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紅艷,閆娟娟,毛新敏*
(1.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婦科三病區,烏魯木齊 830054;2.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生殖醫學中心,烏魯木齊 830054)
子宮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統常見的良性腫瘤,其患病率有較強的升高趨勢[1],患者可出現陰道出血等臨床癥狀,甚至會導致不孕而影響其生活質量[2-3]。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可采取藥物或手術治療,但多數患者對該疾病的認知度低,治療依從性差,且部分患者存在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對疾病預后不利[4-6]。我院地處烏魯木齊,是一個多民族聚集地,由于民族、文化、生活習慣等的差異,烏魯木齊社區少數民族子宮肌瘤患者對疾病認知度普遍偏低。因此,提高子宮肌瘤患者疾病認知度,對提高治療依從性和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健康教育在提高疾病認知度和治療依從性等方面的作用已經得到了公認[7],但既往的健康教育主要關注醫院方面,而對社區方面在疾病健康教育中發揮作用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本研究在調查烏魯木齊社區少數民族子宮肌瘤疾病認知度的同時,還探討了醫院-社區聯盟教育團隊構建在子宮肌瘤疾病患者中的應用效果。
一、觀察對象
收集2018年1~12月于我院就診的124例烏魯木齊社區少數民族子宮肌瘤患者作為觀察對象,采用調查問卷調查患者的疾病認知度。
納入標準:烏魯木齊社區少數民族患者;經B超確診為子宮肌瘤;知曉并自愿參與課題研究。排除標準:其他生殖系統腫瘤患者;合并自身免疫系統疾病、血液系統疾病患者;嚴重心肺、肝腎功能不全的患者;存在溝通交流障礙的患者。
以入院順序給予編號,隨后使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隨機等分為2組,分別予以常規健康教育(對照組)和醫院-社區聯盟模式的健康教育(觀察組)。
二、研究方法
1.疾病認知度調查:患者初次就診時,由專科護士通過問卷調查采用面對面的形式調查子宮肌瘤患者的疾病認知度。問卷調查表為自制,共分為疾病病因、癥狀和預防3個方面的內容,分為知曉和不知曉。疾病病因[8-9]包含雌激素及其受體、孕激素及其受體、生長因子、微量元素、種族因素、遺傳因素、婦科疾病、飲食結構和生活習慣等9個條目,知曉≥6個條目為具備病因認知;癥狀[10-11]包含月經改變、繼發性貧血、下腹部包塊、白帶增多、尿頻、排尿障礙、尿潴留、腹痛、下腹墜、腰酸、不孕等11個條目,知曉≥7個條目為具備癥狀認知;預防相關知識[12-13]包含年齡較大、職業壓力較高、經常接觸化妝品、經常接觸塑料、經常接觸食品添加劑、肥胖、月經紊亂、痛經、流產次數多、長期使用激素藥物、遺傳病史、婦科病史等13個條目,知曉≥8個條目為具備預防認知。分別記錄患者的認知度情況,疾病認知度=具備該項認知人數/調查總人數。
2.健康教育方法:調查患者的疾病認知度后,進行相關的健康教育。對照組給予常規健康教育,內容如下:(1)建立健康檔案:患者初次就診時,由專科護士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建立輕松的環境進行自由交談,主要了解患者病程、疾病變化、心理狀態、文化背景、個人喜好、家庭情況、對疾病治療預期目標等基本情況,建立健康檔案;(2)疾病健康宣教:通過發放健康手冊、一對一交流、視頻講座等方式向患者詳細講解子宮肌瘤疾病病因、臨床癥狀、治療、預后、預防等相關知識;(3)心理疏導:鼓勵患者說出自己的顧慮、擔憂,并根據具體情況進行針對性疏導;(4)每2周由專科護士電話隨訪1次,再次進行疾病健康宣教,促使患者建立正確疾病認知,提高疾病認知度,并動態掌握患者心理狀態,根據患者具體心理狀態再次進行心理疏導。持續時間為6個月。
觀察組給予醫院-社區聯盟模式的健康教育,內容如下:(1)建立醫院-社區聯盟健康教育團隊:該團隊由專科護士及社區護理人員組成,主要負責患者的健康教育;(2)建立健康檔案、初次的健康教育及心理疏導均在醫院進行,同對照組;(3)將患者的健康檔案轉交社區服務站,由社區護理人員進行連續性的健康教育。每名患者指定1名經過子宮肌瘤疾病、健康教育等相關知識專業培訓的社區護理人員進行一對一的后續健康教育。每2周由社區護理人員家訪1次,了解患者疾病認知度、治療依從性等情況,肯定前期已經取得的成績,針對出現的具體問題再次進行健康教育。對于社區護理人員不能解決的問題,隨時與醫院的專科護士聯系,共同探討解決方案。持續時間為6個月。
3.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1)健康教育前后,患者的疾病認知度,包括病因、癥狀及預防3個方面;(2)于健康教育后,將治療依從性評價分為服藥依從性、自我管理、生活習慣及正確運動4個維度[14],并自制調查表,每個維度得分范圍0~10分,每個維度包含5個條目,每個條目分為不遵從、偶爾遵從、基本遵從和嚴格遵從4個層次,分別對應0、0.5、1.0和2.0分,分值相加為總得分,分值越高,治療依從性越高;(3)于健康教育前后,分別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15]評價患者焦慮、抑郁狀況,分值范圍0~100分,分值越高,患者焦慮、抑郁狀態越嚴重;(4)并于健康教育前后采用諾丁漢健康量表(NHP)[16]評價生活質量,該量表包括睡眠、社會活動、精力、情感反應、疼痛和軀體活動6個維度,分值越高,患者生活質量越差。
三、統計分析
一、患者一般資料
共納入124例子宮肌瘤患者。所有研究病例均配合完成全部調查及干預研究。
兩組患者間年齡、病程、肌瘤大小、治療方式以及民族構成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s),n(%)]
注:其他民族包括彝族、柯爾克孜族、烏孜別克族
二、健康教育前后子宮肌瘤疾病認知度
124例子宮肌瘤患者在健康教育前對疾病的病因、癥狀和預防的總認知度分別為36.3%(45例)、41.9%(52例)和38.7%(48例),總體上認知度低。
健康教育前,兩組患者間子宮肌瘤疾病病因、癥狀、預防等認知度比較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健康教育后,兩組患者對病因、癥狀、預防等認知度均較健康教育前顯著提高(P<0.05),且觀察組患者對于疾病病因、癥狀、預防3方面的認知度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健康教育前后認知度調查[n(%)]
注:與同組健康教育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健康教育后比較,#P<0.05
三、健康教育后治療依從性
健康教育后,觀察組患者服藥依從性、自我管理、生活習慣及正確運動得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表3)。
表3 兩組患者健康教育后治療依從性評分比較[(±s),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四、健康教育前后SAS評分和SDS評分
健康教育前,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SAS評分和SDS評分比較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健康教育后,兩組患者上述評分均較健康教育前顯著降低(P<0.05),且觀察組患者SAS評分和SD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表4)。
五、健康教育后NHP評分
NHP評分顯示,健康教育后,兩組患者睡眠、社會活動、精力、情感反應評分均較健康教育前顯著降低(P<0.05),且觀察組健康教育后這四個維度的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而疼痛、軀體活動評分在不同干預組間以及干預前后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表5)。
表4 兩組患者健康教育前后SAS和SDS評分比較[(±s),分]
注:與同組健康教育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健康教育后比較,#P<0.05
表5 兩組患者健康教育前后NHP評分比較[(±s),分]
注:與同組健康教育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健康教育后比較,#P<0.05
疾病認知度是影響子宮肌瘤預防、早期發現、治療及預后的重要主觀因素[17],然而女性人群對于子宮肌瘤的認知度并不高。鄭愛柳等[18]在2015年抽查了玉環縣3 216名婦女,她們對子宮肌瘤的病因、癥狀和預防的認知度分別為42.5%、50.2%和43.3%。檢索文獻,目前尚未見少數民族對子宮肌瘤認知度的報道。本研究調查了124例烏魯木齊社區子宮肌瘤患者的疾病認知度,結果顯示患者對疾病的病因、癥狀和預防的認知度分別為36.3%(45例)、41.9%(52例)和38.7%(48例),疾病認知度相對內地人群較低。結果提示,應當對烏魯木齊社區少數民族子宮肌瘤患者加強疾病知識的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通過一系列有計劃、有組織的社會教育活動促使個體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的活動,能夠有效消除或者減輕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促進個體健康,并且能夠提高生活質量[19]。王洪英等[20]在醫院采用健康教育,使子宮肌瘤患者負性心理顯著改善,術后疼痛顯著減輕。閆永仁等[21]在醫院采用醫護協同健康教育,使子宮肌瘤患者健康知識掌握水平和生活質量提高。然而,這些研究在子宮肌瘤健康教育中多關注的是醫院方面,而對社區方面在健康教育中發揮的重要作用認識不足。
與既往報道不同,本研究構建醫院-社區聯盟健康教育團隊并且應用于子宮肌瘤健康教育。與常規健康教育相比,應用醫院-社區聯盟模式的健康教育干預后患者對疾病的病因、癥狀和預防的認知度提高,服藥依從性、自我管理、生活習慣及正確運動等治療依從性得分顯著升高,SAS評分和SDS評分顯著降低,NPH評分中的睡眠、社會活動、精力、情感反應評分顯著降低,表明醫院-社區聯盟模式的健康教育在烏魯木齊社區子宮肌瘤患者中應用效果良好,在提高疾病認知度和治療依從性、減輕負性心理及提高生活質量方面具有更明顯的優勢,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以往子宮肌瘤疾病健康教育的不足。分析原因,可能與以下方面有關:(1)醫院-社區聯盟模式的健康教育具有延續性的特點,患者能夠得到持續的健康教育,能夠進一步促進患者建立正確的疾病認知[22];(2)社區護理人員通過每2周1次的家訪,能夠動態掌握患者治療依從性情況及心理狀態,然后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進行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和干預,從而能夠提高治療依從性,并改善心理狀態和生活質量[23]。
綜上所述,烏魯木齊社區少數民族子宮肌瘤患者疾病認知度低,而醫院-社區聯盟模式的健康教育能夠提高患者疾病認知度,提高治療依從性,減輕負性心理,并且能夠提高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