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雯穎
摘要:文章對國際貿易中隱含碳的研究綜述主要分為三部分,隱含碳的定義及其名稱來源,國內外對隱含碳估算方法的介紹,最后在隱含碳測算結果基礎上關于合理劃分各國排放責任的具體運用研究。
關鍵詞:隱含碳;測算方法;排放責任
一、隱含碳定義及淵源
“隱含碳”概念第一次提出并被學者們所知曉,是在20世紀由各國聯合召開的一次能源分析組會議上。之后Brown等(1996)學者系統研究并擴大了這個概念的運用范圍,通過在“embodied”后加上其他物質的名稱,例如土地、SO2等,由此 “隱含碳”的說法開始在學界廣泛傳播。
國際社會公約官方的將“隱含碳”定義為“產業部門在生產過程中從獲取原料直到生產完成,將產品銷售到消費者手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
二、隱含碳測算方法
各國學者自對隱含碳的測算方法開始研究以來,主要劃分為兩大類別,分別是生命周期法和投入產出法。
(一)生命周期法
生命周期法在研究產品對原材料的需求和消耗以及在產品生產過程中排放的含碳量時,記錄的是產品整個生命周期內物質循環過程。該種方法可分為PLAC、I-OLCA、HLCA。DongH,GengY等人(2013)在探究沈陽地區產業部門的碳足跡時,通過混合生命周期法測算出了直接資源消耗和工業生產排放的碳含量接近7噸,其中涉及電熱能及材料消耗近8噸,而廢水處理方面僅為3噸。而碳排放量最大的兩個行業是化工業和通用及專用機械行業,從數據角度為制定減排政策提供參考。
然而LAC法需大量詳盡完整數據、計算過程復雜,執行耗時耗力。因此,多數學者在研究貿易中涉及隱含碳排放問題時,為了達到更好的效果,會優先選擇對數據要求不高的投入產出模型。
投入產出法分析的是國家各經濟部門產業產品生產過程中的投入產出關系,該種方法測算的是所有產品在生產過程中的直接碳排放。投入產出法可以分為單區域和多區域類型,多區域型又可分雙邊貿易和多國研究兩種,主要的區別在于研究過程中涉及到的國家領域范圍的數量不同。此外,投入產出法也可分為競爭型和非競爭型兩種,區別在于是否區分中間投入產品的來源,也有一些學者在研究時通過增加新附加值貿易統計視角的方法。
(二)單區域投入產出模型
運用單區域投入產出模型研究對外貿易隱含碳的前提條件是所做的研究對象部門需要具備類似的產品生產技術水平。馬述忠和陳穎(2010)通過該方法來測算中國2000~2009年間產業部門對外貿易隱含碳的排放量,結果發現不斷擴大的出口貿易規模會使得中國整體上呈現出碳排放總量增長的趨勢。
總體上來看,單區域投入產出模型在測算對外貿易隱含碳排放量時,會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主要有時滯性與年份的不連續性,中間投入的來源(國內或者進口),國家間產業部門產品生產技術水平的差異,能源使用效率差異,這些因素將使得隱含碳排放量在測算過程中擴大了誤差,因此一些學者在研究此類問題時,偏向于選擇多區域投入產出模型。
(三)多區域投入產出模型
在研究雙邊貿易問題時,多區域投入產出模型是很多學者的首要選擇。陳紅蕾(2013)運用此方法測算,發現在中國和澳洲的商品貿易中,中國是隱含碳的凈進口國,并在此貿易過程中轉移了碳排放。多國投入產出模型MRIO基于本國產品與其他區域的進口產品間不同的生產技術差異,把用于生產過程的進口產品按照用途標明最終和中間品消費兩類,來測量國際貿易中的隱含碳。閆云鳳等人(2012)認識到了產品中間投入來源會對最終的測算結果產生影響,因此在研究1995~2010年中歐貿易的隱含碳問題前,先對此類數據做了處理,之后得到的結果表明歐盟在此貿易中作為隱含碳凈出口國家應當承擔部分減排的責任。
因此MRIO核算結果更嚴謹全面,統計精確度更高,且順應多國進出口貿易隱含碳測量的需求。然而在數據來源、乘數、碳排放系數等方面,MRIO具有不確定性的缺陷。
(四)非競爭型投入產出模型
非競爭型投入產出模型和競爭型模型相比,最大的不同點在于前者會區分中間投入來源,分為進口和國內投入,一些學者研究表明使用來源國進口產品的數據來研究隱含碳排放問題,更利于分配碳排放責任。張友國對1987~2007年中國的貿易含碳量進行估算,發現隨著貿易規模的增長,中國在2007年之前已成為碳的凈輸出國。
有關學者考慮到碳排放的計算方法不統一和投入產出表的編制方法不同、基準價格不一致等問題,在編制非競爭型投入產出表的時候,將產業分類標準和數據來源一致性因素考慮在內。上海統計局經濟核算處,據上述標準測算,發現中國對外貿易出口隱含碳約占碳排放總量相對于進口占總量之比高出9%左右,由此可以說明在區分中間投入來源的基礎上再分析對外貿易隱含碳,將具有測算更準確更科學的特點。
(五)新附加值貿易統計視角投入產出模型
一些學者建立新附加值貿易統計視角投入產出模型估算隱含碳,該模型的特點是關注產品在不同國家間流轉,通過流轉中產生的附加值為基礎進行統計,由于這種方法會避免重復運算,也因此提高了測算隱含碳排放的合理性。向書堅和溫婷(2014)正是運用了這種新方法,對2009年中國產品貿易的隱含碳排放進行估算,并將結果與其他學者的方法進行比較,發現該統計視角下得到的結果更具客觀和科學性。
三、隱含碳排放責任界定
隱含碳理論主要被運用于公平合理地分擔各國的碳排放責任。目前世界各國對國際貿易中涉及到的隱含碳排放責任分配問題,主要有生產者污染責任、消費者污染責任、共同分擔環境污染責任這三種原則。
(一)生產者責任原則
生產者負責原則在一定意義上也可以理解為是污染者負責的原則,主要針對的是在生產加工產品過程中對外界排放污染物的個體對象,需要向政府交納排污費用。早期研究根據“生產者負責原則”,該原則主要以被研究國家的領土為邊界,其領土以內的所有產業部門排放的CO2均在測度標準范圍內,但是這種原則未考慮污染物排放源于國外消費拉動,即忽略了進出口貿易產品中的隱含碳排放。很多國家如果僅從減少國內碳排放考慮減排問題,而通過轉移高耗能產業或進口商品的方式達到減排目標,不僅達不到減排目標,從世界大范圍來看會惡化減排效果。
(二)消費者責任原則
消費者責任原則根據的理念在對各國進行碳排放量核算時要求貿易品消費者承擔由其消費活動消耗資源而產生的碳排放。發達國家作為貿易品消費者,通常會發揮資本和技術稟賦優勢,進口資源密集型產品達到國際組織協議規定的減排目標。而發展中國家由于技術效率水平較低、產業結構等問題,碳排放量提高,若僅從生產者角度劃分碳排放責任,有失公平。Bin Shui,Robert C Harriss(2006)研究發現美國正是基于此項優勢下的貿易模式使得美國的碳排放量減少3%~6%,而中國的碳排放總量在對外貿易影響下則提高7%~14%,從而指出劃分國際社會碳減排責任須計量進出口貿易的影響。
(三)共同分擔責任
共同負責原則不同于生產者責任和消費者責任機制,其認為產品貿易雙方對碳排放都有責任,需共同分擔。一些國際環境文件明確提出全球問題需要各國一起承擔責任,也指出了該責任的分配是有區別的。Ningchang(2013)利用2007年中國對外貿易數據構建共同責任核算框架,發現利用消費者負責的標準核算中國的碳減排量,相較于生產者核算標準會降低15%,而如果運用共同負責核算標準,則在前者的基礎上再下降4%。徐盈之,呂璐(2014)通過構建碳減排分配模型,對中國的碳減排責任合理分配問題進行實證分析,發現基于消費端的碳減排責任計算對中國更公平,尤其在大額出口量行業,國外消費者應承擔較多的碳減排責任。
參考文獻:
[1]H Dong,Y Geng,F Xi,T Fujita. Carbon footprint evaluation at industrial park level: A hybrid life cycle assessment approach[J].Energy Policy,2013(07).
[2]胡劍波,張強.國際貿易中的碳排放污染責任認定原則研究進展[J].生態經濟,2015(06).
[3]向書堅,溫婷.中國對外貿易隱含碳排放的重估算——基于新附加值貿易統計視角[J].國際經貿探索,2014(12).
(作者單位:浙江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