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永文

2019年國際政治和經濟形勢紛繁復雜,很多變化超出了我們的預期;國內發展改革任務艱巨繁重,面臨的沖擊與挑戰也前所未有。面對國內外風險挑戰明顯上升的復雜局面,黨中央、國務院保持戰略定力、沉著應對,堅持穩中求進,我國經濟頂住了挑戰和壓力,交出了一份好于預期的答卷。
2019年我國經濟發展好于市場預期
2019年,中美貿易摩擦不斷升級,西方主要經濟體和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增速普遍走低。在世界經濟增長日益趨緩的復雜形勢下,我國經濟發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黨中央預先進行部署,及早實施大規模的減稅降費政策,靈活運用宏觀政策逆周期調節工具,經受住了各種不確定因素的沖擊,抵御了經濟增長大幅下滑的風險,保持了經濟大局的基本穩定。
一是經濟運行穩定在預期水平。2019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將接近100萬億元,GDP增速略高于6%,人均GDP將突破1萬美元。二是經濟運行總體上保持平穩,各季度GDP增速沒有出現大的起伏。黨中央通過加大宏觀政策逆周期調節力度,努力使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各季度的GDP增速分別為6.4%、6.2%、6.0%,預計四季度增速將為6.0%。三是就業優先政策得到有效落實,超額完成全年新增城鎮就業目標。1—11月,全國城鎮新增就業人數為1279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116.3%,預計全年城鎮新增就業人數將超過1300萬人;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1%,低于5.5%的目標。四是城鄉居民收入增速與經濟增速基本同步。2019年前三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2882元,扣除價格因素后,同比增長6.1%,預計全年可以實現居民收入增速與經濟增速同步的目標。五是國際貿易和國際收支總體上保持穩定。在中美貿易摩擦不斷增大、國際市場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多的背景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同比增速盡管有所回落,但明顯低于預期。全年外匯儲備為3.1萬億美元。
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赤字率擬按2.8%安排,財政赤字2.76萬億元;實施更大規模的減稅,普惠性減稅與結構性減稅并舉,重點降低制造業和小微企業稅收負擔,將制造業等行業現行16%的稅率降至13%,將交通運輸業、建筑業等行業現行10%的稅率降至9%;保持6%一檔的稅率不變,但通過采取對生產、生活性服務業增加稅收抵扣等配套措施,確保所有行業稅負只減不增;下調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單位繳費比例,各地可降至16%;有效發揮地方政府債券作用,擬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2.15億元。
據財稅部門測算,2019年全國減稅降費超過2萬億元,占GDP的2%,拉動GDP增長0.8個百分點,拉動固定資產投資增長0.5個百分點,拉動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1個百分點。
2020年經濟發展的趨勢性問題需高度重視
2020年,國內外經濟發展中的一些趨勢性問題將為我國經濟增長帶來新的壓力。
(一)世界經濟增長進入下行期,外部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
全球經濟發展面臨的不確定因素增多,突出的特點就是歐美各國紛紛進入低增長、低通脹、低利率的“日本化經濟陷阱”。
2019年,全球至少有37個國家和地區的央行降低了基礎利率。全球貿易、投資、工業生產等經濟活動進程顯著放緩,主要經濟體經濟增速同步下行。美國經濟增速減弱,歐元區和日本經濟持續疲軟,新興經濟體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加大。
(二)國內市場需求持續減弱
一是消費增長減弱。2019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波動頻繁,從6月開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基本上呈逐月遞減態勢,10月降至7.2%。
二是投資需求動力不足。從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來看,2019年1—3月為6.3%,1—11月為5.2%,基本呈現低位小幅下行態勢。在1—11月的經濟數據中,值得注意的是:第一,制造業投資僅增長2.5%,創下有統計數據以來新低;第二,基礎設施投資不足,增速為4.0%;第三,項目儲備少,新開工項目、大項目、工業項目少,這既影響經濟發展的后勁,又會直接影響2020年的投資增長。
三是實體經濟發展依然面臨較多困難。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明顯放緩,由2019年1—3月的6.5%降至1—11月的5.6%。由于國內外需求減弱,企業發展困難,利潤大幅下滑。1—11月,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和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速都呈現負增長。
我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
盡管經濟發展面臨很多困難,但我們仍需看到我國經濟發展的潛力,尤其是通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帶來的科技創新活力和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需看到我國應對挑戰、化解矛盾、解決困難的韌性和能力;需看到我國通過自覺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和主動擴大更高層次、更高水平對外開放所帶來的活力和動力。
2019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我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我們有黨中央的堅強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有改革開放以來積累的雄厚物質技術基礎,有超大規模的市場和很大的內需潛力,有龐大的人力資本和人才資源。從長期看,這些將是支持我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優勢和保障。此外,還有一些短期變量條件支撐2020年經濟穩定增長。
一是從政治、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看,2020年會更加重視確保經濟穩定增長。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2020年我國將緊緊圍繞上述目標任務推動高質量發展,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確保經濟實現量的合理增長和質的穩步提升。
二是2019年11月以來經濟運行開始出現一些積極變化,總需求逐步企穩。11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2%,環比增長1.5個百分點,其中制造業同比增長6.3%;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出現回彈跡象,工程機械制造業產銷明顯回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8%,環比提升0.8個百分點;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回升至50.2%;鋼鐵、水泥等行業生產出現快速增長,鋼鐵、水泥等建材供求出現局部緊張現象;受工業品出廠價格降幅收窄等因素影響,工業企業利潤增速由負轉正,11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同比增長5.4%。
三是企業庫存觸底反彈。前兩年市場預期不佳,工業企業過度去庫存。工業領域產成品和庫存量嚴重收縮,已經接近前一輪蕭條期底部,2020年將進入回補庫存階段,并將帶來一定的生產與投資擴張。
四是減稅降費提振企業信心,政策時滯效應將會釋放。最近三年,中央財政減稅降費力度持續加大,企業的成本負擔開始減輕,調整產業結構、技術研發和開發新產品的能力也在積蓄。但由于政策傳導存在時滯,預計更大的政策效果會在2020年顯現。據國家統計局測算,減稅政策紅利的七成以上用于企業研發、技術改造和擴大再生產投資;2019年前三季度,10萬戶重點稅源企業的研發費用增長19.3%。
此外,就業壓力增大將促使政府進一步加大力度實施就業優先政策,這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據測算,2020年大學畢業生和中專畢業生的人數將分別是870多萬人和400多萬人,新增就業需求壓力大于往年。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就業總量壓力不減、結構性矛盾凸顯,新的影響因素還在增加,必須把就業擺在更加突出位置”“穩增長首要是為保就業”。
科學有效落實2020年的經濟工作任務
2019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經對2020年我國的經濟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對重點工作作出具體安排,關鍵是要科學、有效、扎實地抓好落實。
(一)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
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核心點是樹立全面、整體的觀念,遵循經濟社會發展規律,重大政策出臺和調整要進行綜合影響評估,堅決杜絕形形色色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
(二)堅決打好三大攻堅戰
確保脫貧攻堅任務如期完成,集中兵力打好深度貧困殲滅戰。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堅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保持宏觀杠桿率基本穩定。
(三)確保民生特別是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要穩定就業總量,改善就業結構,提升就業質量,突出抓好重點群體就業工作。
(四)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
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大力提質增效,更加注重結構調整;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財政政策、貨幣政策要同消費、投資、就業、產業、區域等政策形成合力,引導資金投向供需共同受益、具有乘數效應的先進制造、民生建設、基礎設施短板等領域,促進產業和消費“雙升級”。
(五)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
堅持鞏固、增強、提升、暢通的方針,以創新驅動和改革開放為兩個輪子,全面提高經濟整體競爭力,加快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狠抓農業生產保障供給,加快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帶動農民增收和鄉村振興。加快恢復生豬生產,做到保供穩價。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加快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健全鼓勵支持基礎研究、原始創新的體制機制。支持戰略性產業發展,支持加大設備更新和技改投入,推進傳統制造業優化升級,打造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依靠市場機制和現代科技創新推動服務業發展,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推動生活性服務業向高品質和多樣化升級。加快落實區域發展戰略,完善區域政策和空間布局,發揮各地比較優勢,構建全國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源,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打造世界級創新平臺和增長極。扎實推進雄安新區建設,落實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措施,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綜合承載能力。
(六)深化經濟體制改革
加快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加快國資國企改革,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健全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法制環境,完善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體系。
做好經濟工作的幾點建議
(一)穩定經濟增長至關重要,需全力以赴
在國際方面,當前世界經濟增長持續放緩,仍處在國際金融危機后的深度調整期,世界大變局加速演變的特征更加明顯,全球動蕩源和風險點顯著增多。在國內方面,多年經濟增長速度放緩,市場預期不穩,當前正處于穩定市場信心和市場預期的重要關口,努力保持6%的經濟增速十分重要。
2019年年底前經濟發展出現的情況主要是政策作用的結果。需要保持政策后續影響,努力穩增長、穩就業、穩需求,尤其是要在穩消費增長、穩市場預期方面制定后續政策。在逆周期調節方面,既要繼續高度重視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未來的長期穩定發展和推進高質量發展提供創新能力、供給潛力和市場發展活力,也要推動需求側結構性改革,努力擴大國內需求,穩定和擴大總需求,激活蟄伏的發展潛能,支撐短期經濟增長,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培育現代化市場體系、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物質基礎準備和穩定的發展環境。
擴大國債和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規模,合理擴大有市場基礎的總需求。可考慮將2020年的財政赤字率提升到3%。粗略估計,大體可以發行3.2萬億元或更大規模的政府債券,主要用于增加基礎設施建設、城市公用設施建設、城鄉融合發展基本建設和民生工程建設等。
可考慮適度加大結構性減稅力度。例如,對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等,再給予一定的增值稅和所得稅減稅政策優惠。另外,進一步加大企業先進生產設備減稅抵扣以及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力度,以支持制造業尤其是先進制造業的振興發展,調動企業擴大生產性投資,提高科技研發投入的積極性。
(三)下大力氣解決貨幣政策傳導不暢、信貸支持實體經濟不暢的問題
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增加中長期貸款資金供給;繼續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降低企業資金成本;繼續實行差別存款準備金率政策。貨幣信貸、社會融資規模增長要同經濟發展相適應。貨幣政策的核心是繼續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增加制造業中長期融資,更好地緩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努力降低社會融資成本。
(四)努力提升消費對穩定經濟增長的支撐力
據中國社會科學院預測,2020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將為44.4萬億元,名義增長7.8%。穩增長,重要的是穩定和擴大國內消費。要千方百計穩定消費增長,努力使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保持8%左右的名義增速,并通過抑制價格總水平的結構性上漲,使實際增速高于2019年。穩定和擴大國內消費,關鍵是要進一步提高居民最終消費率,使市場最終消費成為穩定和支撐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基礎。
責任編輯:鹿寧寧? 印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