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赟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國家越來越重視林業生產的發展,由于杉木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和環境價值,人們對杉木種植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而杉木良種化是做好杉木造林工作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本文旨在分析我國杉木良種化現狀,提出推廣杉木良種造林的方法和途徑。
關鍵詞:杉木良種化;造林技術;應用
杉木又名沙木,為亞熱帶樹種,對生長環境有較高的要求。適宜在溫暖濕潤、光照充足、年平均氣溫在15~23°的的環境里生長,怕嚴寒、濕熱,不耐風、不耐旱。對降水量要求較高,在年降水量800~200mm的地區成活率高。土壤對樹種杉木成活率影響較大,適宜在肥沃濕潤且排水性好的酸性土壤里成長。雖然杉木對氣候、降水量、土壤的要求高,但是因為經濟價值高和環境價值大,所以需大力發展杉木良種技術,不斷提高杉木成活率。研究杉木良種推廣造林技術及應用意義重大。
一、杉木造林良種化現狀及其問題分析
1.缺乏杉木良種保護意識。在我國,受經濟文化發展等因素影響,部分農民文化水平低,不重視杉木良種化的發展,僅僅憑著多年經驗種植發展杉木,忽視了杉木良種化對杉木種植的重要作用,導致杉木成活率低,嚴重影響了杉木種植面積的擴大和產量的提高。在杉木種植管理過程中,杉木良種保護意識低,在很多地區內大肆砍伐優質杉木種子資源,導致良好的杉木種子資源幾近滅絕,嚴重滯約了杉木良種化的發展和杉木種植經濟價值的提高。
2.對杉木良種的研究不夠深入。杉木造林良種化發展離不開技術人員對杉木良種技術的研究,杉木良種培育技術人員必須根據當地實際氣候、降水量、土壤環境,在種植管理杉木的工作中不斷總結提升經驗和技術,進行深入研究,以促進杉木良種化的發展。但是受經濟文化發展水平等因素的影響,我國目前缺乏杉木種植方面的專業技術人才,導致對于杉木良種化研究成果偏少,研究不夠深入,且尚未形成完整體系。相關部門在杉木良種選育以及推廣工作中遇到了重重困難,杉木在我國種植面積廣,但是由于大多數杉木種植農民文化水平低,不能對杉木進行精細化管理,粗放式發展嚴重阻礙了杉木良種化的進程,優秀的杉木良種資源被大范圍砍伐破壞;而且由于部分杉木種子園年代較長,管理不善,沒有進行及時的更新換代,嚴重影響了杉木種子的質量,與高質量種植杉木的要求相去甚遠。這些問題不利于杉木良種化進程的推進。
3.科學技術含量偏低。杉木良種化研究是一項長期且復雜的系統性工程,雖然我國目前杉木良種化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缺乏充足的物質條件保障以及專業的技術研究人員,我國杉木造林良種化科學含量依然偏低。導致杉木良種化科技含量低的因素較多,主要有以下兩個:一是杉木良種培育耗時長,容易受溫度、降水、光照等環境因素的影響,導致培育杉木良種的培育難度大。二是在杉木良種培育的過程中,因為杉木培育技術人員受知識結構和種植經驗影響,不能與時俱進,依然采取落后的選育方式,降低了杉木良種開發利用程度,導致杉木良種化科學技術含量較低。只有規范選育杉木良種的程序,提升杉木良種選育人員的綜合素質,才能不斷提升杉木良種化的科技含量。
4.建設資金投入不足。杉木良種化建設時間跨度大,難度系數高,具有復雜性,長期性,在研究過程中必須要有充足的資金和物質保障?,F在,在我國杉木良種化發展和應用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以下幾點:一是杉木良種化研究經費不足嚴重制約了杉木良種化的應用及推廣進程。二是杉木良種化科學合理的體系尚未形成,受部分科研技術人員綜合素質的影響,在杉木良種化的研究工作中各行其是,缺乏有效的溝通合作精神,不能成果共享,影響了杉木良種研究在實際種植中的推廣,嚴重制約了杉木良種化科研成果轉化為有效的生產力。三是因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參差不齊,過高的杉木良種市場價格,也阻礙了杉木良種應用及推廣的進程。杉木良種化研究屬于非營利性得建設項目,相關部門要加大杉木良種推廣及應用方面的資金投入投入,滿足各項工作的建設需要。這樣才能保障杉木良種化工作的正常運行。
二、杉木良種推廣造林技術及應用
1.自然條件選取。杉木造林能夠獲得較大的經濟價值和環境價值,加強杉木良種化技術的探究及應用,對發展林業經濟,促進農民增收具有重要意義。杉木對自然條件的要求比一般樹種要高,因此必須強化杉木種植區域的自然環境條件管理,這樣才能提高杉木種植成活率,增加杉木種植產出。杉木別稱熱木、沙樹,屬于亞熱帶樹種,在氣候條件方面,適合在溫暖濕潤,光照充足的氣候環境里生長,不適宜在嚴寒、濕熱、多風、干旱地區種植。杉木種植地區,必須能夠保持年平均溫度14~24℃,最低氣溫不能低于-17℃,年降水量700~1800mm。對耐寒性要求高于耐旱性。對降水量的要求高于溫度條件。種植土壤條件對杉木種植的影響要高于其他樹種,不適合在鹽堿地種植,必須是濕潤肥沃、排水性能好的酸性土壤。杉木根系淺,沒有較長的主根與側根,但是須根較長,可再生能力強,但是不具有穿透力。所以在種植杉木區域,必須要控制適宜的溫度與降水量,全面優化杉木土壤種植土壤,這樣才能保障杉木的正常生長。
2.選取良種。為推動杉術良種技術推廣及應用進程,在杉木種植管理工作過程中,必須從多角度進行分析與管理。一是要分析杉木生長基本習性,判斷杉木植株基本生長能力。二是要從遺傳學角度綜合分析苗木質量,在人造林選育培育過程中,杉木種植管理人員要優先選擇遺傳性狀較為穩定的植株,建立要建立合理的評估機制,不斷優化杉木良種種植參數。三是在杉木造林的過程中,杉木種植管理人員要因地制宜,針對不同情況和環境采取不同措施對杉木種子進行差異化管理與細化選取,逐步建成完備的杉木種子質量數據庫,促進杉木良種動態化管理質量不斷提升。四是要采取杉木良種合理選取管控措施,平衡優質杉木種子選擇與采購機制,整合優化杉木良種管理,規范化開展杉木造林管理活動。四是在杉木育種中,要合理分析杉木種源,選擇性能穩定的優質杉木實施育種,強化項目管理,優化運行機制,將杉木良種培育風險穩控在盡可能低的范圍內,確保后期杉木種植活動順利開展實施。
3.技術應用。杉木種子采收一般在10月上旬~11月上旬,當種球從青色轉為黃褐色時即可采收。最好選擇15~30年生,生長良好的母樹上采種,采種之后要對母樹進行合理處理。在苗木培育方面,應選擇日照時間短,水源條件便利,土層層深厚肥沃且排水性能好的沙質土壤。苗床應控制在高24cm,寬130cm的范圍內,及時平整細碎土地,深挖排水溝道,保持排水暢通。播種時間應在2月份前后,注意除草松土,適當間苗,可每隔7d噴0.5%濃度的波爾多液1次,防治病害。在雨水較多的時節要注意排水防澇,夏季要做好灌水抗旱工作,9月以后不可以再施肥灌水。在防治病蟲害方面,杉木苗木種植主要受幼苗猝倒病病害影響,在雨季時,幼苗猝倒病發病幾率大,噴灑藥液容易流失,可用草木灰拌石灰粉(8:2)撒于苗頸部,每平方千米土地用量控制在200~300kg。氣溫高陽光充足的天氣可酌量增加0.28%漂白粉液、1.5%波爾多液或0.12~0.48%敵克松噴灑苗木。為減少杉梢小卷蛾的發病率,可營造混交林,冬季時,人工去除蟲囊并焚燒發病部位。噴灑48%殺螟松乳劑180倍液可減少第1代初齡幼蟲的發病率。
4.整合資源。目前,我國部分地區杉木資源集中且較為豐富,完成對現有資源的有效整合有助于杉木良種化工作的推進。在杉木種植產業發展過程中,要重視杉木良種資源整合,建立有效的資源整合機制,促使種植活動可持續發展。林業工作人員要重視對現有杉木良種資源的綜合配套保護;要加大對杉木良種的分析、評定以及收集工作,積極改善杉木育種群體;加大對杉木保護與種植技術的分析研究,采取科學的管理措施,提高杉木良種成果轉化成實際生產力的效率。杉木種植農民和科研技術人員,還需要不斷加大研究力度和探究深度,加強技術和經驗交流,,推動杉木良種技術進一步推廣應用。使得杉木良種資源能夠滿足杉木種植需求,不斷擴大杉木造林面積和質量。
5.推廣應用。杉木良種化是杉木造林的基礎性工程,相關部門必須不斷加強杉木良種的推廣應用,推動杉木造林的可持續發展。林業部門要根據當地杉木種植現狀,建立健全杉木良種管理機制,實現對杉木良種的動態化管理;高效應用杉木良種資源;加強杉木良種示范基地建設,綜合種植區域自然條件,擬定杉木種植技術模型,提升種植成效;組織杉木種植人員來基地參觀學習,推動杉木良種科技成果應用。定期組織專家對當地杉木種植活動進行指導,推動杉木種植活動開展;不斷加大杉木良種技術宣傳推廣力度,擴大杉木良種應用面積;以杉木良種應用推動杉木種植產業發展,全面提升杉木種植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
三、結語
杉木是我國林業發展中較為重視的一種林木,它的實用性很強,也具備較高的經濟價值和環境價值,因此國家也大力提倡人工種植。杉木造林經濟效益較高,杉木良種化對杉木造林意義重大。要想進一步提高杉木良種推廣造林技術,還需要林業部門和相關種植人員不斷提升杉木良種保護意識,深化杉木良種化技術研究,不斷整合杉木良種資源,加強杉木良種的應用及推廣工作,實現杉木造林種植活動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周波興.杉木良種造林推廣技術及其增產效益研討[J].綠色科技,2018(09):148-149.
[2]羅東升,李富洲,莫宗恒.林業生產中杉木造林技術的推廣應用[J].綠色科技,2018(09):150-151.
[3]譚葉厚.杉木良種推廣造林技術及應用研究[J].綠色科技,2018(11):132-133.
[4]馬仲康.杉木良種推廣造林技術及應用實踐探微[J].農家參謀,2019(0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