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琦
摘要:新時代,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與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具有深刻的邏輯關聯,探索以人民為中心發展視域下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可行性導向,滿足了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現實需要與迫切要求。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把握“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方向;逐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轉變為“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模式;積極履行國有企業責任,形成“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格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作為深化改革的基本遵循,不斷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發展進程。
關鍵詞:國有企業;以人民為中心;深化改革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結合實踐歷程和時代特征的基礎上對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特別是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的繼承與全新闡釋,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根本要義,對于新時代社會全面發展具有重大指導意義。探索以人民為中心發展視域下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國企制度,不斷開創新時代國企發展新局面。
一、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現實必然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核心在人民,關鍵在發展,既是主觀創造的智慧結晶,又符合于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選擇。社會是各個體的聯合體,人的發展在某種程度上可看做社會的發展,而社會發展的最終目的是人的全面發展,所以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正好契合了社會發展的最終目的。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進一步闡明了人民在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根據時代要求為人民主體思想增添了新的內容,為發展模式創新了理論內核,進一步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人民觀、發展觀。以人民為中心的新發展理念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發展理念的突破和提升,踐行新發展理念是關系著中國發展全局的關鍵抉擇,是國有企業全面深化改革進程中理論和現實的主攻方向。
國有企業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物質基礎、政治基礎和社會基礎的重要組成部分,關系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穩定和社會主義制度的鞏固,是黨的執政地位和執政能力在社會和經濟領域的具體體現。改革開放進入攻堅期,國有企業改革取得初步成效但并沒有發生根本性轉變,財政赤字、過度的行政干預、缺少創新力和競爭力等短板依舊客觀存在。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國企國資改革發展,明確了堅定不移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的發展目標,要求不斷增強國有企業的經濟活力、產業控制力、世界影響力、國際競爭力、抵御風險能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國有企業如果不加快現代企業制度改革,將無法適應經濟新常態的發展要求,面臨著為全面深化改革“拖后腿”的困境。深化國有企業改革能否貫徹好以人民為中心的新發展理念,關系著國家勞動力供求關系和產業結構升級,關系著社會收入分配變化和社會職業結構升級,關系著國有企業政治基礎職能的有效發揮。在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中貫徹學習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對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而言既是迫切要求又是現實需要。國有企業應該嚴格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握時代機遇和改革方向才能在國有企業改革與發展的過程中體現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才能實現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企業制度的目標。
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與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邏輯契合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中,“為了人民、依靠人民、人民共享”的思想內核與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具體要求具有深刻的邏輯關聯。
(一)“為了人民”是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根本立場
人民是發展的本原,離開人民的發展只是為了發展而發展,是無水之源、無本之木。從毛澤東同志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到習近平總書記的“人民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根本政治立場,人民是歷史進步的真正動力,群眾是真正的英雄,人民利益是黨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正是基于這一基本原理逐步發展起來的。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公有制的主體的不動搖,堅持國有企業性質不改變,即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鞏固基礎,為社會主義發展積蓄力量,為人民服務創造條件,這就決定了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人民”。
堅持“為了人民”,一方面使社會主義生產發展回歸本源,為滿足新時代人民需要的多樣化和復雜化尋標定向;另一方面也更有利于從根本上指導實踐,為“依靠人民”、“人民共享”奠定基礎,避免發展成果成為資本逐利的手段。因此,“為了人民”這一立場,不僅是黨的政治立場和根本宗旨,更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上一以貫之的根本原則,為新形勢下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提供了根本立場和出發點。新時代,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成為國家和社會的奮斗目標,國有企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柱,應將“為了人民”的發展作為整個改革發展過程中的基本遵循和現實形態,逐步滿足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需要。
(二)“依靠人民”是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基本方法
人民是發展的主體,發展必須依靠人民,必須堅持人民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決定性力量。習近平指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我們的力量源泉。”人民是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根本力量。新時代,國有企業改革與發展作為國家事業的重頭戲,需要更加注重和發揮人民的作用,改變過去盲目追求經濟效益而忽視“人”的要素的現象。長期以來,淡化了人民需要的純利潤追求,導致了供給與需求之間嚴重的不協調、不平衡。大量低端和無效供給是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發展不協調的突出表現,也是制約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化解這一矛盾則要求為經濟社會發展尋找新動力,即將經濟發展轉向“以人民為中心”的新的發展模式。因為“人”本身作為生產力的一部分,也是生產力中最活躍、最積極的因素,無論是科技發展還是管理創新都離不開人的作用。人民是社會主義生產目的和動力的辯證統一,“依靠人民”成為突破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瓶頸的關鍵所在。
社會主義條件下,人民的發展決定著生產的發展,只有凝聚民智,匯聚民力,激發人民的主人翁意識,才能讓改革和發展朝著人民期待的方向行進。堅持“依靠人民”的基本方法,使國有企業發展回歸到人民發展的本源上來,真正發揮好人民在改革發展中實踐主體的作用,以保持國有企業持續發展的動力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