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漢輝 邵柏春


摘 要:隨著當前國際經濟的發展,經濟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國際貿易的深度和廣度也有了進一步的增長。參與國際貿易的各國家其國內需求也因此改變。以出口國的角度出發,從國際貿易和國內需求之間的相關性及作用的方式入手,結合了產品生命周期理論、需求偏好相似理論、產業優勢理論等,并結合了部分實例進行理論分析,從而得出二者間的相互作用關系。
關鍵詞:國際貿易;國內需求;技術進步
一、微觀經濟模型分析
根據微觀經濟學國際貿易模型,需求是價格的函數,即價格的上升會使得國內需求的降低。一國在具備比較優勢或者資源稟賦的條件下,其本國生產的產品往往比國際市場價格低,該國也因此擁有了參與國際貿易進行產品出口的資格,且該國在參與國際貿易后價格會趨向國際平均水平。從以下的模型分析中可以看到,在不存在國際貿易時,國內市場的價格和產量分別為圖中的Pe點和Qe點,此時的消費者剩余為A+B+C,生產者剩余為D+E。當該國參與了國際市場,負責出口產品以后,世界價格(也是此時的國內價格)為Pw,由于價格的上升,生產商的供應量上升為Qs,消費者的需求量下降為Qd,消費者剩余降至A,生產者剩余上升為D+E+B+C+F。最終導致的結果雖然總剩余和生產者剩余會上升,但消費者剩余會下降。因此可以得出結論:國際市場的存在往往會使出口國消費者的利益受損。
二、國際貿易與國內需求間關系的理論分析
現如今有越來越多的實例與上述的觀點產生了差異。縱觀歷史上的日本的消費類電子產業、瑞士的鐘表產業,以及當今中國的智能手機行業,在有了國際市場的參與時,價格的確有一定幅度的上升,但國內的需求并沒有因價格的上漲而下降,甚至會有大幅度的上升。本文對國內需求和國際市場內存在的理論邏輯進行了詳細分析。
1.生產者的角色和作用
首先,要明白國際市場與國內需求的關系,我們引入另外一個重要的角色——國內生產者,它在二者之間起到了聯系彼此的作用。在微觀經濟理論下,一國參與了國際貿易以后由于市場的擴大,價格的上升,國內的生產者會獲得豐厚的獲利,同時國際貿易也會帶來以下三方面好處:規模效應、加劇競爭和流動性增強。規模效應即由于邊際成本會隨著產量的升高而逐漸減少,國際市場使得行業整體在產量上升時,單個產品的成本可以降到最低值,使得企業所獲的利潤上升。加劇競爭是指原本在閉關自守的情形下,國內企業無法感受到國外企業的競爭,從而容易讓這些企業獲得市場勢力,造成市場失靈。開放對外貿易能培育競爭,市場擴大,競爭者數量增多,看不見的手能更好地發揮它的作用。流動性增加指在市場變大、競爭者變多的情況下,企業為了獲取更豐厚的利潤會采取合作的方式,不同的企業和行業間不斷進行著產業間貿易和產業內貿易,這使得服務貿易、技術貿易等比重較以前大大上升。
由于以上三個效應的存在,國際市場與國內生產間的關系不僅僅只是擴大市場,提高價格使得生產者剩余提高。三個效應間的相互作用還會促進一國的產業技術進步,在國際競爭中獲得產業優勢。具體作用鏈條是:在市場擴大了以后,企業獲得規模效應,成本降低所帶來利潤的上升會給企業帶來更可觀的收益,但在原先國內市場趨于成熟時,這種收益往往就會被企業的所有者和股東消化。由于國際市場的出現,外來競爭者加劇了市場的競爭,企業的所有者和經營者不得不拿出這些資金進行擴大再生產和R&D的研究,同時市場擴大帶來的流動性的增強,也使得技術貿易、服務貿易、產業內貿易和產業間貿易的比重相較于以前有大幅的上升。規模經濟提供了生產者技術進步的基礎,加劇競爭和流動性增強,二者幾乎同等重要的促進了行業的技術進步。這也使得可生產出來的產品質量越來越高,越來越豐富多樣。最后由于產品越來越多樣化也打破了微觀經濟模型分析中的假設,即市場不存在產品的異質,是處于完全競爭的,因此最終實際情況出現了與微觀經濟模型的不同。且根據羅斯托的經濟增長六階段理論,一個處于大眾高消費階段的國家的新興產業中,價格并不是影響消費者做出決策的唯一因素。產品的多樣化使得即使價格上升了,消費者也樂意為此買單,國內需求隨之上升。
2.國內需求與國內生產者
為分析國內需求和國內生產者之間的作用,本文引入幾個實例并結合理論具體分析。上世紀60年代供應瑞士和南德的印刷、報紙廠家的瑞士紙制品制造機械工業是節省勞力的新聞出版制造機器的早期開發者。由于瑞士與德國相對的高工資、勞力短缺、沒有來自工會對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反對,因而這類機械的國內需求相對地較大。這種情況與英、美等其他國家剛好相反,這些國家的印刷行業的工會力量很強并對創新是敵視的。值得注意的是,在其他國家的印刷工業有著放松規章管理和減少工會的影響的趨勢時,當瑞士和德國的國內需求形式開始國際化后,供應機械工業中心瑞士與德國的廠商在世界上取得領先地位。日本人是消費類電子產品的熱衷購買者,喜歡能代表他們社會地位的最新款式。相似地,意大利人一向對服裝、鞋類的最新式樣和流行潮流格外敏感,為了突出個性化能很快采用最新設計。價格并不是影響消費者購買的決定性因素。另一個例子是德國人對安全和環境質量的異常關心均反映在國內行為和規章上,這使得德國許多汽車廠商能夠成為國際標準的制定者。回過頭來看中國的智能手機市場,近年來如火如荼的發展,有許多國產品牌也走出國門立足于國際。華為、小米、OPPO、VIVO常年來一直是國際市場上智能手機出貨量最多的幾個品牌,僅次于美國的蘋果和韓國的三星。智能手機市場的快速發展離不開整個行業的技術進步,小米在商業模式上的創新以及對生產線價值鏈的高效管理使得消費者能夠購買物美價廉的產品,2019年11月份發布的1億像素攝像頭也令世界為之嘩然。華為在芯片和攝像頭以及如今的鴻蒙系統等硬件上的突破幫助國產手機在性能上位列世界前茅。得益于華為通信業務的優勢,先進的5G手機也引領著5G時代的市場。在5G的國際標準的制定上,華為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VIVO和OPPO的邊緣化市場營銷加上明星效應策略使其早期能過獲得可觀的收益,如今這兩家品牌也開始引領技術創新,推出了更好的充電技術和更優化的相機算法。中國的智能手機廠商在技術上始終是整個世界的引領者,更好的拍照,更快的充電,更聰明的人工智能以及更加優質的顯示屏幕都是整個行業技術進步的成果。加之近幾年移動互聯網的大熱潮,人們越來越注重對手機的需求,不僅僅是價格,產品外觀、品牌、功能、性能等都成了人們選擇的標準,消費者們越來越樂意為更好的而不一定是更便宜的產品買單,這更加提供了產業技術進步的動力。
以上這些例子都證明一國的產業競爭能力,尤其是技術水平是被國內需求所加強,不單純是要素稟賦不同的產物,而且需求的靜、動態方面的共同的作用是具有一定重要性的。本文運用三個與國內需求相關的重要理論,產品生命周期理論,需求偏好相似理論以及產業競爭優勢理論進行分析。
邁克爾·波特認為國內需求是影響產業競爭力的重要因素,國內需求的重要性是國外需求所取代不了的,而且國內需求對產業競爭力最重要的影響是通過國內買方的結構和買方的性質實現的。如果一國的買方需求領先于他國,則一國的產業就能獲得競爭優勢,因為國內領先需求使企業先意識到國際需求的到來,并開發出新產品滿足這些需求,促進產業升級。此外,老練的、挑剔的買方也是影響產業競爭力的因素,因為他們的存在會給國內企業施加壓力,促使其在產品質量、性能和服務等方面建立起高標準。
產品生命周期理論的核心觀點認為,一個產品是具有其生命周期的,不同國家對該產品的需求也處在不同的時間線上。發達國家對先進產品的需求比其他國家領先,能夠在本國優先生產創新型產品,而向國外出口較為成熟的老產品。
需求偏好相似理論則指出國內需求是國際市場的基礎,廠商往往會在國內市場建立起生產規模后再拓展國際市場。處于同等發展階段的國際經濟發展程度相近,人均收入接近,需求結果和需求偏好也就越接近,給該國的產業提供了向外出口的保障。
從上述的國際理論中,可以發現國內生產者和競爭者的關系不單單是完全的供需關系,產品是企業在參與國際競爭時最核心的要素之一,國內需求對生產者的影響都作用在產品上。可以發現二者間存在這樣一個邏輯鏈:在一國國內市場競爭較為激烈的產業中,國內需求往往會給國內的廠商帶來創新的壓力同時讓廠商明白創新的方向,使其能夠制造出更富有創新力同時又符合市場的產品,這使得該國的該產業能夠在國際市場上具備很強的技術競爭優勢。在取得優勢后,由于處于相近發展階段的國家需求偏好是相似的(比如中國和印度的智能手機市場),因此該國能夠有針對性地選擇合適的的產品和營銷策略如法炮制地放入需求偏好相似的國外市場,使得母國企業能夠在東道國成為市場引領者。此外,由于產品具有生命周期、技術存在差距,在母國中一些較為成熟的技術或產品可以直接放到國外來獲取市場,而在母國主要注重于不斷創新,使得該國的產業的競爭優勢不斷擴大,從而能在國際市場上獲得更高的市場份額。
三、結論
通過將以上的角色間的關系單獨進行分析后,串連起來我們可以發現國內需求和國際市場是相互的并且存在一個雙向作用關系:由于有國際貿易,出口國生產者能獲得更多的利潤,但競爭壓力更大,因此會不斷進行創新。在一些追求高質量消費的國家,消費者們更樂于去感受這些創新,因而國內需求會不斷上升。由于國內需求也會提供創新壓力,同時指明企業創新的方向使得國內企業的技術和創新水平能夠在國際市場上獲得競爭優勢,從而更好地獲取市場并獲得更可觀的利潤。最終這三者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會形成一個良性循環,推動一個產業整個的技術進步。
參考文獻:
[1]葉宏偉.國際市場勢力與出口商品結構升級[C].浙江大學,2011.
[2]宗良,吳丹.國際貿易理論的創新思維與動態綜合競爭優勢轉換——歷史演進、理論創新和模型構建[J].武漢金融,2019,No.235,18-24.
[3]王蕾.國際貿易理論與國際直接投資理論的融合發展趨勢[J].納稅,2019,v.13;No.229,234.
[4]宋玲.國內需求對國際貿易格局影響的實證分析——刺激內需與世界貿易[J].中國商貿,2010,No.478,180-181.
[5]任祎卓.產品內貿易對國際經濟周期的傳導研究[C].浙江大學,2016.
[6]肖玥.中國近代對外貿易思想[C].中南財經政法大學,2018.
[7]趙曉峰.產業升級背景下中國制造業對外貿易的就業效應研究[C].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