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小琴

摘? 要: 體育教師執教多個同軌班,“同題課”如何上得更好?用下棋中的“復盤”技術,對“同題課”進行加工完善,從而實現“同題課”的自我超越,這是一種自覺的“攀登型同課異構”。長線化的真性“復盤”,催生出“天天有新境界,課課有新感覺”的磨課方式,是體育教師自我修煉課堂教學能力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 復盤;體育教師;攀登型;同課異構
中圖分類號:G623.8? ?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5-2410(2020)12-00-02
體育教師執教多個同軌班,“一課多班”的“同題課”不是簡單的復制與平移,而是一種難得的磨課資源,一個人的“攀登型同課異構”是體育教師自我提升課堂教學能力的路徑。長期以來,筆者借用下棋中的“復盤”技術,一節課上完(即“第一盤棋”下完),在腦海中反復“回放”教學過程,努力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不斷完善同題課的結構、環節,靈活調整教學措施與手段乃至一個個小小的細節。把新的發現融入下一個班級的教學,重新下“第二盤棋”“第三盤棋”……實現“同題課”的自我超越——筆者把這個過程自定義為“攀登型同課異構”。
一、梳理“磨課”綱要,調整“快快排好隊”的策略
記得有一年教一年級,小朋友剛入學,第一次室外課“排隊”就給了筆者一個尷尬。
【第一盤棋】
把一班“小不點們”帶到操場,盡管在教室就強調了“排好隊”“有順序”“不講話”等要求,隊伍還是不如人意地挪到操場一角。整隊——你,在這兒;你,對了就是你,在那兒;馬尾巴辮兒的,你在他后面……“吆喝”完了,大體成形。
筆者:看看你的身旁有誰,記住前后左右同學的臉,下一節課就這樣排隊,記住了嗎?(——記住啦!)好,那我們現在散開來,再按照這個樣子重新排隊。哨聲響過,亂成一團的孩子半數沒有排回原先的位置。
接下來是另一個同軌班的課。課間的時候,筆者快速地“復盤”,尋找“排隊”遇到阻滯的原因:一年級新生彼此還不熟識,根據外貌特征、姓名等去認記前后左右的同伴,效果不好。數學編碼便于記憶,那就給大家都編號,記號碼應該比較容易。
【第二盤棋】
不忙著帶孩子們去大操場。自我介紹、講述體育課堂常規要求等環節在教室進行完畢,筆者依照座位給大家編了號,又用“聽號”小游戲加深了記憶后,排著兩隊依次走進了操場。整隊,解散,再整隊,取得了滿意的效果。
第三個班的課隔天進行,“復盤”有足夠的時間,筆者“編寫”了上一課的“磨課綱要”,并制定了詳細的改進方案:自我介紹再有趣些、編號及“聽號”游戲在課堂常規前進行、進操場前再互相報編號。實踐證明,這樣改進更符合剛入學兒童的心理認知,使教學更為順暢。
二、從“整體關照”的視域,實現“運動技術游戲化”的復盤
一堂好課,所有的教學環節都不應是獨立的,而是整體之網中的一個結點。因此,在磨課的時候,要用優秀建造師的眼光,關照局部與局部之間的有機關聯。
【第一盤棋】
教學一年級《前滾翻》,筆者“移植”了著名特級教師王仲生同題課教學設計中的兩個游戲:“低頭看天”(就是分開兩腿并彎著腰,從兩腿之間努力睜眼看天,實則為前滾翻的預備動作);“看誰坐得快”(就是兩人一起站在同一塊墊子后面,發出口令后看誰先過來坐在墊子上,當然是用前滾翻的方法比直接走過去坐在墊子上快)。把兩個關于“前滾翻”的游戲連起來重復做一遍,先“看天”,再接著做“看誰坐得快”,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逐漸學會了前滾翻動作。
“低頭看天”這個游戲,其目的不僅僅是激發學生的興趣,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比較好地理解和掌握前滾翻的運動技術,提高學習運動技術的效果。“移植”過來,總覺得缺少了點什么。筆者對“第一盤棋”進行整體性的關聯審查與透視,意識到只是簡單的模仿,只是關注了表面的游戲色彩,忽略了前后環節之間的內在鏈接與技術指標,因為筆者的重點還只在關注大家有沒有“低頭”、有沒有“看到天”、有沒有“翻過去”,同類練習次數偏少、對比不夠、相互評價不夠,有點“蜻蜓點水”的膚淺味道。
【第二盤棋】
“低頭看天”既是新穎有趣的游戲,更是準備姿勢的技術動作:腳應該分開多寬、手應該放在哪里、頭低到什么程度等成為筆者的關注點,分組共同進行動作練習、評點;“看誰坐得快”這個游戲以前滾翻的技術為重點,讓學生在游戲中反復體驗、嘗試成功的多種樂趣。
布魯納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這種高超的教材游戲化,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生命動力與積極心理,使體育教學成為趣味滿滿的一種藝術,是努力超越自我的方向。因此復制別人的優秀課例時,要用建造師的眼光去“復盤”,做到整體觀照,形神兼備。
三、從實際情況出發,調試運行新的課堂教學程序
“一個人”的“同題課”研究需要敏銳的課堂觀察力,在看似“尋常”的課堂中發現“不尋常”的現象,并且反思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和策略。
【第一盤棋】
執教五年級《毽球:正面正腳背發球》,筆者設計了“毽球坐轎子”的一系列準備活動,把學生帶入玩毽球、學發球的熱身階段。課堂剛進入發球對抗性游戲階段,孩子們開始有意無意地坐在草坪上了,而預設的運動量還沒有達到。筆者很委婉地詢問了一個男孩子,他說,老師,我們剛上過大課間活動,有點累了。
筆者查看了全校的課程表,發現這種高密度的活動安排的確存在,陽光體育大課間后面緊接著就是體育課。筆者記得毛振明教授在《小學體育教學策略》一書中提出過“應時而變”的小學體育教學策略:當教學情境發生變化時,教學策略也應該隨之發生變更。既然學生在大課間已經充分活動開了,取消“熱身”環節就是可行的。
【第二盤棋】
第二天依舊在大課間后執教另一個同軌班。筆者教學流程中的“開始部分”去掉了“熱身活動”,開門見山進入“正面正腳背發球”學習。這樣調整后,基本部分學習時間充裕,運動密度相對降低,學習效果沒有受到影響。
體育課的開始部分通常應包括課堂常規、一般性準備活動和專門性準備活動。教學《毽球:正面正腳背發球》,需要組織一些“熱身”活動,使相關肌肉、關節、韌帶作好充分的準備。而大課間安排的“室外操”及其他運動項目已經達到了“熱身”效果。這時候,我們就可以遵循體育課結構安排的多樣性原則,靈活地加以處置,調試運行課堂教學新的板塊與程序,主動磨出流動的最富生命氣息的好課。
四、用“錄像審查”的方式,進行課堂教學語言的修煉
在一次優課評比準備中,學校領導派來語文骨干教師參加磨課,主要是幫助筆者錘煉課堂教學用語。從那以后,用“錄像審查”的方式自覺進行教學語言修煉,成為筆者用好同題課資源的一個重要內容。
《曲線跑》語言錘煉“復盤”錄:游戲活動環節有一個規則,就是把“長繩”擺成統一規定的要求,以便公平地開展比賽。“第一盤棋”到了這個環節,筆者的語言煩瑣而且不夠明確:“下面,請各組同學合作把各自的長繩擺成曲線,使我們沿著曲線進行曲線跑比賽。”結果擺成的曲線幅度有大有小,長短不一,無法進行公平的競賽練習;“第二盤棋”再提要求:“以標志桶為起點選3根長繩首尾相連,不得重疊擺放。”大家的興趣很濃,可擺的曲線仍不盡人意,還是不能進行公平的競賽練習;“第三盤棋”進一步明確:“以標志桶為起點首尾相連,不得重疊,一根長繩一個彎兒。”
體育課的教學環節有時候節奏比較快,稍縱即逝。因此,在“復盤”的時候,有可能出現信息的耗損。當這些耗損的信息具有重要影響的時候,磨課就會忽略關鍵性的元素。為更好地“復盤”,筆者甚至多次把同題課全程拍攝下來,從視覺、聽覺角度深度剖析,尋找語言、動作等教學行為上的“瑕疵”,評判調整教學的依據和效果,就像“編審”一樣,尖銳挑剔的背后,收獲著豐厚的回報。
同一個體育教師的同課異構是實踐性的真性成長,是長線化的專業努力。長線化的真性“復盤”,催生出“天天有新境界,課課有新感覺”的磨課方式。事實上,“反思性教學實踐”正是“復盤”的本質。“復盤”,是在準備和自己博弈,反思如何把下一盤棋下得更好;“復盤”,也是連接自己過去和未來的一座橋梁,過去的經歷給未來以啟迪;“復盤”,還是一扇通向自我修煉課堂教學能力的大門,讓一個人的“攀登型同課異構”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