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德清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版)指出: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應使全體學生在義務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語文素養,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養和科學人文素養,為終身學習和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為達到此目標,新課標設計了“語文學習任務群”這一新的課程結構。
“語文學習任務群”是以任務為導向,以學習項目為載體,整合學習情境、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和學習資源,引導學生在運用語言的過程中提升語文素養。它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為主要學習方式;它追求語言、知識、技能和思想情感、文化修養等多方面、多層次目標發展的綜合效應。采用任務群教學往往圍繞一個項目展開研究,所以學生要增加閱讀量,多讀書并堅持讀書與思考相結合。相應地,教師也要轉變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
為適應新課程標準的教學要求,我們學校從2018年9月在高2018級嘗試引入群文閱讀教學實踐。
那么,什么是群文閱讀呢?
群文閱讀,是最近幾年在我國悄然興起的一種具有突破性的閱讀教學實踐,是指在語文課堂上圍繞一個或多個議題來選擇一組相關聯的文章,然后引導學生圍繞議題展開立體式的自主閱讀,并在閱讀中發表自己的觀點,最終達成共識,以此提升學生的閱讀力和思考力,達到對學生進行多方面的言語實踐的一種教學活動。
我們的教學實踐以2018年9月入學的高2018級為實驗標本,以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群文閱讀高中讀本》和德陽市高中語文中心組對高一高二整本書閱讀要求的名著書目——《三體》《平凡的世界》《紅樓夢》作為承載內容,在教學時間上每周安排一節課做基本保障。其中《群文閱讀高中讀本》強調單元整合,以“單元整組”閱讀教學為代表,增加課外閱讀,以“一篇帶多篇”為思路,以期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名著閱讀強調“整本書閱讀”,提出閱讀教學需要圍繞一個核心主題,著重探究人物形象的豐富性或作者是如何表現當時社會狀況的等核心問題。
群文閱讀課堂教學的基本過程為“讀、比、議、統”四個環節。讀,要求學生在一節課中閱讀多篇文章;比,要求學生在多篇文章閱讀中提取信息、整合信息,找出相同點和不同處;議,要求學生把在“比”這一階段獲得的思考結果進行班級或小組交流;統,是最后一步,以小組為或個人為單位展示學習成果,完成目標達成。
在指導學生群文閱讀的過程中,以學生實際為基礎所設計的問題是課堂教學成功的關鍵。所設計的問題既是學生思維的起點,也是教師逐步展開、逐篇引申的抓手;它需要單篇文章閱讀技能做基礎,同時要把多篇文章看成一個閱讀整體,所設計的問題應該有比較性、遷移性的特點,能將多篇文章橫向聯合起來,能呈現出培養學生重整、評鑒、創意等方面的閱讀能力;能讓學生將課堂教學與課外閱讀有效銜接,能使學生把課內習得的零散的閱讀方法,整合自如地有效運用到課外閱讀之中。
群文閱讀教學過程四環節,各有各的要求和達成目標,熟悉各環節的閱讀要領能提高學生的課外閱讀能力;掌握其中的讀、比、統三個環節的閱讀要領,對解答高考“非連續性文本”閱讀試題有幫助。
“非連續性文本”,是相對于以句子和段落組成的“連續性文本”而言的閱讀材料,它以文字、統計圖表、略畫等形式呈現,這些材料從不同角度呈現事物或主題,單獨看是完整的,合在一起又能夠綜合地表達意義。高考“非連續性文本”閱讀試題通常會圍繞一個主題把相關的文字材料、圖表、表格等相關材料組合在一起,要求考生通過閱讀、分析、比較,從中提取有效信息,或者用簡潔明了的語言對材料相關信息進行概括。
學會從非連續性文本中獲取我們所需要的信息,得出有意義的結論,是現代公民應該具有的閱讀能力。也正是因為如此,從2017年開始每年高考全國卷都把“非連續性文本”閱讀試題作為必考題型之一。
那么,如何思考“非連續性文本”閱讀試題呢?
非連續性文本閱讀試題的材料大多為主題相同、體裁不同的幾則閱讀材料,命題方式有客觀題和主觀題兩種,解題指導方式主要有圖表解讀和材料探究。
對圖表材料,首先要看清楚圖表的標題、內容,了解清楚圖表說明的內容和比較的角度,對圖表的內容有一個整體的認識——這是“讀”的過程。其次,通過準確獲取圖表中的提示文字及細節說明等情況,進行縱比或橫比——這是“比”的過程。第三,從圖表中汲取有價值的信息,用準確、簡潔的語言進行概括——這是“統”的過程。其答題技巧為:先讀懂圖表所表述的內容,看出圖表是對什么內容的表述,所用信息有幾組比較關系;然后抓住問題的本質,用簡潔的語言,組織出答案。
對材料探究題作解答時,先通讀這幾則材料,知曉每則材料的大意——這是“讀”的過程。接著看這幾則材料共同講述的主題和每則材料不同的主題——這是“比”的過程。第三,通過同中求異、異中求同,找出材料的內在聯系,得出結論——這是“統”的過程。
下面以2019年全國卷(三)的非連續性文本閱讀題的第4題與第6題為例做解題指導。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4~6題。(原文略,閱讀材料全為“材料探究型”)
4.下列對“志愿服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集體記憶的建構幫助“鳥巢一代”志愿者提升了志愿服務的水平,讓他們能夠更好地融入奧運會,最終成就自己。
B.2008年北京奧運會志愿服務的經歷對“鳥巢一代”志愿者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他們將這段經歷內化為一種志愿精神。
C.志愿服務不能單純理解為志愿者只有奉獻,沒有獲得,其實志愿服務對于志愿者提升個人價值、增長職業技能等會有所幫助。
D.北京2022年冬奧會的志愿服務可以滿足一些青少年作為社會成員參與社會建設的愿望,為他們提供實踐的平臺。
答案選A。【解析】此題考查考生篩選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內容要點的能力。解答這類題型,學生首先要通讀全文,粗知大意,三則材料的共同主題是說有關“志愿者”的內容,但三則材料又各有不同的側重,這是“讀”的過程;其次細讀題干,明確問題,找出選項肢對應的信息,四個選項肢分別對應材料一、材料二的相關句段,接著對選項肢進行識別,這是“比”的過程;最后將選項肢和原文及題干細心比對并做出判斷,這是“統”的過程。A項“最終成就自己”與原文比對,材料一結尾說“……集體記憶的建構將對北京2022冬奧會有所助益”,但沒有說“最終成就自己”;B項的前半部分是材料一內容的概括,后半部分與材料二“志愿服務的最終……內化志愿精神”相吻合;C項是對材料二“近年來學者……也有重要意義”的正確解讀;D項是對材料一第二句話前半部分的正確理解。所以選A。
6.單車獵人可以看作“新型”的志愿者,請結合材料分析這一說法的根據。(6分)
【解析】此題考查考生篩選信息和歸納概括的能力。解答這類題型,首先要通“讀”材料,理清基本思路;其次細讀題干,明確問題,找準答題區間,這是“比”;然后抓準問題本質進行概括,這是“統”。本試題的指向為三則材料,從題干設問可分析出本試題的實質是尋找“單車獵人可以看作‘新型的志愿者”的依據,或者說是尋找“單車獵人和志愿者之間的契合點”,這就要從材料中講“打獵”行為的意義上去尋找——這就是“讀”。對照題干,前兩則材料可篩選志愿者服務的實質和意義主要是個人方面不求回報的利他行為、社會方面體現了公民意識等;材料三可以找出單車獵人的行為和意義;另外,重點關注“新型”的含義,在材料中“新型”主要體現為促進時代發展的新力量、幫助公司進行運營的維護——這是“比”。最后做概括,按照6分的簡答題一般應該分三點作答的規律,分三條要點歸納出答案——這是“統”。
【答案】①單車獵人和志愿者的行為都是一種不求物質回報的利他行為,彰顯了“推動人類發展和促進社會進步”的價值;②二者的行為均屬于社會參與,體現了一種公民意識;③“新型”體現在:單車獵人屬于單車的消費者,他們是網絡時代促進共享單車健康發展的新力量,“打獵”的行為實際上是幫助公司進行運營的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