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瑛,孔森權,林澤珊
(中山大學 南方學院,廣東 廣州510970)
本文選取一帶一路65 個國家作為樣本數據進行研究,詳細國家見表1。依據海關總署對商品的分類依據,紡織服裝品被劃分到第十一大類,該分類的海關編碼從HS50 到HS63,共14 章,本文通過該分類進行統計。
中國紡織服裝品出口至一帶一路國家的比重整體呈現上升趨勢。 根據2000—2016 年這個區間來看, 在2000 年中國紡織服裝品出口至一帶一路國家的數額為493.8 億美元, 僅占中國紡織服裝品總出口額的21.81%。在2009 年,無論是出口至一帶一路國家的比重還是出口總額,都呈現出明顯的下降趨勢,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2008 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對我國紡織服裝品出口至一帶一路國家產生較大的影響。 到了2016 年,出口至一帶一路國家的紡織服裝品就上升到2532.2 億美元,在我國紡織服裝品出口總額中占比37.91%, 比重上升了16.1%。 針對一帶一路這65 個國家,中國紡織服裝品的出口市場呈現分散化。 從區域分布來看,出口比重多集中在亞洲,特別是東南亞地區,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受到距離因素的影響。

表1 一帶一路沿線樣本國家范圍
1.國際市場占有率是一個國家某種產品的出口占世界市場的比重大小來反映該國家該產品的出口競爭優勢,計算公式為:MPRik=(Xik/Xwk)×100%,式中的MPRik 代表i 國(地區)第k 種商品的國際市場占有率;Xik 是指第i 國(地區)第k 種商品的出口額;Xwk 是指世界第k 種商品的出口額。 本文以該標準來判別產品出口競爭力的強弱, 若MPR在[0,5%],說明產品出口競爭力弱;(5%,10%]1(],區間符號,下同。,該產品的出口競爭力一般。 若處在(10%,20%],該產品的出口競爭力較強。 在(20%,100%],則產品的出口競爭力很強。
雖然2004 年之前, 中國紡織服裝品的國際市場占有率處在10%~20%,從2005 年開始這個比率就超過20%, 說明2004 年后中國紡織服裝品出口競爭力開始變得很強。 整體上我國紡織服裝品的國際市場占有率呈上升趨勢,2000 年到2016 年,17年時間上升了22.59%,這說明中國紡織服裝品出口競爭力逐年增強, 而且2010 年該比率更是有著顯著的增長,這其中可能與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啟動有關,自由貿易區意味著商品的進出口不再受到關稅和數量的限制,雖然東盟的成員國大部分是發展中國家,但相較其他自由貿易區卻擁有著最多的人口數量,同時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進而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地位,提升其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圖1 2000—2016 年中國對一帶一路國家紡織服裝品出口整體概況

圖2 2000—2016 年中國對一帶一路不同區域國家紡織服裝品出口情況
2.顯示性比較優勢是將一國某種產品的出口先與該國所有產品的出口作對比,突出該產品相對于該國其他產品的出口優勢,再將該產品的出口放在國際市場上做比較,以此反映該國該產品在世界貿易中的比較競爭力。 公式:RCAij=(Xij/Xit)/(Xwj/Xwt),其中,RCAij=i 國j 產品優勢指數,Xij=i 國j 產品出口額,Xit=i 國產品出口總額,Xwj=世界j 出口額,Xwt=世界總產品出口總額。 中國紡織服裝品的RCA 指數在2000—2016 年期間均大于2.5,說明中國的紡織服裝品出口在世界貿易中有很強的比較優勢。 但是近年來該指數呈現一種下降的趨勢,這是由于中國國際地位提升使得其他產品出口額增加,使其RCA 指數產生下降。

表2 中國紡織服裝競爭力指數
3.貿易競爭指數是指一個國家出口額的上升也有可能受到通貨膨脹等因素的影響,需要剔除這些宏觀因素波動造成的影響。 公式為TSCjk=(Xjk-Mjk)/(Xjk+Mjk), 式中,TSCjk=j 國k 商品的貿易競爭指數,Xjk=j 國k 商品的出口額,Mjk=j 國k 商品的進口額。 TSC 的范圍處在[-1,1]之間,1 端代表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強,當等于1 時,說明該國該產品只出口不進口, 國際競爭力極強;TSC 越接近-1 端為弱, 等于-1, 則代表該國該產品只進口不出口。TSC 指數在2000—2016 年間均大于0,說明中國的紡織服裝品出口大于進口, 生產效率比國際水平高,在國際上具有競爭優勢。 2000—2007 年間TSC指數增長速度較快,主要是因為這些年我國紡織服裝品廠商逐漸掌握了效率較高的生產技術,2008 年后增速放緩。 整體上貿易競爭指數呈上升趨勢且逐漸向1 靠近,說明我國紡織服裝品的生產效率有所突破。
最早提出引力模型并將其應用于國際貿易中的是經濟學家Tinbergen(1962)和Poyhonen(1963),他們最早給出的解釋雙邊貿易關系的引力模型如下:
Fij=G×(Miα×Mjβ)/Dijθ
在此模型的基礎上對其取自然對數,并引入新的變量,最終得到如下模型:
LnXijt=α0+α1LnGDPit+α2LnGDPjt+α3LnSij+α4LnPPOit+α5LnPPOjt+α6MPRit+α6RCAit+α7TSCit+α7Ei+uijt
在模型中,其中GDPit 表示i 國t 時間出口額;GDPjt 表示j 商品t 時間出口量;Sij 表示j 商品出口與i 國的距離;MPRit 表示i 國在t 年紡織服裝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占有率指數, 其值在0~1 之間;PPOjt表示j 商品在一定時間內的同類需求量;RCAit 表示i 國在t 年紡織服裝品的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其取值大于等于0;TSCit 表示i 國在t 年紡織服裝品的貿易競爭指數,其取值在-1 到1 之間;Ei 是金融危機的虛擬變量,在2008 年之前取為0,在2008年之后取為1。
根據數據的可獲得性和實效性,本文數據選取時間為2000—2016 年, 樣本選取一帶一路沿線65個國家,紡織服裝品海關編碼為HS50-HS63,中國出口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紡織服裝品貿易額數據從聯合國統計司和中國海關整理獲得。 中國以及一帶一路國家的GDP 的數據來源于世界銀行,采用現價美元。 中國與一帶一路國家的人口數量的數據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與中國國家統計局整理可得。 中國首都北京與一帶一路國家的首都距離數據來源于http://www.indo.com/distance/index.html 中的“距離計算器”整理可得。
運用計量軟件Stata12.0 計算,其回歸分析結果如表3 所示。
GDPit 每增加1%,我國紡織服裝品出口額增加0.87%,表明我國經濟水平的提升,對我國的紡織服裝品出口有促進作用。 GDPjt 每增加1%,我國紡織服裝品出口額增加0.80%, 原因在于進口國家經濟水平的提升, 使其消費者不再滿足于本國的消費品,進而增加了我國紡織服裝品的出口。 Sij 每增加1%,我國紡織服裝品出口額減少0.73%,原因在于距離的增大, 增加了其紡織服裝品出口的成本,進而導致我國紡織服裝品出口額的減少。 PPOit 每增加1%,我國紡織服裝品出口額減少14.47%,其中原因在于我國人口數量的增加,會導致我國對其商品需求的增加,進而減少紡織服裝品的出口。 PPOjt 每增加1%,我國紡織服裝品出口額增加0.29%,其中原因在于進口國的人口數量的增加,導致對商品需求的增加,當國內商品的供給無法滿足其進口國消費者的需求時,會通過增加進口來滿足,進而增加我國紡織服裝品的出口。 MPRit 每增加1%,我國紡織服裝品的出口額增加0.58%;MPRit 每增加1%,我國紡織服裝品的出口額增加0.58%;TSCit 每增加1%, 我國紡織服裝品出口會增加1.67%,MPR 和TSC 指數越高,說明產品國際競爭力越強,越有利于出口。 RCAit 每增加1%,我國紡織服裝品的出口額就減少0.50%,主要是由于RCA 指數在回歸年限內整體呈現下降趨勢造成的,而指數下降主要是由于我國其他產品出口額提高使得我國紡織服裝品占全部商品出口的比重下降,并非是我國紡織服裝品失去出口競爭優勢。Ei 每增加1%,我國紡織服裝品的出口額減少0.33%, 表明金融危機對我國的經濟有較大的沖擊,進而阻礙了我國紡織服裝品出口。

表3 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紡織服裝品出口的回歸結果分析
根據上述研究發現,我國紡織服裝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很強的競爭力,但其發展在近幾年出現瓶頸。 一方面可能是因為我國紡織服裝品已經完全實現標準化生產,沒法通過提高單位生產率來增加國內紡織服裝品的消費剩余促進出口。 另一方面可能是受到近年貿易壁壘盛行的影響, 特別是發達國家,對于紡織服裝品質量要求會更嚴格,所以導致一部分紡織服裝品出口受到限制,也會使得國內廠商適當降低產量達到供需平衡。
根據上述結論,本文提出以下建議:加強我國紡織服裝產品市場的建設。 建立相關的認證機制,提高產品質量水平,就可以減少我國紡織服裝品出口企業面臨進口國的非關稅貿易壁壘問題,同時也能增強我國紡織服裝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積極開拓多元化市場,減少出口國際市場風險。 一帶一路倡議為我國提供了很多潛在的海外市場,政府應該加強與各國政府及進口企業的合作,充分開拓這些新興國家,讓其變為我們的貿易伙伴,在面對某些國家的政治經濟危機時, 盡量減少出口損失。加大宣傳,實行差異化營銷。 我國紡織服裝品出口企業應在提升質量的基礎上, 建立自己的品牌,提升我國紡織服裝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知名度,同時大力發展“互聯網+紡織服裝品”,加大宣傳力度,拓展業務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