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曉蕾
我們常常會聽到這樣的故事:某某名人在追求夢想的路上屢戰屢敗,但是他頑強不屈,最終通過奮斗而獲得成功。這是我們對“奮斗”的定義,也是我們給“優秀者”的評判標準。
于是人們往往將重心放在“成功”上,而奮斗是最好的途徑。他成功是因為他奮斗了,你也必須要奮斗,因為你也必須要成功。可所謂的“失敗者”的努力便不值一提嗎?優秀與成功究竟對等嗎?到底什么才是奮斗的真正內涵?
譬如作為一個學生,理所當然要埋頭學習,“奮斗”便是再好不過的宣言。然而,當一切的宗旨都是為了分數,一切的終極都指向“高考”,“奮斗”不知何時成了一個咒語,使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感性的靈魂,淪為考試機器。一所學校,考取的狀元和名校生再多,升官發財者再多,最終一盤點,若其送出的貪官也多,墮落者也多,人格缺陷者也多,那么這樣所謂公允的“成功”“奮斗”又談何意義?其他的許多行業何嘗不是如此呢?若奮斗的出發點有誤,終生為名所縛,為利所誘,最終什么都得到了,卻丟失了自我,精神上落得一無所有。
因而我認為,奮斗者的出發點首先要清朗。要明白自己的理想是什么,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而并非一味隨大流,對一切的“勵志”不明就里的捧場,讓充滿雞精味的“正能量”活躍在社會的每一個階層。真正的奮斗,當是要拒絕一切標簽化、形式化,不為外界的干擾所動,在為理想而奮斗時,沉穩而堅定,自信而專注。能夠始終不忘初心并為之努力的人,才是真正的優秀者。
而世人往往對成功趨之若鶩,卻忽視了那些真正為理想而奮斗的靈魂,他們或許終生落魄,郁郁而終,可他們對于理想的奮斗卻從未停止。按照世俗的成功法則,要能賣出許多畫得到許多名利,才算是一個成功的藝術家。而凡·高卻不愿意順遂這樣的法則,即便窮困潦倒也不去迎合人們口味畫出一些能賣個好價錢的畫。他說:“藝術家難道意味著——賣?我認為,藝術家指的是一種始終在追求,但未必有所收獲的人。我說我是藝術家,我的意思是‘我在尋求,我在奮斗,我全心全意地投身于藝術中。”與當今一些一旦達到了目的便不再奮斗的“成功者”不同,作為“失敗者”的凡·高終其一生詮釋了“奮斗”的終極意義,達到了創作的最高境界,他是真正的優秀者。
奮斗,應當是沒有終點的,它是一種生命的進行狀態,為的是心性與理想的契合,給精神世界一個超越的立足點。
能做到這樣的“奮斗”,便不愧為一個優秀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