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德英
【摘 要】隨著《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7—2020)》的提出,送教上門實踐逐漸在全國各地開展起來。本文主要探討對殘疾程度較重的學生進行送教上門的具體做法,解決資源利用不高、師資不足以及送教內容單一等實際問題,然后提出相應的解決建議,以期促進送教上門實踐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特殊教育;送教上門;特殊學生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殘疾人的受教育權越來越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民眾的關注與支持,而送教上門作為殘疾人群體接受教育的一種方式,在國家和地方的政策推動下,已經在全國范圍內得到有效的實施。送教上門實踐主要是政府主導下的教育活動,其實施的對象通常是重度和極重度殘疾兒童和少年,其目的是充分保障殘疾兒童的受教育權,提升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并為其家庭的良好生存與發展提供幫助。
一、目前我國送教上門實踐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總體來看,在黨和政府的深切關懷下,全國各地的送教上門實踐工作已經取得了比較可觀的成果,但不可否認的是,還存在一些問題影響著送教上門的實施效果。主要表現為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送教內容單一。綜合來看,我國各地送教上門工作的內容主要包含兩個方面:一是課程內容方面,二是家庭干預方面。但是這些內容都比較單一,不夠豐富,目前已經無法滿足不同情況送教學生的學習需求,整體的送教效率不高。如在課程內容方面,送教的課程內容一般以學科為主,而缺少康復訓練、生活自理、語言交流等內容的教學。在具體的送教上門實踐中,缺少心理支持。同時送教的內容還包括對家庭的干預和指導內容,有的孩子家庭經濟困難,而家庭的關系與家長的受教育程度都會影響送教學生的發展。目前不少殘疾學生家庭都缺乏對送教上門的系統支持。因此送教上門在家庭干預方面的教育還需進一步加強。
第二,師資力量不足,送教辛苦。教師是教學的主體,是送教上門實踐工作的執行者,但是現在特殊學校的部分學科的教師專業素質和實際教學能力存在問題,這是直接影響送教上門質量的要素?,F階段,在我國各地的送教上門工作中,其師資隊伍能力薄弱依然是重要的原因,他們雖然有專業的特教知識和應對緊急情況的處理能力,但是對送教上門的有效性還是難以做到。
第三,資源的利用率較低。在送教的次數方面經常出現不足的情況,這樣就不能滿足殘疾少年兒童學習的需求,而這一現象與具體采取的送教上門的方法有很大的關系。
二、我國送教上門實踐的有效措施
(一)豐富送教內容
針對送教內容單一的問題,參與送教上門的教師要盡可能地為殘疾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內容。筆者認為,由于送教對象的特殊性,在課程學習方面他們必定也有著特殊的需求,這就決定了送教的內容不能僅僅是普通的學科課程教學。如針對有生理方面殘疾的學生,教師可以為其提供相對應的醫療服務和康復訓練。具體來講,以康復訓練為主,送教團隊中的教師要做到因材施教,對重殘兒童、少年制定個性化的身體康復計劃,在送教內容方面除了要提供語文、繪本閱讀、數學、音樂等學科方面的基本知識的授課服務,還要結合少年兒童實際的殘疾程度為其提供一定時期的自我康復訓練方案,鼓勵他們努力克服身體上的缺陷,樹立自信心,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活動,提升其社會適應性,逐漸走出因身體殘疾而造成的心理陰霾。上述做法是對醫教結合理念的充分貫徹,讓送教上門的教育效果大大提升,也讓殘疾孩子們更加樂觀地看待人生。
除了身體方面的康復訓練外,教師還要關注送教學生的心理發展情況。因為送教上門的首要任務并不是讓學生學到多少課本上有的知識,而是要讓殘疾學生學會自我照顧,掌握基本的生存技能。教師或醫務工作者應該將送教兒童看作一個完整的人,在完成基本的生活指導、知識教學后,還要為其提供心理、德育方面的教育內容,使其養成堅韌不拔的意志,形成樂觀的人生態度。
(二)優化師資保障
參與送教上門的教師隊伍中不能僅僅是普通的學科課程教師,還要進一步充實師資隊伍。為此,各地要著力打造以特校教師為骨干,普特教師、殘聯康復員共同參與的專業化送教教師隊伍。這些教師可以分成若干小組,分批分時段進入送教學生的家中,進行現場的指導,轉變家長對送教上門的態度,積極配合送教教師隊伍,全方位提升送教上門實施特殊教育的能力。
(三)科技助力提高資源利用率
特校應該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自主開發基于云計算的特殊教育送教上門管理平臺,教師們通過該平臺可以同送教學生實現實時的交流,指導他們學習和康復訓練。與此同時,可以豐富送教上門的形式,為殘疾學生提供更多優質的學習資源,提升各類送教資源的利用率。
總之,在當前特殊教育事業快速發展的背景下,要實施好送教上門這項大工程,還需社會各個方面配合特殊學校共同發力,走出目前的困境,提高送教上門的工作效益。
參考文獻:
[1]羅欣欣,陳卓銘.特殊教育送教上門工作之比較[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9(03):330-333.
[2]方俊明.送教上門支持保障體系的構建與完善[J].現代特殊教育,2017(07):28-29.
(作者單位:湖北省松滋市特殊教育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