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曉蕾
“秩序”,令人望而生畏。行有行規,業有業規,方方正正,不容侵犯。然而人們有時又追求“企業創新”,似是打破了秩序。有序與無序,二者的關系微妙而又精深。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秩序可保證社會的穩定與和諧,規矩可以幫助我們從容不迫地解決問題。我們常夸一個人“思路清晰”“有條不紊”,是說他事先能有準備,因而舉止得體。同樣,社會的秩序也是千百年來不斷摸索的成果,看似古板卻蘊藉頗深。因而有序必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順著一個思路走下來,往往胸有成竹,應付自如。
而無序則有一種“不對稱的美”。林清玄的書中寫到一個朋友學日式插花,發現從來都是插單數朵。成雙成對豈不更好?但正是不對稱,才成就了一種“無序的美”。從另一個層面來講,無序有時是對規律的挑戰與創新,“破舊立新”,將既定的有序刻意擺亂,有時卻是社會發展的推動力。
但無序若指向極端,最終引來的必是禍患。如新文化運動中對西方的推崇,對傳統儒學的打壓,使得中國文化一定程度上喪失了自己的主權。因而此時便需要有“有序”與“無序”統一。
一個例子便是中國的書法。蘇軾雖不是正宗的書法家,而他在黃州所作的書法卻被譽為“天下第二行書”,僅次于王羲之。其意疏狂落拓,豪放不羈,實在跳脫出了一般行書的傳統寫法。然而之所以能成為書法杰作,仍是因為其“有法”。單獨地看,單字無序,但連貫起來卻也自成其序,自有其法,自得其意。更好的例子是草書。從隸書到章草,從楷書到今草,這樣的演變過程似乎是從有序指向無序。然而,草書的起源卻是由于文人在書寫隸書或楷書時,因字數多而加快速度,未料勾連之中卻得珍貴的藝術品。仔細探察,不難看出,草書雖草,其中卻都是遵循了“法”,無序中有序。換言之,一個楷書基礎薄弱的人是決不會寫得一手好的草書的。再看李白,沉醉后似是發狂而作詩篇,卻無不流傳千古。因而,若無內在功底的支撐,無序也喪其風骨。
而若能從無序中窺見有序,便能得“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