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娟
【摘要】語文教學要重視課堂生態,用生態的眼光來審視語文教學,把生態課堂與傳統課堂進行了比較,從營造和諧寬松的課堂教學“生態環境”,以“活動”為載體優化課堂教學方式,重視學法指導架構知識學習橋梁等方面進行論述,把廣闊的課堂時空留給學生,想方設法讓學生在語文課上“動”起來,讓課堂成為學生展示的舞臺,構建動態的語文課堂,真正把“講堂”變成“學堂”。
【關鍵詞】初中語文;構建;生態課堂
一、語文生態課堂與傳統課堂的區別
語文生態課堂與傳統課堂的區別主要集中在這么幾個方面:
(一)教學內容上,傳授基礎知識與訓練基本技能,是傳統課堂的重要教學內容。生態課堂并不否認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學習的重要性。但在新的背景下我們的確有必要對什么才是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進行與時俱進的審視。
(二)課堂結構與學習方式上,長期以來,我們課堂教學的基本模式是“授—受”結構,學生的學習方式基本上是:聽講—記憶—練習—再現—接受,學生完全處于一種被動的、接受的狀態。生態課堂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合作與交流的能力。
(三)課堂主體構成上,以往課堂的主體實際上是教師,另外兩個主體——學生主體與文本主體都沒有得到尊重。而生態課堂努力促成三個主體之間的平等對話,生成學習內容。
二、生態課堂的構建
(一)敢于放手,就是要讓學生有自由馳騁、充分發展的時間和空間
首先在備課的時候,教師要明白自己的設計是為學生提供舞臺,也就是過去的學生為主體,而不是教師為主角,所以給學生的預設不能太多,否則容易禁錮學生的思維,也就不可能產生個性化的思考方式。
其次,最主要的要掌握一個原則,那就是在課堂上讓學生多說、多想、多練,而不是教師越俎代庖、喧賓奪主。教師要扮演主持人,創設情境,拋出話題,把學生推出場,并且做好節目之間的串聯,做好總結歸納。
(二)善于引導,也就是教師順學而導,讓學生飛得更高,學得更好
首先,生態的課堂應該是活潑靈動的、發展變化的,也就是在預設的基礎上,有新的生成,所以教師備課時要多一點預見,授課時要多一點機智。
其次,順學而導,還在于教師導的技巧,是否導得自然,導得巧妙,導得到位。
(三)擅長動,就是讓學生自主學習,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首先,營造和諧寬松的課堂教學“生態環境”,建立和諧的生態課堂,使學生敢“動”。
其次,以“活動”為載體,優化課堂教學方式,運用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使學生樂“動”。例如:在《黃河,母親河》活動中,我將學生組織為文學、軍事、歷史、地理、環保五個小組來進行活動,既達到了預期的閱讀效果,又極大地豐富了各科知識,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得到了極大地調動,求知欲也空前高漲。
總之,理想的語文課堂它應能喚醒學生沉睡的潛能,應能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應能夠成為師生互動、心靈對話的舞臺,也就是和諧生態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