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萍萍
“新課標”規定:“要培養學生對美好事物的感悟,用心去感悟大自然的和諧之聲和人性的真善美。”結合 “尋覓秋天的蹤跡”這一課本中的綜合性學習活動,我精心組織了“妙筆生花繪秋天”讀寫活動。
一、誦秋——覓得秋天文墨中
秋天,自古以來便是文人雅士抒懷吟詠的對象。古詩詞,用詞典雅,語言凝練,意味深遠,凝聚著古人的智慧與才情。我發動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收集 “秋之古詩詞”。經過篩選后,我整理印發了下列詩詞:黃巢的《不第后賦菊》,張籍的《秋思》,范仲淹的《漁家傲·秋思》《蘇幕遮》,白居易的《立秋日登樂游園》,杜牧的《山行》等。
我讓學生每天背誦一首詩,閱讀背景、譯文,了解詩歌內容,理解詩歌主題。待全部詩詞背誦完畢,我集中一節課進行古詩詞大會。我利用學生小組凝聚力強的特點,展開小組競賽,競賽題目主要以整首詩和上下句背誦為主,輔之對詩句的理解。在小組PK的同時,我會隨機點撥學生自學理解不到位的詞句,學生在有趣的活動中收獲了古詩詞知識。
二、尋秋——一年一度秋風勁
我讓小組內各成員通過多種渠道搜集資料寫下自己對秋天的感悟。小組成員可以通過網絡、書店等多種渠道,選出自己喜歡的有關秋天風物的畫或照片;也可以利用課余時間,進行一次尋秋之旅,記錄精彩瞬間。我讓小組用PPT課件展示本小組捕捉與感悟到的“秋”。
張靖晗的小組選擇了秋天的植物,用相機拍攝了公園里的菊花,奶奶家的桂花,校園里的銀杏。他們小組感悟到“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青春期的孩子對自然對人生有了一些思考,他們有著樸素而敏感的心靈。“尋秋之旅”活動讓學生們用眼看,用鼻聞,用手摸,多種器官綜合感觸了“秋”的魅力。
三、贊秋——便引詩情到碧霄
為了讓學生對“秋”有更理性的認識,我和學生一起閱讀了郭小川的《秋歌》,英國濟慈的《秋頌》,羅蘭的《秋頌》,趙蓓的《迷人的秋色》,袁鷹的《楓葉如丹》等美文。我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語段摘抄下來,并寫出自己喜歡的理由。很多學生尤其喜歡劉增山的《秋魂》。有人摘抄了這句話:“如果你種下的是莠子,秋天收獲的定是一片雜草;如果你種下的是秕子,秋天收獲的一定是糟糠;如果你什么也不種,秋天收獲的則是一片空白。如果你種下的是葵花,秋天收獲的是一片金黃;如果你種下的是甘蔗,秋天收獲的定是蜜糖。”學生們感悟到“秋不僅是收獲的季節,更是播種的季節;青春做伴好讀書,應該在新學期砥礪前行。”
學生們有了對“秋”的感知,積累了大量的古詩詞、美文,在此基礎上我讓他們以“秋”為話題,抓住秋天的一處景或物進行寫作,抒發情感。鞏建宏同學“秋蟬的贊歌”選材新穎,立意深刻。他這樣寫道:“一只蟬獨自趴在枝干上,不斷地鳴叫著,雖然沒有其他的蟬回應它,但它仍鳴叫著。”由這只秋天的孤蟬,鞏建宏同學感悟到:“即便生活冷落了你,即便你的努力無人知曉,繼續努力,不斷奮斗,便會有獨樹一幟的才能,自己會在出奇的沉默中大放異彩。” 再如尚小藝同學由桂花被風雨打落卻依然綻放,想到了媽媽對自己嚴厲的愛也如這風雨,而自己卻不似桂花有情。
在這次寫作活動中,大多數同學描寫事物都能抓住特征,多角度描繪。有不少同學懂得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作文立意較之前有很大提升。
本次語文活動我引導學生從課堂走向生活,從單一走向多元,三大活動板塊很好地搭建了學生自主發展的舞臺,讓他們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中先積累后表達,在語文實踐中提升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