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法人》特約撰稿 蔡世軍

蔡世軍
江西省高級人民法院員額法官。曾在《光明日報》《人民法院報》《人民司法》《政治與法律》《中國律師》等國家級報刊上發表過法律類文章。論文《執行抵銷權問題初探》《論民事強制執行的基本原則》分別榮獲全國法院執行理論研討會論文一等獎、第二屆全國法院執行理論與實務研討會二等獎。三次榮立個人3等功。
近年來,銀行起訴的借款糾紛案件大量涌現,借款人不歸還借款的原因和情形也有所不同。法院在審理此類案件時,要在查明事實的情況下,根據認定的事實適用不同的法律。
2008 年3 月3 日,楊某與江某結婚。2012 年4 月,楊某打算用其個人名下的一套私房向甲銀行抵押貸款。楊某通過乙銀行職員龔某等人幫忙偽造了包括離婚證明在內的抵押貸款資料后,辦理了抵押貸款他項權證,并于同年6 月14 日與甲銀行簽訂了借款160 萬元為期5 年的《個人借款/擔保合同》。
因楊某僅按期歸還了部分借款,甲銀行在催收余款未果的情況下訴至法院,請求判令楊某與江某共同償還剩余借款本金、利息、逾期罰息及其他費用,并請求確認對抵押房產享有優先受償權。一審法院審理期間,楊某因犯騙取貸款罪,被判處有期徒刑。
本案經江西省德安縣人民法院審理后,一審判決:一、楊某向甲銀行返還借款本金1234635.70元,支付暫計算至2014 年8 月31日的利息94686.47 元,并按借款合同約定的利率償付自2014 年9月1 日起至清償借款本金之日產生的利息和逾期利息;二、駁回甲銀行其他訴訟請求。
甲銀行不服一審判決提起上訴,江西省九江市中級人民法院經審理,二審判決:一、撤銷江西省德安縣人民法院(2014)德民二初字第318 號民事判決;二、楊某、江某向甲銀行返還借款本金1234635.70 元,支付暫計算至2014 年8 月31 日的利息94686.47 元,并按借款合同約定的利率償付自2014 年9 月1 日起至清償借款本金之日產生的利息和逾期利息;三、駁回甲銀行的其他訴訟請求。
甲銀行不服,要求再審改判支持其全部訴訟請求。江西省高級人民法院經審理,再審判決:一、撤銷江西省九江市中級人民法院(2017)贛04 民終1211 號民事判決和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人民法院(2014)德民二初字第318 號民事判決;二、楊某、江某向甲銀行返還借款本金1234635.70 元,支付計算至2014 年8 月31 日的利息94686.47 元,并按借款合同約定的利率償付自2014 年9 月1 日起至清償借款本金之日產生的利息和逾期利息;三、甲銀行在楊某、江某尚欠的債務本息范圍內對本案借款抵押物享有優先受償權。

在分析本案三個焦點問題時,存在以下不同意見:
一、關于《個人借款/擔保合同》是否有效的問題。
第一種意見認為,《個人借款/擔保合同》無效。理由是:楊某與龔某等人惡意串通,以欺詐手段與銀行簽訂《個人借款/擔保合同》,造成大部分貸款本金及利息難以收回的重大經濟損失,該行為已被生效刑事判決認定為騙取貸款罪,屬于合同法第五十二條第一款規定的因欺詐損害國家利益導致合同無效的情形。
第二種意見認為,《個人借款/擔保合同》有效。理由是:行為人雖然觸犯了刑法,但其從事的民事活動并不當然無效。本案中,楊某以欺詐手段與銀行簽訂的借款合同,屬于合同法第五十四條規定的可撤銷合同,受欺詐的銀行對該合同享有撤銷權。在銀行未行使撤銷權的情況下,法院應基于雙方當事人借貸的真實意思表示認定合同有效。
筆者同意第二種意見。1. 《個人借款/擔保合同》屬于可撤銷合同,而非無效合同。雖然合同法第五十二條第一款和第五十四條第二款針對以欺詐手段訂立合同的情形均作出了規定,但只有在合同雙方當事人惡意串通損害國家利益時才能認定合同無效。觸犯刑法的當事人從事的民事活動并不當然因欺詐行為而無效。本案中,無證據證明借貸雙方惡意串通訂立合同,加之銀行在發放貸款前,已取得具有公示公信力的抵押他項權證,依法享有優先受償權的保證,且又收回了部分借款,故《個人借款/擔保合同》不屬于合同法第五十二條第一款規定的因“損害國家利益”導致合同無效的情形,而應屬于合同法第五十四條第二款規定的可撤銷合同。2. 銀行未行使撤銷權,其撤銷權已消滅。本案中,雖然龔某和楊某共同偽造了離婚證明等抵押貸款材料,但龔某并非甲銀行的職員,故在無證據證明甲銀行與楊某惡意串通簽訂《個人借款/擔保合同》的情形下,根據合同法第五十四條第二款之規定,該合同屬于可撤銷合同。另,合同法第五十五條第二款還規定: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知道撤銷事由后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放棄撤銷權的,撤銷權消滅。本案中,甲銀行在得知案涉合同系受楊某欺詐簽訂之后,并未行使撤銷權,而是向法院提起了訴訟。該行為表明銀行放棄了撤銷權,故其撤銷權已消滅。3.楊某以其個人名下房產與銀行訂立抵押貸款合同后,銀行按約發放了貸款,楊某也歸還了部分借款,據此表明案涉合同是雙方真實意思表示,故應認定合同有效。
二、關于銀行對抵押房產是否享有優先受償權的問題。
第一種意見認為,銀行對抵押房產不享有優先受償權。理由是:因楊某辦理抵押貸款登記時,提交了虛假離婚證明等材料,且未取得房屋共有人江某的同意,故銀行與楊某簽訂的抵押擔保合同無效,銀行無權對抵押物享有優先受償權。
第二種意見認為,銀行對抵押房產享有優先受償權。理由是:雖然抵押房產系在楊某與江某婚姻關系存續期間進行權屬登記的,但該房產登記在楊某個人名下,該抵押登記具有公示公信力。銀行基于對該公信力的信賴,在完成放貸審查程序后按約發放貸款,符合物權法第一百零六條規定的善意取得抵押物權的法定要件。因此,銀行對抵押房產享有優先受償權。
筆者同意第二種意見。雖然案涉房產僅登記在楊某個人名下,但是房產登記的時間發生在楊某、江某夫妻關系存續期間,故楊某和江某對該房屋是共同共有關系。楊某以該房抵押貸款時,未取得江某的同意,屬于無權處分。銀行在簽訂《個人借款/擔保合同》之前,審查了楊某提交的抵押貸款他項權證等貸款資料,已盡到審慎注意義務。根據物權法第九條第一款、第一百零六條之規定,銀行善意取得了抵押物權,依法享有優先受償權。
三、關于江某是否應與楊某共同償還債務的問題。
第一種意見認為,本案債務屬于夫妻共同債務,應由江某和楊某共同償還。理由是:雖然本案借款是楊某個人所借,但借款行為發生在夫妻關系存續期間。江某未提供充分有效的證據,證明銀行與楊某明確約定了該筆借款是楊某個人債務,亦未提供充分有效證據,證明楊某與江某約定了夫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歸各自所有,且銀行知道該約定。故,本案債務應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由江某和楊某共同償還。
第二種意見認為,本案債務是楊某個人債務,不應由江某共同償還。理由是:《個人借款/擔保合同》中的借款人是楊某個人,并非江某和楊某,銀行也僅向楊某個人發放了貸款,并沒有向楊某和江某共同發放貸款。另外,根據當地生活消費水平,并不需要楊某將160 萬元借款用于家庭共同生活,銀行也未提交證據證明楊某將該筆借款用于了家庭共同生活。故,本案借款并非夫妻共同債務,不應由江某共同償還。
筆者同意第一種意見。1.本案借款是江某與楊某一同前往銀行辦理的。雖然江某辯稱其在銀行門口等候時,不知楊某未經其同意用了夫妻共同房產辦理了抵押貸款,但江某主動共同歸還部分貸款的事實表明,江某的上述辯稱有悖常理。2.本案借款發生在夫妻關系存續期間。在江某未提供充分有效的證據,證明銀行與楊某明確約定了該筆借款系楊某個人債務,亦未提供充分有效的證據,證明楊某與江某約定了其夫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歸各自所有,且銀行知道該約定的情況下,根據一、二審法院審理該案時的合同法、婚姻法及相關司法解釋規定,本案債務應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3.江某對二審判令其與楊某共同返還本案債務未申請再審,亦未訴請撤銷抵押他項權證的行為表明,江某認可二審判決結果。因二審判決并非認定事實不清、適用法律錯誤、結果明顯不公,故無需適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及夫妻債務糾紛案件適用法律有關問題的解釋》,再審改判本案借款為楊某個人債務。因此,再審法院在調解無果的情形下,應當維持二審法院的該項判決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