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怡晨
世界上很多事情,都是機緣巧合。
上初一的時候,我的確聽說過學校的創客社團,但從小就在“舒適區”里待習慣了的我,對此并不感興趣。確切一點說,是不敢嘗試。
跨出自己的“舒適區”,是需要一把推力的。感謝我的科學老師把我推了出去。因為我科學成績比較優異,于是老師擅自做主,幫我報了創客社團。這個消息我還是從媽媽那里得知的。我沒有期待,也不好奇,取而代之的是慌張和迷茫。對于一個連電腦都不怎么玩的女孩子,編程這個詞,似乎與我完全沾不上邊。這會是一個錯誤的選擇嗎?我不敢想象。
故事就這么開始了。
怎么也沒有想到,這個命運硬塞給我的盲盒,拆開來會是一個可愛的“俄羅斯套娃”,它給我帶來了一個接一個的小驚喜。
抱著“既來之則安之”的心態,我去上了第一節社團課。第一個驚喜就這樣悄然而至。二樓走廊靜悄悄的,普通的墨綠色鐵門后藏著的,是學校里最漂亮的教室。頭頂的天花板上繪著深邃的星空,原木色的桌椅干凈整潔,展示架上一邊是3D打印的模型,另一邊是各種傳感器、數據線和主板。窗外的陽光透過玻璃,再由這些新奇的事物反射入眼中,閃爍著未來與希望的光。
這里是一個思維與邏輯的新世界,每個人都可以嘗試將思維進行字符編排,從而得到想要的結果。這里也是一個簡單的世界,所有東西歸根結底都是0和1的不同排列組合。但正是這樣的排列組合,為世界帶來無限可能。
我編寫的第一條代碼,是一個關于平板支撐的程序。它的實體是一套衣服,在腹部和膝蓋的位置裝有距離傳感器。當傳感器感受到使用者腹部與地面的距離、雙腿之間的距離(確保腿是并攏的)滿足標準,則開始計時。經過我和伙伴們對邏輯和數據的一遍遍調整,顯示屏上凝固在“0”的時間終于開始順利流淌。跳動的數字,是對所有努力最好的獎勵。
是與非,最簡單也最復雜的道理,最有趣也最深刻的邏輯。這是我之前從未認識到的。好奇心驅散了未知的恐懼,我開始期待前方的新領域。
初一暑假,盛夏的驕陽與青春的朝氣碰撞,是擦出火花的最好時刻。在家人的鼓勵下,我參加了浙江省青少年車輛模型教育競賽。這對我來說是一個極大的突破,面對這樣一個新領域,簡單的“參加”二字背后是擔憂和迷茫。
離比賽只有十天,我依然在跟小車斗智斗勇。如何通過編程,讓一輛連直線都不能走的小車,學會拐彎、上橋,并按照規定的路線跑完整個賽道,是我從未遇到過的難題。原理說起來很簡單,通過改變小車舵機的角度(即車輪行駛角度),實現小車的直行和轉彎;用小車前方的距離傳感器檢測與障礙物的距離,當距離過小時(即遇到路口)轉彎。但實驗起來卻不是那么容易。那時候,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把程序寫進主板的時候,數據傳輸的進度條能夠快一點、再快一點,最希望看到的是“上傳成功”四個字。賽道中有一段路,小車需要連續拐三個彎,程序錄入后,因為找不到合適的拐彎角度和時間,車總在拐過第一個彎后因為不能及時調整方向回到直行狀態而撞上擋板,或是直行后無法及時調整方向迎接下一個彎道。我試了很多數據,反復改變車輪轉彎的角度和轉彎的時間,可結果總是不盡如人意。
那段時間,我和其他同學幾乎每天從早上八點到晚上十點,在家、補習班和訓練場地來回穿梭。在老師的指導下,小車劃過的弧線在一點點改變。經過無數次失敗后,最后的成功帶給大家滿心歡喜。一條順暢完美的曲線,是最美的幾何圖形。
比賽那一天,是盛夏中的盛夏,記憶中沒有比那天更強的陽光。我最后調整了一個數據。“那就盡力一搏吧!”我對自己說。
到場地上,放下小車,按下開關,這是比賽中我能做的所有動作,接下來就只能看它的表現了。我背對著賽道,望著窗外的風景,試圖緩解自己緊張的心情,可滿腦子依然是耳邊傳來的發動機微微的響聲,心中只希望這聲音能夠一直保持下去,直到跑完全程。最后的一次調整,成功讓小車通過了后半程長長的直道,但卡在了倒數第二個彎道上。組內第三名,二等獎,這個結果并不辜負期待。走出“舒適區”,去探索未知的領域,才是這場比賽給我帶來的最大意義。
后來我也參加了一些比賽,雖然有些沒有獲獎,但這都是人生路上的歷練。不是每一份努力都會澆灌出花朵,但一定會讓人成長。現在,初三的我面對著更大的學業壓力,不得不選擇暫時放下編程。但這一段經歷,已然被編成代碼,永遠保存在記憶中了。
愿每一個選擇的是與非,都是對自己、對青春最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