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雁敏
摘? ?要: 語文作為中職學生的必修公共課程,在教育體系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中職學校一直以來片面注重技能的培訓,美育有所缺失。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文件加強學校的美育工作,中職語文中的詩歌蘊含著豐富的美育資源,詩歌教學是提高中職生審美素質的重要途徑,應該加以重視。
關鍵詞: 美育? ?詩歌教學? ?中職
一、美育的內涵
美育在中西方都有著悠久的歷史,我國西周時期的“六藝”教育就包含德、智、體、美等多種教育因素。孔子特別強調“樂”的教育,“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倡導寓教于樂;在詩的欣賞方面,主張“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追求以美養德、以美啟智。蔡元培提出“美育者,應用美學理論與教育,以陶冶感情為目的者也”。
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學派主張用音樂凈化人的靈魂;柏拉圖主張年輕人應該時時置身于優美的藝術作品中耳濡目染,培養對美的追求;德國文學家、美學家席勒在《審美教育書簡》中明確提出“美育”,認為美育有利于恢復人性的和諧,使人從自然的物質世界上升到理性的道德世界,使社會團結和諧。
美育具有獨特性,既不像體育那樣鍛煉體能,培養人的健康體魄,又不像智育以傳授知識、培養人追求真理為目的,不像德育以陶冶人的道德品質、塑造善良意識為追求。它的獨特性是通過對人內心情感的直接感染,培養人的各種心理能力并使之和諧運動,從而潛移默化地實現對人的塑造,以不斷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二、中職生加強審美教育的必要性
1.中職生的心理發展特征決定需要加強美育。
中職學生年齡一般在15歲—20歲,正處于人生最活躍、最豐富多彩的青年期開始階段。因此,中職生的心理發展具有以下特征:
(1)心理發展的過渡性。這一時期是由少年兒童向成年人過渡的時期,是一個人發生轉折變化的重要時期。盧梭說:“青年期是一個暴風驟雨的危險時期。”是第二次危機時期和心理上的斷乳期。這一時期是青少年從心理幼稚走向成熟的過渡時期,逐漸從依賴走向獨立,從幼稚走向成熟,從不自覺向自覺性轉化,但他們的認知水平和能力普遍不高,心理狀態不穩定,思想單純,遇事不夠理智,容易感情用事,這一時期師長的及時引導不可或缺。
(2)心理發展的封閉性。這一年齡階段的學生漸漸將自己的內心封閉起來,不像兒童時期那樣容易敞開心扉,內心世界變得豐富敏感,在家長和老師面前卻變得少言寡語,不善交流又渴望被人理解。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應該理解學生,做學生志同道合、有共同語言的朋友,多給學生傳達積極的、正能量的信息。
(3)心理發展的自主性。中職生正處于心理上的斷乳期,逐漸脫離師長,有強烈的自我意識。他們迫切希望從父母保護和管理的束縛中解脫出來,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人生觀價值觀方面,不滿足于父母和教師的說教,開始有自己的見解和主張,對于許多事物都敢于發表并堅持自己的觀點。
(4)心理發展的波動性。青春期學生的生理、心理發展極不平衡,生理和心理發展同道德和其他社會意識發展之間不平衡,他們心理過程中的諸多矛盾和沖突是一種成熟前的波動。比如,思維敏捷但容易偏激,熱情但容易沖動,勇敢但容易蠻干。在社會、他人與自我的關系中,容易出現困惑、苦悶和焦慮,對家長和教師表現出逆反心理和行為。
(5)心理發展的社會性。中職生在這一階段開始重視社會現象,探索人生,對一些人生困惑和社會問題開始有了深度的思考。喜歡接觸新鮮事物,喜歡對周圍發現的問題做出評論,對世界開始有了話語權,對于一些社會活動的參與有很濃厚的興趣,在自我管理方面有著充分的思考和參與。
職業學校階段是學生理想和興趣發展的重要階段,他們追求創新,追求美好的事物,追求幸福,是世界觀從萌芽到形成的重要時期,更是培養他們良好思想品德和文明習慣及審美素養的最佳時期。
2.中職生審美教育的缺失決定需要加強美育。
近些年,實用與功利主義思潮對教育領域造成了很大的沖擊,多數職業院校只注重科學文化知識和技能的培訓,忽略美育在學生思想情操和創新人才培養中的作用。
中職生正處在世界觀形成的萌芽時期,審美觀尚未成型,他們的審美感知敏銳而不深刻,審美情感豐富而不穩定。由于這個群體普遍存在中學時學習成績較差、人文素養有待提高的問題,對于什么是美、什么是丑還存在較多迷茫和誤區,甚至有學生單純地以為為人處世、穿衣打扮方面標新立異、吸引眼球就是美。如果不及時引導和幫助,他們的審美價值觀就會偏離正確的方向,甚至會影響學生將來在社會上的發展。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要根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土壤,汲取人類文明優秀成果,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激發想象力和創新意識,培養造就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教育部在《關于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深化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意見》中提出:“中職畢業生應具有基本的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育人過程中,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審美價值觀,使他們走向社會后能感悟美、欣賞美和創造美。中職語文課程在中職教學計劃中占有較大的比重,教材中的詩歌蘊含著豐富的美育資源,詩歌教學是提高中職生審美素質的重要途徑之一。
三、中職語文教材詩歌中的美育資源
詩歌起源于人類遠古社會,是在勞動生活、兩性相戀、原始宗教等活動中產生的富有節奏韻律及感情色彩的語言形式。與勞動密切相關,使詩歌天然具備自然美和社會美。優秀的詩歌飽含著作者濃烈的感情與豐富的想象,語言凝練,節奏鮮明,音韻和諧,具有豐富的美學內涵,是語文教材中必不可少的一種文體。俄國藝術大師列夫·托爾斯泰說:“詩是心靈之火。”法國作家雨果說:“心靈中的詩啟發人高尚情操、高尚行為及高尚著作。”以山東省職業教育教材編寫組編著、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職業規劃教材《語文》為例,教材共三冊,共選編古今中外詩歌17首,這些詩歌均為經典名篇,蘊含豐富的美育資源,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和對美好事物的認知起著其他文體無法達到的啟蒙與引導作用。
1.詩歌蘊含情感之美。
《毛詩序》中指出:“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行于言。”可見詩歌都是作者有感而發的,古人常說“詩言志”“歌以詠志”,“志”主要是作者的思想感情。
千百年來,古今中外的詩人用膾炙人口的詩篇抒發豐富的情感,有憂國憂民的情懷,有昂揚向上的斗志,有留戀惜別的感傷,有報國無門的悲愁,有壯志難酬的慨嘆,有仕途失意的苦悶,也有濃烈熾熱的愛戀……
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是一首抒發作者以天下為己任的豪情壯志的詩作,真切地抒發了詩人偉大的人生志向與崇高情懷,展現了詩人關注國家前途命運、以天下為己任的博大胸懷。作者用激情的詩篇描繪著心中的激情和夢想,充滿革命樂觀主義的精神,引導無數青年赴湯蹈火追尋自己的遠大夢想。
舒婷的《致橡樹》中詩人用攀緣的凌霄花、癡情的鳥兒、泉源、險峰、日光、春雨六個形象,對傳統的愛情觀進行否定,從女性的視角抒發理想的愛情觀。全詩通過整體象征的藝術手法,用“木棉”對“橡樹”的內心獨白,熱情而坦誠地歌唱女性的人格理想及要求相互平等、彼此尊重又深情面對、幸福相伴的愛情觀。豐富細膩的感情帶有理性的光彩,對于學生愛情觀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啟發作用。
2.詩歌蘊含意境之美。
意境美是古今中外詩歌理論中一個核心的美學范疇。意境是詩人的情與景、內心與外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是詩人通過形象思維衍生的情緒和感悟。近代國學大師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談道:“境非獨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境。”說的就是詩詞的意境。意境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圖景的和諧統一,具有虛實相生、情物和諧、深邃幽遠的審美特征。能使讀者產生想象和聯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情感上受到感染,心靈得到凈化。簡而言之,意境就是一種情景交融的詩意空間。
如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是一首熾烈的愛情表白詩,作者選擇了五組富有深意又相互對立的意象表現主題,“急流——小魚,荒林——小鳥,廢墟——常春藤,草屋——火焰,云朵、破旗——夕陽”。這一系列對比明顯的意象中,一個頑強、堅韌、充滿愛意和自我犧牲精神的“我”的形象躍然紙上,更使讀者體會到詩中歌頌的生死相依的忠貞愛情。
3.詩歌蘊含韻律之美。
愛倫坡說:“詩是有韻律的美之創造,詩的唯一裁判是審美力。”中國古典詩歌理論認為詩歌的美必須是境、意、律相結合的完整統一,其中“律”是詩魂的角色,詩歌節奏的抑揚頓挫,韻腳的鏗鏘和諧有一種動人的魔力感染著讀者,“誦之如行云流水,聽之如金聲玉振”。詩歌在視覺上由于分行、分節、字數均衡、錯落有致,似凝固的音符蘊含著一種和諧勻稱之美,讀之朗朗上口、音調和諧,雍容舒徐,并能形成整齊之美、抑揚之美、參差之美和回環之美。
如《黍離》用一詠三嘆的重章疊句,使詩的節奏舒緩悠揚,“知我心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反復唱嘆呼告,有回環往復之妙,把一種深沉持久、綿綿悠長的憂思表達得淋漓盡致,令讀者體會到四顧茫然的家國之痛。
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在結構形式上嚴謹整齊、錯落有致。語言清麗俊逸,音節抑揚有度,節奏輕柔委婉,整首詩分行和韻律和諧自然。全詩共七節,每節四行,每行兩到三個節拍,節奏非常鮮明;每節二四行押韻,而且每節都自然換韻,讀來抑揚頓挫,朗朗上口,真摯的情感在華美的詩篇中徐徐鋪展,給人以極高的審美享受。
四、中職詩歌教學中的美育實施策略
1.設定情景,使學生感悟意境之美。
詩歌的文字表達是靜態的,且注重精煉、含蓄。教師要引導學生領會文中的意境,必須根據詩歌的內容,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如音樂、繪畫、錄音、錄像等激發學生的審美想象,營造出動人的詩歌意境。
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是豪放派宋詞的代表作,氣勢磅礴,格調雄渾,被譽為“千古絕唱”。“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詩詞開頭以波瀾壯闊的滾滾長江為背景,寫赤壁古戰場的壯美。播放范讀的同時,運用多媒體播放雄渾大氣的音樂和巖石壁立、怒濤洶涌的畫面,給學生創設情境,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詩中體現出來的雄奇壯闊的氣勢及景象會在學生腦海中喚起具體可感知的形象,使之感受到蘇軾豪壯雄邁的詞風和對歷史及人生的慨嘆。
2.運用美讀,讓學生體味情感之美。
古人云:“三分詩,七分讀。”吟誦朗讀是演繹詩歌情感,提高文學審美感受力的傳統方式。讀者通過對作品音韻節奏的感受,由文本世界進入作者的情感世界,達到與作者心靈感應的審美境界。葉圣陶創造性地提出了“美讀”法。葉圣陶所謂美讀,其實就是強調通過對聲音節奏之美的感覺,設身處地地深入課文深層意蘊的情感思想,達到與作者心靈相感通。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朗讀往往不盡如人意,在語音的呈現上,或過剛,或過柔,或艱澀,或平直。課堂上應通過范讀、自由朗讀、比較朗讀、配樂朗讀等多種方式,讓學生體會詩歌中的美好情感。
朗讀時教師不僅應要求學生讀得準確流利、聲音清晰響亮,還應引導學生注意詩歌的平仄、重音、停頓、語調、節奏,準確傳達出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譬如《再別康橋》中第二小節:
那/湖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艷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教師應引導學生劃分詩歌節奏,體會韻律,注意停頓,在詩的音樂美感中領會蘊含的對康橋的無限喜愛和眷戀之情。
3.發揮想象,使學生享受創作之美。
想象是創造力的源泉,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力比知識重要。詩歌中的意境和情感的把握離不開想象,教學過程中可以圍繞詩歌主題創設課堂活動,比如小組討論、繪畫、表演等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熱情。
前文提到的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一詩,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先誦讀文本,疏通文義,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然后讓學生根據意象組成畫面,用口頭表達的形式展示想象。上闋中意象組成的畫面為“獨立寒江圖”“湘江秋景圖”,下闋為“崢嶸歲月圖”和“中流擊水圖”,引導學生將詩歌的畫面感通過景物、色彩、人物等諸多因素充分表現出來,演繹“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美感。
詩歌《靜女》以一個男子的口吻寫出了青年戀人約會的場景,生動刻畫了癡情淳樸的男子和一個美麗俏皮的女子形象,可以讓學生將詩歌改為情景劇,以男子內心獨白的方式演繹這首詩中所描繪的幽默愉快的生活情趣,體會詩中對青年男女的淳樸真摯的愛情的歌頌。
詩歌教學中,還可以通過模擬詩歌創作、擴寫、改寫詩歌、將詩歌改編成歌詞、故事等方式激發學生的想象熱情和創作欲望,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
學校美育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對學生的審美培養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在慢慢熏陶中提高人的內心境界。美育工作需要全校育人,共同關注,語文教師更要潛下心來,用美好的篇章長期不懈地“春風化雨”,給學生以美的浸潤滋養,達到理想的美育效果。
參考文獻:
[1]楊為珍.教師美育學[M].濟南:濟南出版社,1996.
[2]曹明海.感應與塑造——語文審美教育論[M].青島: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1998.
[3]何勇.中職語文教材中詩歌作品的審美教育功能[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9(13).
[4]陳嘉,邱波.中等職業學校現當代詩歌教學中美育實施策略研究[J].美與時代,2019(11).
[5]崔景貴.職業教育心理學導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6]陳衛東.中學古詩文閱讀教學中的美育[J].語文月刊,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