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雅各布·格林說過:“我們的語言就是我們的歷史。”在2000年的“世紀之字”評選活動中,“她”字勇奪桂冠,成為21世紀最重要的文字。這個字從產生、商榷,到最終形成不過百年時間,卻蘊含著豐富的歷史價值。該字所涉及的文化現象繁復,除了語言和性別研究外,同時還是文學史、思想史和社會文化批評史中值得關注的研究對象。基于黃興濤先生的《“她”字的文化史》一書,梳理“她”字歷史,揭示這個字背后所隱藏的深層文化含義。
關鍵詞:她;文化
一、“她”字的提出
其實“她”字早在《玉篇》《廣韻》中就已出現,之所以稱其僅有百年歷史,是因為那時候的“她”字,讀音和釋義都與現在的“她”字不相關,僅僅是作為“姐”的異體字而存在。中國歷史上本無區別第三人稱的語言文化傳統,但隨著西風東漸,國外名著傳到國內。在翻譯過程中,he、she、it,則讓對應漢語的出現開始顯得有所必要。同時,新文化運動后白話文的興起,增加了“他”“她”“它”理解上的困難,建立一個清晰的語法和詞匯體系是大勢所趨。
新文化運動時期,漢語在新形勢下被激發出了現代性文化訴求。為了填補中西方文化差異,在如何對待西方語言中第三人稱所對應的性別問題上,各路學者都表現出來了積極探索和勇敢創新的精神,紛紛著書立說。1917年,劉半農、周作人等人開始著力討論西方英文中的“she”如何翻譯成對應漢語的問題。劉半農在此時首先提出另創“她”字的建議。1920年初,劉半農作文《“她”字問題》,正式公開提出創立“她”字,同時還進一步認為,第三人稱代詞還應該再造一個“它”字,以代指生物。
但是在“她”字提出之初,仍有其他代表女性第三人稱的漢字存在,如“伊”和“他女”“牠”等。這些字和“她”字的同時存在,造成了對第三人稱女姓代詞翻譯“魚龍混雜”的局面,也為鞏固“她”字的基礎地位造成了一定的阻礙。
“伊”字在吳方言地區特別流行。學者郭贊生極為推崇“伊”字的使用。在他的影響下,“伊”字的使用一度超過“她”字占據上風,表現出某種現實優勢。首先在以往的詩詞曲中,“伊”字十有八九代指女性。即便“伊”字在書寫形體上沒有“她”字更能凸顯女性化特征,但依照古人和流行的習慣去造字似乎是十分必要的。對后人來說,傳承比創造更能夠讓大眾接受。同時,有的人認為“伊”字也可以仿照“朕”字的先例,逐漸變得狹義化,由泛指第三人稱變成專門代指女性第三人稱。從偏旁看是人字旁,也在男女精神平等方面增加了合理性。但是,“伊”字作為書面語,在口語場合中難免有點拗口,偏近文言,用在白話中不合時宜。而且“伊”作為口語使用的地區,范圍也非常有限。這也是“伊”字最終沒落的一個重要原因。
關于“他女”的使用,周作人可以說是先行者。但是這并不代表周作人不同意劉半農創造“她”字的設想。周作人在文章著作中大量使用“他女”僅僅是因為排版書寫的原因。周作人早年在日本留學,深受日本文化影響,所以模仿日語,在“他”字右下角增加一個小的腳注“女”,以此來作為暫時性使用。周作人發明的“他女”字,無論是從書面上還是讀音上,都顯得和其他漢字不同,導致當時眾人對這個字的爭論很大,褒貶不一。在漢民族的思維模式中較為重要的一個特性就是整體性,習慣從整體上把握萬事萬物。此外,漢字是典型的方塊字,而“他女”這個字顯然違背了這一原則,將一個字分割開來,不符合漢字的形體規律。但也有對“他女”正面積極響應的人,葉圣陶就是這個字最忠實的踐行者。他不僅率先將“他女”用在關于婦女解放專著里,而且還在他所寫的小說中多次使用“他女”這個字。葉圣陶認為這個字充分體現了女子獨立和爭取與男子平等的精神內涵,是當時女權主義在文字上最好的體現,表現出了強烈的自我批判意識。
站在不同的立場和角度思考就會有不同的意見。首先“他”字是否需要分化就是一個亟需解決的問題。當時學術界反將“他”字分化的大有人在,添造新字或者增加義旁,在很多人看起來是沒有必要的。之所以最后“她”字奪冠勝出,是因為它符合漢語文字發展的根本規律:去繁從簡。“她”在字的形體和讀音上面都占據優勢,以至“她”戰勝“伊”和“他女”等字,最終成為代表現當代女性第三人稱的漢字。
我們可以從“她”字的發明創造中得出這樣的結論:外來詞語的借用和吸收是常見的語言現象,但是并非全盤收下。由于西方著作的翻譯,she這個詞才逐漸進入東方文明的視野中,才會有“她”這個字用來對應翻譯。但是這個字的創造和最終確立首先是有社會需要,不然最后也不會流行。我們不能硬要創造新字,一個字的改變和進化比另創一個新字更易讓人接受。方言字和文言字已經開始變得不受歡迎,“伊”字最后在角逐中名落孫山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所以“她”字的最終形成不僅有其本身的優勢,也有其他因素的影響。
二、“她”字所蘊藏的文化內涵
在長期發展過程中,人類逐漸由母系氏族社會進入父系氏族社會。在農耕時代,男人憑借著先天的身體機能優勢占據了主導地位,女人淪為男人的附庸,甚至是男人財產的一部分,重男輕女的思想在很長時間內都有明顯的反映。
創造“她”字是新青年們在新文化運動中的大膽嘗試,也是當時“婦女解放”“男女同校”呼聲下的文化產物,與男女平等思想有著某種微妙而又密切的聯系。關于這個字的討論是當時舉世矚目的一個話題,一切思想潮流和舊的語言文化觀念都將受到新的審視。“她”與“他”讀音相同,字形相近,很大程度上滿足了女權主義的心理。
可是查閱新文化運動時期的正式文字存稿,發現那個時候并不存在從男女平等角度公開為“她”字辯護的理論依據。相反,“男女平等”這一觀念倒成為不少女權主義者反對“她”字的論據之一。首先是有人借用男女平等的觀念,從根本上反對男女第三人稱代詞的區別和劃分。壯甫曾經說:“標出這樣一個新式的‘她字,把男女界限分的清清楚楚,未免太不覺悟了。凡是關于女性代名詞,都需要加上女字旁嗎?”①有人據此作出回答,認為“她”和“他”的區分不過是文字上容易辨別,和男女不分界線的主張沒有關系。還有一種持續深遠的表現,就是拿“她”和“他”的偏旁作文章。有些女權主義者因此長期公開拒絕使用“她”字。“他”字是人字旁,而“她”并非人字旁,去掉人旁,就是不把女人當人看。有些人甚至使用“男也”來反駁挑釁,這是男女平等意識使然。由此可見,“她”字在誕生之初,就已經背負了女子爭取主權、追求平等的沉重包袱和啟蒙使命。
男女平等的思潮讓現代女性自我啟蒙意識逐漸興起。很多帶有女字旁的文字都開始受到關注,變得格外敏感。古代女性身份低微,造出來的許多侮辱性文字都帶有女字旁。很多頑固保守派學者就是從這些字的角度來替傳統三從四德的倫理綱常進行辯護。新文化運動前后就有人開始主張廢棄“妾”“奸”“妓”“娼”等字,認為文字也應該隨著時代思潮而進行革新。這時候這些字已經不僅僅代表字體本身所擁有的文化內涵,也和婦女的解放斗爭息息相關。
起初,“她”字僅代指女性第三人稱。后來產生了一定的語言符號的文化效應,引用為一種象征符號,形容愛情、祖國、自由等抽象性事物。談論“她”字的現代文學意義,就要與傳統的文學意義區別開來。現在,一些具有女性陰柔美屬性的東西,例如月亮、清風等都可以用“她”字來進行描述。給這個字賦予美好的事物,增加了一些感性因素的存在。聞一多的《七子之歌》,將祖國比作母親,這時候就利用了“她”字所攜帶的情感內涵將情感發揮到極致。這一用法的形成既是傳統婦女和性別觀念共同作用的結果,反過來有助于鞏固、發展、尊重婦女這一新時代的性別價值取向。文學作品中的擬人修辭,可變“它”為“她”或“他”。將對女性的尊崇、贊美,對母親的熱愛之情寓情于物,增加了主觀的感情色彩。但文學作品以外的文章,最好不要濫用“她”字。
“她”字已經成為現代漢語中的一個關鍵字,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密不可分。一百多年來,這個字所帶來的內涵和爭議還是源源不斷的。或許,在未來的學術討論中,對于這個字的爭議還會持續下去,但是“她”字的地位已經毋庸置疑、不可撼動,這是語言所處的社會環境和文字發展規律共同作用的結果。
注釋:
①憶萱,邵力子.第三身女性代名詞底討論[J].民國日報·覺悟,1920-06-27.
參考文獻:
[1]凌遠征.“她”字的創造歷史[J].語言教學與研究,1989(4):139-151.
[2]賈永梅.《“她”字的文化史》讀后——兼論中國女性史研究的困境與出路[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5):156-158.
[3]黃興濤.20世紀30年代關于“她”字的爭論——女權運動的實踐者拒用“她”字[J].決策與信息,2010(3):56-57.
[4]伍敏.性別歧視文化背景下的“她”字翻譯[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1(5):136-137.
[5]小敏.劉半農與“她”的故事[J].上海企業,2013(10):94-95.
[6]楊劍利.現代性與“她”字的認同——讀黃興濤《“她”字的文化史》[J].近代史研究,2015(1):139-148+161.
[7]朱谷蘭.論五四時期“她”字的出現[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14(5):72-74.
[8]劉又辛,鮑延毅.關于“她”字的商榷[J].語言教學與研究,1984(3):188-192.
[9]張靜,黃文莉.從第三人稱指示語看五四時期中國的近代化——以“她”字為例[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4(5):53-55.
作者簡介:石佳豪,鄭州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