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泠一

入滬旅客在上海南站亮碼進站。

徐匯區“看家護院 鄰里互助”匯治理小程序。
新冠收拾了中國,還是中國收拾了新冠?這是韓國友人樸根太先生向筆者發出的疑問。筆者認識樸先生居然已二十五年了,如今他是CJ集團社長。他老家恰恰是大邱,也就是當下韓國的“武漢”。這讓CJ集團攝制的影片《寄生蟲》獲得奧斯卡獎的喜慶氣氛,還來不及全民分享就變得蕩然無存,還有點不合時宜了。
筆者斷然回答樸先生的是:中國已經收拾了新冠,希望韓國參照中國不少經實戰檢驗為有效的“兵法”與新冠相抗衡,祝福他的祖國和美麗家鄉也能早日把新冠收拾了。作為韓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企業家,樸先生又很擔心如此嚴格的社會防疫措施,是否會影響經濟發展的景氣和預期。筆者的見解是負面影響在今年上半年會存在,關鍵是審時度勢把握好抗疫和復工的關聯。這是社會運轉的兩個輪子。
那么,作為中國經濟中心城市代表的上海,是怎么做到抗疫和復工兩不誤的呢?筆者告知樸根太:兩年來上海大力推行的一網通辦、一網統管機制,也就是白領們口碑中的“云服務”發揮了戰略性的作用;不僅企業感到便利了,而且公眾處理生活事務的辦事效率大大提高了,同時減輕不必要的焦慮。一網通辦的典型,就是上海中心城區信息化、智能化從硬件到軟件都已經持續耕耘多時的徐匯區。
徐匯區去年6月成立了城市運行綜合管理中心,與區行政服務中心、區大數據中心實行“三位一體”運行,這樣的機制設計和不斷優化,首先支持了當前的防疫工作。
作為城市智慧管理的“優等生”,徐匯區去年6月成立了城市運行綜合管理中心,與區行政服務中心、區大數據中心實行“三位一體”運行,做到行政服務中心在前端推進政府改革精簡化、城運中心在中端推進城市管理精細化、大數據中心在后端推進數據支撐精準化。這樣的機制設計和不斷優化,首先支持了當前的防疫工作。
例如,借助區域內實有人口數據庫,徐匯區大數據中心設計了“社區疫情動態分析模型”。這個新開發的模型,就是通過對“確診、疑似、密接、重點地區來滬”等十三個指標的綜合分析,并以紅黃藍進行區分,可實時對整個徐匯區九百五十七個小區疫情進行風險評估而無一死角。這種社會管理的創新,一方面可以讓鐘南山和張文宏等前線白衣戰士放下心來,使他們關于4月底局勢出現根本好轉的預言可能成真;另一方面值得海外城市如韓國大邱等抗疫第一線借鑒。
有關專家告知筆者:徐匯區開發的這套防疫檢測系統在近期的實戰中經受了考驗。如2月25日和26日兩天,徐匯全境共發現七名疑似病例,其中三名疑似病例未居住在徐匯;而二名疑似病例所居住小區,已經顯示在2月24日發布的“高風險小區清單”內;其余二名疑似病例所居住小區,位于“橙色”較高風險區域。這種特殊時期的信息化公開,有效地防止了社區居民的恐慌心理;同時從社會安全角度來看,也有助于防止謠言的傳播及出籠。而徐匯區大數據中心主任宋開成還認為:大數據的有效開發不僅可以追蹤實況,還可以為決策提供依據。

市場監督人員對沿街商鋪掃碼檢查。
宋開成舉例說明的是:上海近期全面啟用“隨申碼”,要求每位入滬人員必須填寫健康信息。相比之前通過警務隨身pad查驗身份證,“隨申碼”大大減輕了工作量,但對上海南站這一入滬“大門”來說,還有更高需求——壓縮檢查時間、提升通行速度。徐匯區大數據中心根據形勢需要,及時地開發出了“上海南站客流分析模型”,就可以精準估計某個特定時間段的客流量。
他具體向筆者介紹到:“通過和市級部門協調,我們對接了火車客票系統,建立南站返滬人員排查工作實戰場景,可獲取未來24小時南站到達旅客情況?!比缃涍^對整個2月份客流數據進行趨勢分析后,開發小組發現了一定的規律性:當月南站日均旅客數量5000人,主要集中在9點至10點、12點至13點兩個時段,平均客流量占全天的40%左右?;谶@個分析,徐匯區大數據中心向南站相關部門建議:加強這兩個時段的工作力量投入,對返滬人員進行精準且有序的排查。建議得到了果斷采納,其效果是既有序安全地掌控了復工人員返回,也減輕了南站工作的強度。
從常態的智能化城市管理需求來評估的話,可以說:“模型分析數據反映了真實狀況,能夠讓數據多跑路、基層少敲門?!比?月中旬,經營著一家小型互聯網公司的翟先生打算復工,事先在網上查詢了一下復工條件,發現需要登記員工返滬日期、是否隔離等信息?!叭ツ睦飩浒??怎么登記?”一下子難住了翟先生,詢問了圈內好友,得知“匯治理”小程序平臺可以線上登記。他自然產生疑問:“行不行啊,光靠一個小程序?”不過,令翟先生感到意外的是,登記非常順利。即登錄企業板塊,選擇企業復工備案板塊,法人庫內的姓名、身份證等相關信息系統會自動匹配,完成企業復工人員網上登記,整個過程居然不到十分鐘。系統還自動生成企業法人二維碼,25名公司員工通過翟先生分享的二維碼,就能同步“碼”上填報。沒過幾天,翟先生就拿到了復工備案過審通知?!拔易约壕褪亲龌ヂ摼W的,沒想到上海可以把大數據用得如此精準!”翟先生感慨道。
這樣順利的復工例子,舉不勝舉。可以說,徐匯區在全市率先成立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大數據工作組,開發“匯治理”等疫情防控系統及指揮平臺,力圖用好人口庫、法人庫、地理信息庫以及道口健康登記、“隨申碼”、企業復工登記等市、區相關數據資源,精準賦能疫情防控和營商服務。
形勢總在逼人:尤其是進入3月之后的華東地區,復工復產呼聲開始日益高漲。就在3月3日,上海市委、市政府“一網統管”課題調研組在徐匯區城市運營中心平臺實地考察,深入了解大數據“超級工廠”精準支撐社區防疫和企業復工復產的實際戰斗力。初步答卷是可以拿高分的:考察當日,已經累計訪問1674.7萬人次,支持1.65萬家企業、5000多家商鋪、76家工地復工復產復市……眼下,徐家匯也已經恢復生機!
目前,徐匯的經驗已經具備了全市推廣的可行性,甚至可以為海外城市有所合理借鑒。當然,一網通辦在加速了網上辦事便捷性的同時,也不可能替代所有的人工服務和部門上門服務。企業所期待的營商環境,很多是線上無法充分解決的,還需要更實際的制度化或政策性創新。

市民使用徐匯“匯治理”預約口罩、掃碼登記。

徐匯區城市運行中心指揮大廳的徐匯區疫情防控指揮平臺。
例如,一位不愿意透露自己姓名和企業名稱的國企負責人就告知筆者:上海和長三角經濟的基本面繼續向好的態勢不會改變,上海也將如期實現今年的全面建成國際金融中心、貿易中心等根本目標;但是當下態勢下,迅速實行全面復工的成本是很高昂的。他的例子是:一個跨越全年周期的建筑工地要實現全面復工,就會有一千多人投入工程建設;一千多人從外地回到上海,要經過十四天隔離、且必須是旅館單間條件下完成;這樣的高昂成本是以前從來沒有面臨過的局面。所以,沒有進一步政策性創新、企業自然會覺得很難馬上就地實現良性的經營。因此,筆者認為云上講究速度,云下還需溫度。
那什么叫“云下還需溫度”呢?就是根據企業的實際困難打造些新平臺。如筆者在調研中就了解到一家新疆風味的烤肉連鎖店,本身是勞動密集型企業,其主打的羊肉和牛肉原材料基本上依賴于新疆原產地供應,現在原產地的原材料物流供應已經中斷四十多天了。而企業如果宣布徹底關門,則意味著一千多個少數民族員工的失業。面對困境,企業投資者和員工們都體現了社會責任感;投資者表態決不會關門和解雇員工,而員工們紛紛表示無營業額期間不要工資。但是總得有活干、有新的利潤源吧?企業投資者、企業工會代表經過市場調研,發現社區居民和社區范圍內已復工的其它企業需要外賣(盒飯)服務;而那些雞肉、魚蝦和蔬菜等潛在的新服務品種所需的原材料,也很容易在上海本地市場就近獲取。
那么,能否盡快轉型為新快餐服務呢?如按原先的工商管理和食品安全制度,是很難變更的。甚至需要重新注冊一家公司,接受驗資、消防、食品安全等相關檢查流程后才能展開新的業務。這就需要進一步地解放思想和提高線下工作溫度了,讓企業盡快轉入新角色而渡過難關,也算是抗疫和復工倒逼政府效能改革吧。(作者為上海社會科學院上海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