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興
摘 要:目前,隨著素質教育在我國的普及,如何構建智慧課堂提升高中歷史的教學有效性,已經成為了當前中學教學共同關注的話題,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是當前高中歷史教學的基礎教學任務。因此,在實際的教學中,高中歷史教師更應當通過一些有效的實踐教學策略來提升高中歷史課堂的教學成效,從而促進學生更好的發展和學習。
關鍵詞:新課改;有效性;高中歷史;教學成效
一、利用多媒體教學為學生創設生動的教學情景
學生在學習中如果只憑借教材的閱讀或是聽教師進行抽象的語言描繪,不僅無法實現高中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反而有可能影響學生對歷史學習的積極性。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創建高中歷史智慧課堂主要通過信息技術的使用,將原本枯燥的、靜止的教學內容變得生動形象,變得更加具體,讓學生從多個角度、多個方面來進行高中歷史的學習,促進了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升,打破教師“一言堂”、“滿堂灌”的陳舊思想。
例如,教師在進行《國民革命運動的發展》這一刻課的教學時,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將北伐戰爭的幾個重要事件的時間和地點做成動態圖,將張作霖、孫傳芳、吳佩孚等人各自控制的地區分別涂上黃色、綠色、藍色,再將廣東革命根據地染成紅色,讓學生進行觀察和討論。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以下問題:在這樣的戰爭形勢分布圖中,我們可以看出什么?如果你是其中一個指揮者,你將怎樣應對這場戰爭?等等問題的提出,讓學生的交流不再單一,這時另一個同學又說他認為應當先采取攻打孫傳芳的戰術;這樣一來,學生不僅能夠將課堂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牢記于心,還能將自己的思維延伸出去,使原本枯燥、靜止的歷史課堂以下就被激活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也隨之提升。
二、運用史料教學,使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更加真實和深刻
智慧課堂的構建不僅包括了對學生教學方法的創新,它也要求教師在智慧課堂中與學生共同成長。其中歷史材料的收集、選擇和呈現都是歷史材料運用的關鍵環節,教師在運用史料的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1.避免學生對材料認知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幫助學生從多個角度全面了解歷史材料。首先閱讀材料的內容,讓學生從感性的角度對歷史材料形成一個初步的評判和理解,初步認知史料。讓學生在濃郁的歷史感中能夠更加設身處地的貼近于史實,通過閱讀提升對歷史事件的敏感度,學會感受史實。
2.在運用史料的過程中,教師要帶領學生深入了解史實,對所學習的歷史材料都要盡可能的做到讀透、讀懂。不管是在非文字史實還是文字史實的運用中,教師都要指導學生進行深入理解,在明確所學習的歷史材料內容的基礎上,幫助學生融入到歷史的真實事件中,讓學生感受到歷史洪流留給我們的深刻意義。不僅如此,教師在教學中還要注意避免學生憑自己的主觀臆斷來進行歷史事實的認知,出現斷章取義、望文生義的情況。教師要積極帶領學生從客觀的角度學習歷史、分析歷史。
3.帶領學生學會歸納史料、概括史料。在這個環節中主要培養的是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當學生能夠自主歸納歷史事件和歷史事實時,說明在他們心中對于歷史事件的發生已經有了一個整體印象,在其知識體系中對高中歷史的學習已經有了一個系統的框架,更有利于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升。
三、利用科學的教學方式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高中歷史的智慧課堂的構建中,教師一定要遵循讓學生“感受過程、習得規律、發展智慧”的原則來開展教學活動。其中,課前導入的教學活動是教師構建智慧課堂、促進學生主體參與的重要途徑。它不僅關系到了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性,還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教師教學工作的開展。傳統的歷史教材主要通過文字的講述,來完成學生對歷史發展的認知,同時也是我們研究、了解歷史的重要材料。就傳統教學模式對高中學生的歷史教學情況而言,很多學生對抽象的文字描述很難提起學習歷史的興趣,極大的降低了教學成效。因此,在研究如何提升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了,教師在上課前利用科學的教學方法來導入新課,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方面讓學生了解了一直懸而不決的臺灣問題,另一方面為學生的學校設置了疑問和任務,加深了學生對將要學習的內容的探索欲。接下來教師就可以直接指出,本節課要學習的就是完成祖國的統一大業,怎樣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通過音樂導入該節課的教學重點,在通過提問等一系列的教學方法更能夠輕松讓學生接受知識,讓學生以主人翁的態度投入到高中歷史的體驗和學習中,能夠有效促進高中歷史教學有效性的提升,幫助學生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和學習歷史。
結語
總之,教師在構建高中歷史智慧課堂,提升其教學有效性的過程中一定要充分考慮課堂作為載體的需要性、現實性和可行性,一定要充分結合自身的教育智慧,創新現代高中歷史課堂教與學的方法和理念。
參考文獻:
[1]晏偉鋒.高中歷史課堂教學優化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5.
[2]胡文娟.高中歷史生態化教學現狀與實施策略[D].揚州大學,2016.
[3]劉麗珍.高中歷史“主題教學”模式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6.
青海師范大學附屬第二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