-抱起導致嬰兒驚醒。嬰兒鎮靜后放入微型便攜式嬰兒籃中入睡并固定。
1.2.2評價方法 ①一次性檢查成功率。指鎮靜后嬰兒在檢查中所有序列一次性完成檢查,沒有重復掃描。②總檢查成功率。嬰兒檢查過程中驚醒后再次鎮靜,或因運動、驚醒而造成重復檢查,重復掃描≤3次成功完成4個序列的掃描。③檢查準備耗時。指嬰兒在預約時間段到達檢查地點開始準備至檢查開始的時間。④圖像質量評價。由技術質控技師及2名影像診斷主治醫師對兩組MRI影像的質量進行評價,包括順利完成掃描(60分)、定位準確(圖像左右對稱,掃描基線規范,10分)、無運動偽影或輕度運動偽影(10分),后處理規范(10分)[9-10],達標滿分為90分,≥80為達標,否則為不達標。此項資料由技術質控人員每日常規監控記錄。⑤家屬滿意度。嬰兒檢查完畢,常規調查嬰兒家長的滿意度,分為滿意、一般、不滿意3級評價。
1.2.3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行χ2檢驗、t檢驗及秩和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1兩組檢查成功率及圖像質量達標率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檢查成功率及圖像質量達標率比較 例
2.2兩組檢查準備耗時比較 對照組準備耗時(28.88±8.41)min,觀察組準備耗時(14.44±2.67)min;兩組比較t=20.051,P=0.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3兩組嬰兒家屬滿意度比較 對照組滿意108例,一般35例,不滿意7份,滿意率為72.0%。觀察組滿意146例,一般2例,不滿意2例,滿意率為97.3%。兩組滿意程度比較,Z=-6.006,P=0.000;兩組滿意率比較,χ2=37.076,P=0.000。
3.1集中檢查有利于嬰兒在最佳鎮靜狀態下完成檢查 本研究顯示,觀察組用藥到檢查的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P<0.01)。分析原因為綜合醫院的MRI設備有限,檢查對象、檢查部位復雜,有時無法準確估計檢查時間,當嬰兒用藥后還沒有入睡時,檢查室則會安排其他患者檢查,當嬰兒鎮靜達標時,因有其他患者在檢查而無法及時檢查,而錯過最佳鎮靜期,常導致檢查失敗。改進后的流程將嬰兒集中預約在一個時間段進行檢查,此時間段為嬰兒檢查專用時間,兒科醫生與放射科護士可根據不同鎮靜藥物的用藥時間,起效時間,最佳鎮靜效果時間,檢查時間對嬰兒檢查順序進行協調,當嬰兒鎮靜達標即可安排檢查。避免了之前因成人患者病變復雜檢查時間過長,導致嬰兒過長時間等待鎮靜藥物失效。同時,相對準確的時間把控也可避免MRI設備長時間空置。
3.2充分的準備及嬰兒檢查專用籃的應用有利于提高檢查效果和嬰兒家屬滿意度 表2示,觀察組一次性檢查成功率、圖像質量均高于常規組(均P<0.01)。MRI檢查中需嬰兒保持一段時間的深度睡眠,但在實際工作中,經常由于鎮靜效果不佳、評估不到位等導致檢查不能順利完成,需要重新預約、反復鎮靜、重復檢查。這不僅延長了檢查周期,影響了治療決策制定,也給家屬帶來了心理負擔[11-12]。改進后護理配合方法將前期準備工作前移至檢查前1~2 d,預約后放射科護士一對一與嬰兒家屬溝通,告知檢查前后注意事項;并將錄制的MRI檢查模擬噪聲發送給家屬,提前播放給嬰兒聽,目的是讓嬰兒熟悉MRI檢查的聲音,且能在這種聲音環境下入睡。當日預約結束后放射科護士會提前將嬰兒預約數量、檢查基本信息發布到嬰兒磁共振檢查小組微信溝通平臺,兒科醫生可提前根據嬰兒的病情、年齡、體質量進行檢查前評估,確定風險與獲益,麻醉科醫生可提前制定鎮靜方案。檢查當日由兒科醫生和麻醉科醫生現場再次評估嬰兒,下達醫囑,藥物鎮靜,計算鎮靜時間,把控鎮靜效果。檢查時使用新設計的嬰兒檢查專用籃,一是記憶海綿可有效阻隔磁共振掃描時的噪聲,避免粘貼棉球后撕拉膠布對嬰兒幼嫩皮膚的傷害;二是兩旁的系帶可有效固定嬰兒頭部,并使嬰兒有被摟抱感,用藥后將嬰兒放入檢查籃內由家屬陪同進入檢查間[13],經麻醉醫生再次評估后直接將便攜式嬰兒籃放上檢查床進行掃描,避免抱、放動作影響嬰兒睡眠,從而順利完成MRI檢查。同時,嬰兒MRI檢查小組成員分工明確,責任到人,解決了以前由放射科技護人員獨立承擔嬰兒MRI檢查帶來的諸多風險,保障了嬰兒MRI檢查的安全。整個過程(檢查前個性化指導、合理的時間安排、檢查專用籃的應用、鎮靜效果的維持,與家屬的有效溝通等)體現了良好的優質護理服務,因此,嬰兒家屬無論滿意率還是滿意程度都顯著提高(均P<0.01)。
本研究對綜合醫院嬰兒MRI檢查護理配合方法進行了優化改進,提高了檢查效果和安全性,同時提高了家屬滿意度。但與??苾和t院相比,綜合醫院針對嬰兒MRI檢查的條件還存在一定差距,需進一步的完善,以滿足嬰兒檢查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