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金帆
摘 要:《電子商務法》的出臺給我國農村電子商務提供了法治保障,明確了電子商務經營主體范圍、登記原則及納稅主體,促進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盤活農村經濟,助力精準脫貧,推動農村經濟轉型升級。但也存在交易安全、平臺責任過重及違約風險等問題。可以通過加強監管、設立食品安全強制保險制度及加強法律和理論培訓等措施予以解決。
關鍵詞:農村電子商務;電子商務法;法律保障
隨著互聯網技術發展的突飛猛進,我國電子商務發展迅猛。與此同時,互聯網給農業市場也帶來了新契機,在“鄉村振興”這一大背景下,農村電子商務也應運而生,蓬勃發展。新出臺的《電子商務法》以專業條款規范了電子商務主體行為,鼓勵、支持并引導了農村電商的發展,保障了電商主體的合法權益,維護了農村電商市場的公平秩序,是助力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引擎。但是,我國《電子商務法》發展時間晚,實施時間短,仍存在著一些缺陷,給農村電子商務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挑戰。
一、農村電子商務的法治保障
1.明確電子商務經營主體范圍
《電子商務法》第九條明確了電子商務經營主體的范圍,即無論是自然人、法人還是非法人組織,只要通過互聯網等信息網絡傳播渠道(包括微信、QQ、淘寶等形式)銷售商品或提供服務,均受《電子商務法》的規制和監管,意味著農村電子商務經營主體也在其調整對象中,在享受《電子商務法》的權利的同時,也要承擔相應的義務。
2.明確電子商務經營主體的登記原則
《電子商務法》第十條明確了電子商務主體經營者的登記原則——以登記為原則,不登記為例外。即除了自產的農副產品、家庭手工業產品以及利用自己技能從事的便民勞務活動或小額交易活動這兩個條件外,所有的電子商務經營主體都要進行強制登記。農村電商經營者根據實際具體情況進行登記。有人認為低門檻是中國農村電子商務蓬勃發展的前提,新電商法第十條的規定加重了農村電商經營主體的負擔,限制阻礙了農村電商的發展。但是筆者認為,這一條規定正是基于長遠眼光,國家規范電商經營主體的市場準入資質,確定登記原則,篩選掉不符合資質的經營主體,實質上方便了國家對所有電商經營主體統一管理,有利于電子商務經營市場的規范運行,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電商多方主體的利益,推動電商市場的轉型升級,促進行業的健康發展。
3.明確電子商務納稅主體
《電子商務法》第十一條明確了電子商務的納稅主體,包括農村電子商務經營者也應當依法納稅。在新電商法出臺之前,由于許多農村電子商務經營主體是以個人或家庭為單位進行交易,沒有登記,加上依法納稅意識不強,導致偷稅、漏稅現象時有發生,破壞市場經濟秩序,損害國家利益。新電商法的出臺有效抑制了這一現象,規定所有電子商務經營主體,無論登記與否,都要依法納稅,負有納稅義務,具體稅收金額依照國家及地方稅收部門規定確定,任何人都不能以任何理由偷稅、漏稅,維護電子商務經營者之間的良性競爭,維護交易市場的穩定公平。
二、新電商法對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現實意義
1.盤活農村經濟,提高農民收入
傳統農業生產、加工、銷售及流通受到地域性、季節性等因素的限制,農村電子商務模式依托互聯網技術,打破了傳統農業經濟的局限性,使得農產品的銷售流通不再受時間及地域限制,拓寬了農產品的銷售渠道,銷售范圍延伸至全國各地乃至全球。此外,電子商務平臺簡化了農產品的交易程序,提高交易信息傳播速度,農村電子商務經營者能夠第一時間掌握農產品市場動態,了解消費者的內在需求信息、農產品加工流通信息及農產品銷售信息,及時采取措施應對變化,有效降低了農民的生產經營風險,擴大農產品生產規模,提高生產效率,增加農民收入,加上物流體系的完善,促進了農村資源的合理配置,盤活農村經濟發展。
2.增加就業機會,助力精準脫貧
傳統農業具有風險大、收入低等缺點,導致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流,農村勞動力不足。農村電子商務模式的出現,農業經濟迎來了新春,大量勞動力回流,吸引眾多優秀大學生、青年人才回鄉創業。與此同時,政府通過一系列政策、資金及技術支持農村電子商務經濟的發展,“淘寶村”的出現創造就業崗位,給農民提供大量就業機會,增加農民收入。我國《電子商務法》第六十八條明確了國家扶持發展農業經濟、實現精準脫貧的決心。農村電子商務經濟是助推精準扶貧的有效手段,現階段我國脫貧攻堅戰進入深水期,通過發展農村電子商務能夠打破傳統農業弊端,進一步增加農民收入來源,提高農民收入,實現精準扶貧。
3.推動農村轉型升級,經濟發展全球化
從2015年中央發布政策強調對電子商務進農村、農業電商平臺建設進行全面部署,到阿里巴巴、京東等大型電商企業入駐農村、積極布局,再到阿里巴巴推出的“千縣萬村”計劃,可以看出中央以及各大電商企業都在鼓勵、支持、引導農村經濟模式的轉型升級。當前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浪潮推進,全球農產品競爭愈加激烈,傳統以個人、家庭為單位的獨立單一農業生產經營模式已不能適應當前現代化發展,與發達國家沒有絕對優勢。農村電子商務模式的出現彌補了農產品生產經營過程中的缺陷,迎合農業產品經濟全球化的趨勢,為我國農產品“走出去”提供技術支撐,找到發展新動能。
三、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存在的法律障礙
1.交易安全問題
農村電子商務是依托互聯網技術進行商品交換的商務活動,具有便捷性的同時,也增加了交易活動中的不確定性。電子商務發展迅猛,與此同時交易中的詐騙行為也日益增多。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電子商務平臺的虛擬性和開放性,假借農產品交易之名,行詐騙之實,嚴重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公平交易權和財產權,阻礙農村電子商務行業的發展。此外,除了黑客和病毒的侵襲,一些不良商家還會借助農村電子商務經營者的身份,私自收集消費者的個人信息,再把搜集到的信息販賣給第三方以謀取利益,嚴重破壞農村電子商務交易市場秩序,損害消費者利益,觸及法律底線。
2.電子商務平臺責任過重且追償困難
《電子商務法》中有關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的責任主要體現在三十八條,對關系消費者生命健康的商品或者服務,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對平臺內經營者的資質資格未盡到審核義務,或者對消費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造成消費者損害的,依法承擔相應的責任。對自產食品銷售的規范除了體現在《電子商務法》第三十八條外,還規定在《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三十一條,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提供者不能提供入網食品經營者的真實名稱、地址和有效聯系方式的,由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提供者賠償。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提供者賠償后,有權向入網食品經營者或者食品生產者追償。即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對自產食品的經營者資質應當盡到審慎義務,否則造成消費者損害的,應當與經營者一起承擔連帶責任。但在現實生活中,由于情況復雜多變,平臺經營者即使盡到了審慎義務,也有可能與經營者一起承擔連帶責任或不真正連帶責任。雖然《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三十一條規定了只有在平臺經營者未能提供電子商務經營者的名稱、地址及有效聯系方式等信息的情況下才承擔不連帶責任,但在實踐中,自產食品經營者往往以個人或家庭為單位,具有很強的流動性和不確定性,加上法律意識不足,極有可能為了逃避責任而更改名稱、住址及聯系方式等信息,消費者無法與其取得聯系,只能由平臺經營者承擔損害賠償責任。雖然《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三十一條規定了平臺經營者可向自產食品生產者(在農村電子商務交易中,自產農產品的生產者往往也同時為自產農產品的經營者)追償,但是由于農戶普遍法律意識不高且收入水平較低,現實中的追償就變的極為困難,不容易實現,這就造成了平臺經營者追償權的落空,加重其負擔。
3.違約責任風險
由于地域、經濟發展等原因,農村的生活水平相對城鎮較為落后,法治意識不足,對于合同的履約性意識不強。與此同時,一方面農產品的生產受季節、氣候、溫度等因素影響,不確定性較大,在數量上難以達到大額訂單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農產品易腐敗,難以保存,加上農村物流體系不完善,交通不便利等原因,在時間上也無法保證訂單的及時履行,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加劇了農產品經營者的違約風險。除此之外,針對電商業務開展相應服務的單位及組織也比較少,難以向廣大農民群眾及時普及電商經營理論及風險防范意識。作為一項新型的在線支付交易方式,電商買賣雙方無需見面交談,只通過網絡便進行交易,存在虛擬性,因而采購商很有可能毀約,導致農民對于這種新型經濟模式的接受度和信任感不高,使得電商在農村的運作與發展受到了較為嚴重的阻礙。
四、保障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路徑選擇
1.加強監管力度,完善農村商務信用風險機制
政府各監管部門要加強監管,規范農村電子商務經營者的準入機制、資格審查及工商登記,統一監管標準,及時掌握農村電子商務經營者的動態,在監管過程中對于不符合資質的經營者引導、規制甚至淘汰,營造公平安全的交易環境。其次,監管部門還可以加大懲罰力度,提高資質認證標準,對于不符合條件的經營者進行責任追究,提高農村電子商務準入門檻,對于缺乏信用、不合規定的經營者,賦予符合要求的第三方代為支付的法律資質。與此同時,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也要加強相應的審核工作,做好商戶信息登記管理,及時跟進經營者的信息變動,加強平臺的規范化。
2.設立食品安全強制保險制度
雖然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如火如荼,但仍然存在不少風險。由于電子商務的交易模式縮短了利益鏈,參與主體減少,因此風險承擔的主體也減少,意味著風險承擔主要集中落在了消費者、平臺經營者及電子商務經營者上。為了平衡各方利益,我們可以借鑒我國臺灣地區的做法,設立食品安全強制保險制度。農村電子商務經營者通常法律意識不足,且收入水平不足以負擔因產品致人損害的后果,因此,設立食品安全強制保險制度,由電子商務經營者投保,將自產農產品致人損害納入保險責任范圍,無論是對減輕農戶及平臺經營者的負擔,還是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都具有重要意義,能夠更加公平合理地分配風險,平衡各方利益,維護電子商務市場交易秩序,促進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3.加強法律知識和電商經營知識培訓
由于我國農村電子商務起步晚,發展快,許多電子商務經營者缺乏經驗,風險防范意識不足,相關的法律知識還很模糊。因此,政府除了在政策上給予支持的同時,也應當加強法律知識和電子商務經營理論的培訓??梢酝ㄟ^定期定點的培訓,邀請相關具有實踐經驗的法律專業人士來宣講,或者提供農村電子商務法律援助服務,接受經營者的法律咨詢,以此來普及農村電子商務交易過程中可能涉及到的法律知識,加強經營者的法律意識,培養法律精神。同時,可以開展有針對性的電子商務技能教育,學習電商理論,培養經營者的風險預判能力和防范意識。
參考文獻:
[1]王立濤.農產品電子商務交易的法律保障機制構建[J].農業經濟,2017,(02).
[2]崔聰聰.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法律障礙及對策[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2019,(05)
[3]李茂春.互聯網背景下農村電商法律風險防范對策研究[J].中國商論,2016,(06).
[4]李茂春.供給側改革背景下的農村電商法律保障機制[J].長春市委黨校學報,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