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曼紐爾·博塔 范欣

人類關于汽車駕駛全面自動化的夢想,在與資金、技術現實的碰撞中化為
卡爾洛·塔瓦雷斯本不是個話多的人,他很忙,沒什么時間說話,也確實不愛說話。可一旦這位標志雪鐵龍集團(PSA)首席執行官開口,卻是直接坦誠的,并不會拐彎抹角。他上一次出席外部活動是去年三月在日內瓦的汽車自動化沙龍上。當時他透露,PSA將放棄對于私人交通工具三級以下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事實上,這個法國汽車龍頭企業也從未真正意義上發展過無人駕駛技術。卡爾洛在接受《回聲報》的采訪時稱:“考慮到無人駕駛技術所需要的額外成本,那些能買得起無人駕駛汽車的人,往往根本不是那些會坐在方向盤后的人——他們通常都是坐在后排享受專職司機服務的。”PSA集團曾是法國無人駕駛技術領域的一個象征:2015年中,它成為了全法第一家獲得“完全無人駕駛測試”許可證的企業。但顯然,當時的卡爾洛·塔瓦雷斯對許多汽車企業都并不看好的自動化駕駛市場寄予了厚望。
許多制造公司都曾在自動駕駛技術上立下過略顯輕率的允諾,但事實上,即使完全實現無人駕駛技術,也需再等上若干年。早在2010年底,汽車制造公司們就決定不再依附蘋果、谷歌、特斯拉和優步等技術型企業,而親自成立相關部門加入這場技術研發戰爭。這樣一窩蜂地涌入似乎也說得通:當時人們認為,自動駕駛技術能夠有效地減少車禍傷亡數量,同時也能夠緩解交通壓力——因為全自動駕駛技術也同時意味著更高效的交通資訊共享。那時的資本市場也早早盯上了這項技術,于是汽車制造商們腦子一熱,給出了現在看來顯然過高的承諾——他們眾口一詞地認為,2020年,第一批全自動無人駕駛汽車就將成功問世,并瀟灑馳騁在全球各地。在當時的他們看來,面前唯一的問題似乎僅僅是誰能夠成為第一個做到的人。可拉倒吧!
“時至今日,能夠全時段完全適應各類突發狀況的全自動駕駛系統的設想似乎越來越不靠譜了,甚至連谷歌旗下專注研發自動駕駛汽車的Waymo公司的總裁也流露出了這樣的想法。Waymo算是這一領域最頂尖的企業了,可如今連它也對自動駕駛汽車的前景抱著如此懷疑的態度。”曾經在政府委托下協助自動化產業發展的前法國交通部秘書安娜·瑪麗·依德拉克這樣說道。另一方面來看,即使是那些持最積極樂觀態度的人,也并不認為這一設想能夠在15年內得到實現。

2018年,一位行人在道路上被一輛優步的自動駕駛測試車輛撞倒,不幸身亡。
現如今,不管汽車自動化發展遭遇的具體問題究竟是什么,人們似乎連問題都不想再提了。除非是在一些特別的實驗項目中獲得允許,不然,由于法律條款明令禁止,自動駕駛車輛在很多國家根本就不可能被許可上路。就拿歐洲來說,已經實行了50多年的維也納道路交通公約中關于機動車駕駛的條款中寫得很清楚:機動車駕駛人員必須保持手握方向盤,以確保對于自身所駕駛車輛的絕對控制。不過我們也能看到一些變化與轉機,正如自動化電子設備制造商法雷奧的技術創新與研發部副總裁吉尤姆·德沃謝勒所說:“這些條例中有上百條都需要與時俱進,根據情況廢除或進一步完善,比如關于校車和強制培訓的部分……”
然而,修改和完善這些條例需要時間,汽車制造商們提升技術也需要時間。如今市場上確實已經出現了一些配備自動行駛功能的汽車,比如特斯拉或一些德國高檔轎車。但在總共五級的自動化分類中,這些產品也僅僅停留在二級自動化的階段——駕駛員仍然需要手握方向盤,系統全程充當駕駛助手,控制速度或方向。而如果要更進一步,做到三級自動化,也就是在一些車道分離的道路上——比如高速公路、高架等——完全托付駕駛,這一步將是巨大而艱難的。“最關鍵的問題在于,在自動駕駛的過程中,如果遇到緊急情況,駕駛員必須迅速作出反應,操控方向盤或剎車。然而實驗表明,在自動駕駛程序運行期間,駕駛員對于程序的信任度總是過高,完全缺乏應有的警覺。”在人們明顯過高的信任面前,技術的發展卻還沒能夠完全達到這樣的標準。
作為行業領軍企業的優步公司就首先為這一現實情況付出了代價。在2018年3月的一天晚上,優步公司的一臺自動駕駛系統測試樣車在亞利桑那州的一條道路上行駛時,不幸撞倒了一名正在推著自行車過馬路的婦女,并致其死亡。這個例子充分證明了人們對于科技的“盲目自信”:被駕駛員賦予了絕對信任的自動駕駛軟件將前方的行人判斷成了一只隨風飄蕩的大塑料袋。而事故發生的時候,駕駛座上的測試駕駛員正在全神貫注地看著《好聲音》,甚至連剎車都沒有踩一下……“所以目前看來,汽車自動駕駛的性能與安全度還遠遠比不上人工駕駛。你或許會說,這么多年才發生了三起致死事件而已,但也別忽略成百上千次本可以避免的剮蹭碰撞。”法國國家信息與自動化研究所的榮譽研究總監熱拉爾·勒·蘭恩如此說道。
實際上,似乎所有的汽車廠商都心照不宣的一點是:他們研發的自動駕駛軟件永遠也不可能百分百可靠。既然如此,只能想想解決的辦法。有人考慮利用地面設施——紅綠燈、人行道、轉盤等——與汽車的信息交互來保障行程的安全。但這一方法的問題在于:誰又該來為地面交通系統的智能化買單呢?寄希望于政府嗎?看看現在法國電動汽車充電裝置配備的落后狀況,就不難推斷,全自動無人駕駛汽車想要馳騁在法國的道路上,根本就還沒作好準備。既然政府靠不住,那么能指望私營企業嗎?希望也是渺茫。只要自動駕駛汽車的銷售量一天沒有起飛,就別指望有人會在它們身上投資上億歐元。
想要實現自動駕駛汽車相互之間以及與地面設施之間的信息聯通,它們都需要接入5G網絡。但當5G網絡完全覆蓋了地面交通系統,另一個問題就浮現出來:一個如此浩大的開放網絡交互系統是否足夠安全?能夠確保不被黑客攻擊?“事實很明顯,那些居心叵測的人完全可以通過攻擊網絡來遠程聯動車輛。但這種不安全性卻并沒有阻撓生產商們研發網絡系統的熱情,他們仍然會在這一領域辛勤耕耘,因為這能讓他們自己也獲得巨大的數據財富。”熱拉爾·勒·蘭恩說。這些數據資料被稱為“新時代的石油”,但要建立起如此龐大的數據采集系統,首先需要上百億美金的投入。
在實現自己成為數據販子的美夢之前,這些生產商也得給他們研發的系統找到買家才行。“現如今是沒有市場的:只有蘭博基尼或法拉利這樣的汽車廠商才有足夠的預算去購買一個全自動駕駛系統,但他們卻沒有足夠的財力來發展這項科技。”波士頓咨詢公司的合伙人沙維爾·莫科如此說道。他與雷諾汽車公司的前首席運營官帕特里克·皮拉塔一起編寫了一份名為《明日汽車》的報告,并在年初提交給了政府。“研發和生產一輛樣車就要投入幾十萬歐元的費用。”雷諾公司出行服務部門的總裁帕特里克·韋爾熱拉向我們如此解釋。不過他始終相信:“一旦汽車投入生產,成本自然也會降低。”當然,這一設想的前提是,配備這項技術的汽車確實能夠在全世界范圍內都推廣流通。然而埃森哲汽車業服務部門的總裁馬克·米猜指出:“調查顯示,僅有不到15%的人稱期待全自動駕駛汽車的問世。至少從這份調查的結果來看,我并不認為制造商們在短期內有平衡利潤的可能性。”

顯然,這些對汽車自動駕駛持保守態度的人才是清醒理智的。也正是因為這份清醒理智,他們選擇了停止對這一領域的繼續投入。他們還有更緊急的事情要做——汽車電氣化。這是他們必須做的事情,因為他們別無選擇。歐盟已經出臺了未來十年嚴格的二氧化碳排放條例。一旦排放超標,罰款將高達數十億歐元。在過去十年的迅猛發展過后,許多汽車企業本就已經遇到了瓶頸。他們更將無法獨自支撐即將到來的產業革新。面對如此被動的局面,這些企業不得不選擇相互合作。他們甚至也和技術產業巨頭進行合作,比如寶馬公司與中國企業騰訊,或是雷諾-尼桑-三菱聯盟與Waymo公司的合作。對此,帕特里克·韋爾熱拉的解釋是:“我們相互分享經驗,以求共同前進。”在這樣的合作當中,他們也共同分享對于事故責任認定的不同觀點。如今的法律在這一點上還是相當模糊。從第四級的自動化開始,如果發生了事故,責任究竟該歸誰?是歸駕駛人員,汽車生產商,還是軟件制造商呢?“在法國,如果涉及到交通事故受害人的賠償問題,1985年的巴丁特條例暫時可以適用。但如今還沒有適用于四級及以上自動化駕駛操控中事故責任認定的法律法規。”這是互助主義勞動者保險互助會(MATMUT)的副秘書長斯特凡納·加斯庫安的意見。MATMUT也是歐洲威立雅運輸公司(Transdev)和雷諾公司在魯昂進行的全歐洲唯一全自動化運行車輛實驗的利益相關單位。對此,前國家秘書安娜·瑪麗·伊德拉克補充道:“關于責任歸屬的問題,如今還是按照維也納公約中的條例來判定。但這些條例也應該修正,以清晰地定義關于委托駕駛的概念。”對于一些人來說,只要這個責任判定的問題一天沒有得到明確的解決,就沒人會去冒險嘗試。因為這一冒險可能意味著巨額罰款,也可能會對企業形象造成致命打擊。

在南特,自 2019 年 3月起,由 Navya 公司生產的無人駕駛電動公交車開始在空客工廠和機場之間 2.5 公里的道路上試運行。
法律的束縛、科技的限制,還有經濟收益的不確定性,以及事故中責任認定的司法模糊……阻礙汽車自動駕駛技術發展的因素很多。而如今越來越多的專家和企業認為,自動駕駛的真正發展應該從公共交通開始。原因很簡單:使用者越多,制造成本將越低,法國的公共交通設施更是享有政府的補貼。那么安全性方面呢?“公共交通工具通常都是在相同的短距離路線內來回行駛,速度較低,這一點就能夠讓它們更好地熟悉周圍的環境,并大大提高安全性。”Navya汽車制造公司的委派總裁杰羅姆·里戈做出了這樣的保證。而且這也能夠有效地降低公共交通的壓力,還能解決班次的問題,尤其是夜間班次。軟件開發企業們對此也深感興趣。“隨著網絡商務的爆炸式發展,運輸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尤其是在之后的幾年里,專門的車輛駕駛人員將會越來越少,自動駕駛將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無人駕駛的卡車、火車,甚至全自動拖拉機……這些聽起來似乎確實沒有一臺能夠完全自動行駛的私人小轎車有魅力。但是汽車生產商們考慮的問題更加實際——他們是不會為這些所謂的夢想買單的。
[譯自法國《快報》]
編輯:侯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