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軍,翟 菲,孫怡蓓
(南京中醫藥大學 翰林學院,江蘇 泰州225300)
自2006 年起, 我國有關部門接連頒布了數十個與科技金融相關的文件,科技金融的概念逐漸被人們所認知, 科技與金融之間的聯系也日漸緊密。在當前我國面臨經濟轉型的壓力之下,江蘇省須不斷增強自身的創新能力并以此來適應新形勢,開拓新的發展路線。 本文探討了江蘇省在科技金融方面取得的成績以及當前還存在的問題,如地區發展不平衡、綜合性專業人才缺乏等,并提出相應對策。
近年來,江蘇省不斷完善配套機制,不斷引領金融資本投向新興產業,在科技金融發展上取得了卓越的成績并且正在逐漸形成具有江蘇特色的科技金融產品服務體系,為我國科技金融產業的發展添磚加瓦。
江蘇省建立了科技與金融聯合工作制度,2008年江蘇省在財政科技上的撥款數為91.52 億元,到2017 年為止這一數據已經提高到了436.14 億元,短短的幾年內,增長幅度達到376.55%。R&D 作為科技創新中的焦點指標, 是企業競爭力的直接體現。根據2006 至2016 年十年間的企業R&D 經費投入強度橫向對比來看,呈現穩步上升的趨勢。
科技型企業對融資需求旺盛, 以往的融資門檻較高、審批程序復雜,科技型中小企業主要依賴銀行貸款單一渠道融資,近幾年融資渠道逐步增加。 2008年, 江蘇省科技廳設立了中小企業科技投融資公共服務中心,以蘇州市吳中科技創業園為主,聯系中小企業孵化的各階段為其提供融資租賃和債券融資等多種投融資途徑, 隨后該平臺又與蘇州科技創業投資公司和浦發銀行蘇州支行合作開展了“科創貸”服務。 于2011 年設立的科技金融綜合服務平臺,到目前為止已經匯合了400 余家機構金融創新產品與服務信息以及17000 多家科技企業數據。

圖1 政府撥款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

圖2 企業R 和D 經費投入力度
一些企業在符合條件之后,通過發行企業債券或者股票的方式在資本市場上進行融資。 目前在中小企業板或創業板兩個板塊上市的江蘇省科技型企業已達到130 多家。 而那些沒有上市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則可以通過融資租賃和知識產權質押等方式進行融資。近幾年來,許多商業銀行鼓勵中小企業使用多種融資工具進行融資,其中包括應收賬款質押、集合票據和商業承兌匯票等。 部分外資銀行設計出供應鏈融資的方式來為中小型企業進行融資,從而不斷拓寬了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
據統計,自2004 年起至2018 年,江蘇省先后建設了320 個科技平臺(其中國家級37 項,省級283項),其中主要依托大型骨干企業和高校院所,建設了13 個重大研發機構。 針對全省中小企業技術創新需求,建設了78 項科技公共服務平臺等,其中包括大型儀器、工程文獻、農業種質資源、知識產權和實驗動物等,這些平臺采取多元化投入機制,共投入73.3 億元。 江蘇是科技和教育大省之一,擁有科研院所129 所、部省屬高校119 家,全省從事科技活動38.4 萬人,其中研發人員13.8 萬人,為江蘇省科技平臺的建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十五”以來,科技平臺共承擔國家和省級科研項目5032 項,獲得直接經濟效益210 億元。
就目前而言,江蘇省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還不夠完善,并且關于科技投融資體系的多層次性還需要進一步健全,而科技保險及擔保等業務仍處于試點探索階段。 一方面,現有的體系缺乏監督和制約機制,各個機構之間也可能出現合作不當以及互相推諉的情況;另一方面,缺少創新的科技型企業同樣削弱了當前科技金融的實力。 企業科技金融的創新成果目前幾乎僅能依靠部分機構和高校提供,這種局面不利于合理轉化科技創新的成果。 另外,目前我國缺少一個完善的技術評估體系,不能夠很好地衡量一項科技成果在科技金融市場中的價值。
首先,科技與金融的聯系不夠緊密,近年來雖然科技金融已經在江蘇實施,政府也已經為科技金融做了很多相關工作,但是并未將科技部門與金融部門有機結合,金融部門與科技部門之間彼此并未互通。 其次,部分政府部門未對科技金融產業給予足夠的重視, 由于科研類項目周期長且風險未知,再加上得不到政府的支持,因此部門企業對此類項目敬而遠之轉而選擇投資周期短、收益高的其他項目。 再者,在缺乏良好宣傳的情況下,江蘇省部分企業對金融產品并不了解,以至于許多企業缺乏利用社會資本和金融資本進行科技創新的積極性。 最后,部分機構雖然一開始對科研的熱情很高,但是未能將科研成果投入到生產實踐中去。 科技研究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最終目標是為了投入商業開發直至推向最終市場。同時,專業型人才缺乏。由于目前學校專業設置,高校人才很難與當前科技金融的發展現狀相匹配,缺乏既懂金融,又懂科技,還懂企業管理的復合型人才。
在區域扶持政策中,要加強政府扶持。 政府為蘇北經濟欠發達地區進行經濟援助,通過政策上的引導,吸引投資到蘇北區域。 使經濟暫時落后的地區不會因為資金不足、無法吸引投資等問題限制對科技金融的研究和利用。 加強政策推進的手段使蘇北科技金融欠發達地區中的科技企業能夠更加有效發展,從而研究出更多有應用價值的產品,并以此來提高江蘇省的生產力水平,為江蘇省的經濟建設盡一分力量。
目前, 江蘇省科技金融發展存在一些制度性的障礙,若要突破,第一步就是要建立政府調控、市場主導、各創新主體積極參加的制度環境,因此要推進建立和完善科技金融法律法規體系。目前,我國只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進步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成果轉化法》兩部法律,但經過對其內容的研究發現,其中較多的是關于科技發展的系列問題,很少有涉及金融行業的,并且范圍較為狹隘。針對這樣的情況, 江蘇省必須有目的地制定出更加適合本省科技金融發展的相關法規。一是推進金融機構改革。政府要為科技金融設立專屬機構, 使該機構可協調高新技術產業,并且同時與商業銀行等機構進行對接,對科技金融的發展活動進行綜合性的管理。 通過各機構之間信息聯通, 向社會各方提供科技金融動態信息, 以此來解決科技金融發展活動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二是創新財政投入模式。在科技金融發展的各個環節進行財政投入,鼓勵科技金融實體化,確保在理論研究進步的同時, 實體企業也能夠綜合運用科技金融來進行自我提升與成果輸出。
在目前科技金融人才相對較為稀缺的情況下,培養符合這樣條件的專業型人才 可以從以下幾個途徑考慮: 第一,在高校設立科技金融專業,憑借高校的力量著重培養科技金融人才,以此來從源頭上為社會輸出高質量的人才。 江蘇省類似于南京財經大學這樣的高校本身已經有了一定的金融專業基礎,要加強對其引導,改革相關課程設置。 第二,江蘇省企業聯合政府機構進行自我培訓。 第三,江蘇省出臺科技金融相關的政策,通過各類活動和官方媒體宣傳科技金融和支持新興產業發展的廣闊前景,以此來鼓勵科技金融復合型人才的自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