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
2019年,我國金融市場以供給側改革為主線,始終保持著穩中求進的總基調。社會融資中債券類融資總量較2018年同期顯著增長。在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債券市場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
國際金融協會研究報告顯示,全球負利率債券規模持續增長,已突破17萬億美元。高質量流動性資產(HQLA)短缺加劇,安全資產需求旺盛,人民幣債券吸引力持續增強。為了更好地把握債券市場持續向好的發展機遇,債券的重要金融功能之一——擔保品功能在投融資管理、資產配置、風險管理中的作用需要得到充分發揮。
擔保品管理服務金融市場
對于中央銀行,高效的擔保品管理手段能夠較好推動創新型貨幣政策工具實施。以擔保品為調節手段的創新型貨幣政策,由于具備精準調控的優勢,目前已經被各國央行廣泛使用。自2013年起,貨幣政策調控手段不斷創新,并通過調整合格擔保品范圍、質押率來靈活適配不同的流動性需求和市場環境,達到精準調控的政策效果。
研究表明,擴大創新型貨幣政策的合格擔保品范圍、提升擔保品的質押率可以顯著降低相關債券擔保品在一級和二級市場的利差。2018年6月,中國人民銀行擴大中期借貸便利(MLF)的擔保品范圍,新納入的擔保品有:不低于AA級的小微企業、綠色和“三農”金融債券,AA+、AA級公司信用類債券(優先接受涉及小微企業、綠色經濟的債券),優質的小微企業貸款和綠色貸款。受此影響,上述債券擔保品在一級和二級市場的平均利差均有一定程度下降。同時,這一舉措不僅緩釋了擔保品資源稀缺問題,也切實體現了強化金融對實體經濟支持的政策效果。
對于商業銀行,擔保品管理工具有望成為其授信管理瓶頸的破局之道。目前,很多大型商業銀行對風險管控要求高,傳統授信管理方式早已無法滿足其需求;中小銀行吸收存款的需求迫切,但又不具備一些業務的準入資格。為此,擔保品管理工具可以提供更加高效的創新風險管理手段。以優質債券質押支持獲取更加便捷、低成本的授信額度,一方面切實為同業授信管理“減負”,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大型商業銀行在風險防范方面的壓力,并有望為貨幣市場的信用融資提供更加高效、低成本的風險管理手段;另一方面有助于中小銀行獲得業務資格,進一步發揮服務地方、支持普惠經濟的天然優勢,增加向小微企業的信貸投放。因此,作為金融市場最主要的參與者,商業銀行可以有效利用擔保品管理工具打破其瓶頸。
對于非銀金融機構,如保險資管機構,其受限于傳統授信管理體系,在開展協議存款業務時也面臨瓶頸,擔保品管理機制成為了促進銀保合作的重要“橋梁”。三方回購能夠較好地改善銀行與非銀金融機構之間的流動性分層問題,為非銀金融機構提供高效、便捷的融資選項。
此外,隨著債券充抵保證金機制在全部期貨市場的推廣建立,不管是境內金融機構還是境外投資者,不論是參與金融期貨交易還是參與商品期貨交易,都將可以使用在中央結算公司托管的流動性好、市場和信用風險低的有價證券作為期貨保證金。未來,隨著商業銀行等機構投資者參與期貨市場的政策持續優化,擔保品管理還將發揮更大作用。
擔保品管理服務境外投資者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境外投資者參與到我國債券市場。在全球主要經濟體爭相開展負利率競賽的大環境下,收益率保持相對正向穩定的人民幣債券具有很大吸引力。截至2019年底,進入銀行間債券市場的境外投資者數量超過1500家,持債總規模達到2萬億元。中央結算公司作為中國債券市場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已經為各類境外投資者精準匹配了一攬子的跨境擔保品解決方案。
對于境外央行類機構而言,中央結算公司的擔保品管理機制可以為其與境內金融機構開展貨幣資金互換業務提供有效的信用風險防控機制,以滿足其外匯資金需求,有效盤活其人民幣債券資產。第十次中英經濟財金對話取得了重要政策成果,雙方同意推動人民幣債券成為英國市場普遍接納的合格擔保品。
對于市場機構而言,由于其更加看重綜合持債收益,因此它們參與的跨境擔保品業務更加多元。一是跨境債券發行,可將持有的境內人民幣債券作為擔保資產池,為境外發債融資提供擔保;二是跨境貸款融資,可通過使用境內優質資產作為擔保品,在離岸市場上進行外幣貸款融資。此外,債券充抵初始保證金、跨境證券借貸等更加靈活的跨境擔保品業務也已被提上日程。
中央結算公司正積極搭建聯接中國市場與國際市場的擔保品互認渠道,希望能夠更好地滿足境外投資者交易結算、資產配置、風險管理的需求。
擔保品管理服務將被賦予更加豐富的內涵
隨著金融市場改革深化,不論是監管、法治層面,還是市場機構層面,都對債券市場的違約處置機制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對違約交易的擔保品處置,通過在極端情形下,及時、公允地實現擔保權益,是阻斷金融風險傳導的“防火墻”。
自2019年6月發布《中央國債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擔保品違約處置業務指引(試行)》以來,依托中央托管的專業優勢,我們持續為市場參與者提供高效的違約處置支持,涵蓋協議折價、變賣和拍賣等三種處置方式,法律關系明確,操作流程清晰。從實際操作來看,在2019年8月的首場擔保品違約處置拍賣中,處置資金超額覆蓋債權金額,大大提升了違約處置效率。從市場反響來看,健全的制度對市場形成正向引導,為穩定市場情緒、有序紓解風險提供了合理出口。
未來,隨著我國債券擔保品相關法律環境的變化,擔保品管理機制的運用空間還將更為廣闊。2019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印發的《全國法院民商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對讓與擔保進行了進一步規范,為讓與擔保合同的法律效力提供了保障,也為豐富債券擔保品的使用路徑拓寬了思路。下一步,我們也將繼續密切關注國內外擔保法律框架的新動態、新變化,為推動擔保品管理創新發展夯實理論和法律基礎。
責任編輯:鹿寧寧? 羅邦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