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小黑 王潔

摘 要: 研究運用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和邏輯分析法等方法對學校武術的現狀進行了分析。研究認為,目前學校武術存在教材內容的設置過于單一、體育教師的武術教學能力不足、學校教學資源分配不均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以下優化對策:科學融合體育教學與武術文化、豐富教材內容、創新和完善武術教學模式、提高武術教師的人數與專業水平以及加強學校教學資源的配置,為優化學校武術教學提供實踐指導與理論支持。
關鍵詞:體教融合;學校武術;優化
中圖分類號:G623.8?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5-2410(2020)12-00-03
自1985年首次進行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開始,一些重要指標在此后的20年均呈現下滑趨勢,其中近視、肥胖和體態問題是阻礙青少年健康成長的主要問題。自此,“體教結合”的概念被提出,然而“應試教育”“贏在起跑線”等現實狀況讓體教結合推行地異常艱辛。近日,國家體育總局、教育部印發了《關于深化體教融合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對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做出重大部署。《意見》內容體現“以青少年為中心”的親切關懷,顯示著保障青少年“人人享有體教融合成果”制度安排。《意見》深化體教融合的決心之大、范圍之廣、措施之實前所未有[1]。在“深化具有中國特色體教融合發展,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目標任務下,在學校體育發展頻頻受阻的現實狀況下,武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和學校體育教學項目的代表,怎樣進一步優化武術教學,將“武術教育”和“武德教育”結合在教學過程中是武術人、教育者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學校武術教學現狀分析
武術所特有的教育價值具有不可取代性。時下常常說“武術進學校”,其實武術從來沒有離開學校,從1956年第一部《小學體育教學大綱》中就有武術內容,此后一直到現在,武術始終是體育教學的內容之一。武術教學不僅讓仁、義、禮、智、信等傳統文化精神在教育中得以普及,更是培養學生愛國、守信、正直等行為品質,滲透其吃苦耐勞、堅毅果敢的性格,實現其主體發展要求的有力手段。然而,被譽為國粹的武術在學校體育教學的開展狀況并不樂觀,正面臨著一些嚴峻的挑戰。
(一)教材內容設置:有待豐富
目前,學校武術教學內容的設置主要集中在武術動作上,對于武術文化、傳統武德思想內容的設置基本未有涉及。中小學武術教學以有限的幾個武術基本功動作為主,從基本手型到基本步法再到基本套路的練習貫穿了整個義務教育階段。學習內容單一、學習時間有限以及學習周期過長等問題,嚴重影響了學生對武術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導致教師不好教、學生不想學的后果,這也給高校的武術教學增加了不少壓力[2]。雖然高校的武術教學內容相對中小學更為豐富,有太極拳、太極劍和散打等,但由于學生對武術文化的了解有限、武術興趣相對淡薄以及武術功底不扎實,加之教學內容具有一定的難度,往往最后的教學效果差強人意。造成這種尷尬現象的原因在于教材內容的設置過于簡單,只涉及了部分基本動作和個別簡單套路,而缺少武術文化、武德思想以及習練方法等內容,導致教學內容徒有動作之外殼,缺乏文化之血脈。
(二)教師教學能力:有待提高
教學的“教”與“學”都要有合適且高效的方式,其中教師“教”得好不好對學生“學”得好不好有直接影響,教師的教學方式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校武術的教學質量。目前學校武術的教學方式多為完整的動作示范到單個動作的模仿練習再到最后簡單的多個動作進行組合練習。這樣的教學過程不僅不能真正讓學生體會武術動作的技擊內涵,更不能奢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受到傳統武術文化和武德思想的熏陶。現有的中小學體育教師中,具備利用豐富教學方法和手段,結合傳統武術文化,將武術教學切實到具體的技擊含義和武德浸染這種能力的教師鳳毛麟角,加之學校未對在職教師進行武術技能和教學能力的培養,造成學校武術優化嚴重缺乏武術教學能力這一環節。
(三)教學資源:有待完善
在特定的民族歷史背景下,應試教育是挑選人才最高效、最公平的方法,但也不免會有一些副作用。長期以來教學資源嚴重偏向高考考核科目,從學校到教師再到家長只關注分數,而忽視了學生的身心健康,雖然我國青少年體質連年下降的現象已經引起國家和社會的關注,但在應試教育的沖擊下,學校體育的改革之路充滿荊棘,近年來改革的成效也十分有限。學校武術更是在夾縫中生存,絕大多數學校空有武術課時,并沒有專業的武術場地進行武術教學,也沒有相關的學校活動給予支持和推廣。缺少基本的場地資源和重要的活動資源,本質上是學校對于武術教學的不重視,如此狀況之下,學校武術的改革之路更是難上加難。
二、學校武術優化路徑
學校是進行武術文化傳播的主要場所,重視中國武術文化在學校的傳播不僅可以增強學生身體素質,還可以豐富學生精神層次以及培養中華民族傳統優秀美德,甚至可以將中華武術這一民族特色永久傳承下去。然而,雖然學校已然成為武術文化傳承的主要場所,但當前的實際發展情況并不樂觀。因此,為了更好地實施“體教融合”策略,讓學校武術得到更好的發展,針對目前學校武術存在的問題,應采取以下策略對學校武術發展進行優化。
(一)科學融合體育教學與武術文化
學校是傳播精神文化的主要場所,而體育教學作為學校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身體教育與精神文化教育的雙重責任。因此,在學校體育教學中融入精神文化的教育,可促進學校體育建設不斷更新,促進學生體質健康、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以及提高校園文化建設。
中華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經過千年沉淀,蘊藏豐富精華,深深印刻在人們心中。武術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種,必然也聚集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如果在學校體育教學中融入武術文化,構建新的教學模式,必定可以推動體育教學的創新。如此一來,不僅使得體育教學得到了發展,還使得武術文化得到傳承,可謂一舉兩得。當然,體育教學與武術文化的科學融合并不是一蹴而就,需要一步一個腳印地進行深刻研究,并制訂切實可行的計劃。要做到在體育教學中貫徹弘揚武術文化的理念,在傳授體育知識與技能的基礎上,加強尊師重教、正直勇敢、自強不息等尚武精神的培養,同時提高學生傳承傳統文化的自主性,這樣才能全面提高體育教學的效率,才可以使體育教學與武術文化科學融合。
(二) 豐富教材內容,創新教學模式
中華民族作為禮儀之邦,在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孕育出了以“德”為核心的民族傳統文化。近代以來,中國共產黨引領著中國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更肩負著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民族責任,而教育之于傳承無疑是重中之重。由此將武術文化和武德思想作為必要部分加入學校武術的教材中,不僅是學校武術自身的優化需求,更是黨和國家對中華傳統武術之于教育的民族責任要求。正如周偉良教授認為的,武德是指長期以來在習武群落中形成的對習武者行為的規范要求,它協調著習武者之間的人際關系,影響著習武者的各類活動。武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習武群體中,有著各自的具體內容,但其主體精神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和延續性[3]。因此,武德思想對于武術教材的豐富,可以通過武術文化的熏陶、武術禮儀的培養和技擊精神的磨煉等形成多維度的武術教學過程,讓學生感受真正的傳統文化,而不是不痛不癢地學習幾個武術動作。
隨著學校教學模式的不斷改革,武術教學在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些許變化,最可惜的便是其技擊技術的弱化。技擊技術的弱化一方面代表著其套路動作的強化,而當下對套路的教學多是以一教一學為主要學習模式,這便使得武術課堂乏味、無趣,從而導致學生“喜歡武術,不喜歡武術課”。因此,學校教學需要在保留武術技擊特點的同時創新其教學模式,可以讓學生自主探究武術動作的奧秘以提高學生的注意力,或者可以讓學生欣賞武術文化以提高學生興趣等,只有找到適合當下學生的教學模式,才能在提高武術課堂效率的同時將傳統文化更好地傳承下去。
(三)建設師資力量,充盈教學資源
達到高要求教學結果的重要前提,是有教學能力與之相匹配的武術教師。但由于高校對于體育教師的武術教學能力培養以及中小學武術課程的內容都是以武術套路為主,導致目前的儲備教師和在崗教師都不具備多維度教學的能力,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學校武術的發展。因此,需從以下幾點對教師武術教學能力進行培養:其一,學校挑選合適的在職教師進行培訓,盡力在短期內提高教學能力;其二,高校改革體育院系武術課程的設置,針對普修學生可以增加武術武德文化、傳統禮儀以及技擊技術和攻防含義等教學內容,還可以招收具有較高武術水平的學生,大學四年完成體育教師的培養方案,重點對其進行多維度武術教學能力的培養;其三,定期邀請武術運動員或民間武術家進校表演、授課,豐富武術教學形式。
學校體育教學資源的均衡配置,是提升我國學校體育教學效果,實現學校體育教學目標的重要途徑[4]。而武術作為學校教學內容之一,必須擁有同樣豐富的教學資源以提高教學效率。因此,為了更好地提升學校武術教學資源的配置,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優化:第一,學校配備專業的武術教室是進行武術教學的第一步,教室內一般應設有教師教授臺、音響和墻壁鏡面,地面鋪設地毯以減少跳躍類動作對膝蓋的損害。另一方面,在武術教室內進行武術課的教學也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操場的使用壓力。第二,在武術教學活動中,武術社團是學生自主學習、發展武術的重要環節。如果各校各班的學習是學校武術的“點”狀發展,那么武術社團就是將這些點連接起來的“線”。武術社團中熱愛武術的學生的相遇,不僅是一群興趣相投的朋友間的相遇,更是武術星星之火的匯聚。第三,各區域內的學校之間應定期舉辦武術聯賽,或在地區青年運動會中加入武術項目。武術競賽的推進和賽制的健全給青年武術愛好者提供了更加專業的舞臺和發展之路,也為所有“點”“線”提供了強有力的動態互動“面”。總而言之,學校和教師應根據實際情況,充分利用武術資源最大限度調動、引導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讓武術之花在學校武術的花圃中遍地綻放。
三、結語
武術教育改革最終的目的是促使學校按照改革的理念進行日常性教學活動。而行動的變化要以思想觀念的轉變為前提[5]。此次國家體育總局、教育部印發的《意見》進一步強調了黨和國家對學校體育改革的堅定決心,體教融合的觀念也為學校武術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從學校相關領導到基層教育者都應積極響應《意見》的中心思想,從體教融合的角度進一步豐富武術教材內容、建設專業的師資力量、充盈教學資源,讓學校武術通過多維度的教學過程在全國形成由“點”至“線”到“面”的動態互動平臺,如此才能真正做到豐滿而有力,使得學校武術真正承擔起“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的民族責任。
參考文獻:
[1]裴立新.全面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體育全面發展[N].中國體育報,2020-10-13(1).
[2]陳秀華.推廣普及武術教材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體育教學,1996(2):16-18.
[3]周偉良.傳統武術訓練理論研究[D]. 上海體育學院,2000:37.
[4]王崇喜.體育新課程視野下學生差異資源的價值取向與教學策略[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4):1-7.
[5]容中逵.教育改革的文化邏輯[J].教育研究,2016,37(6):25-30.
【基金項目: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編號:(19TYA001)】
(南通大學體育科學學院? 226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