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曦
【作者單位:蘇州工業園區星灣學校江蘇】
通過將交互式電子白板引入小學美術課堂,以“鼓勵參與,共享資源,交互設計”作為課堂教學的三個方向的實踐探索,以“學習反思”作為教學研討的啟示,總結為教師要構建以“人本”為中心的課堂,也就是要做到“學生”的課堂,這才是“互聯網+教育”所追求的教育的境界。
隨著互聯網的全面覆蓋,新興的商業模式不斷涌現,鑄就了一個全新的經濟體,同時也帶來“互聯網+教育”的教育生態。當信息技術不斷發展,推動著教育一波又一波的變革,從20世紀90年代初期的手繪幻燈片到21世紀初的PPT演示,再到近年來的交互式白板,課堂教學步步深入,也更加凸顯著時代精神。教育越發貼近學生、關注學生、注重把課堂還給學生。
交互式電子白板是一種新興的多媒體教學設備,它具有以計算機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本身的深度整合、電子交互式白板和課堂教學的有機雙向整合特征、多重交互(包括人—機交互,人—人交互,以教學應用為主的資源—資源交互等)的顯著特點。它代替傳統黑板,可以無塵書寫、自由觸摸。根據教學需要,教師可以隨意對投射到白板上的任何畫面進行注釋講解,在課堂演示中可以直接投影演示畫畫,其配備的多色彩筆和板擦可在白板上實現筆記書寫、圖形繪制、擦除、文字輸入、刪除復制、遮擋、縮放大小、視頻播放回放、直接打印等多種功能,并且不會破壞電子白板的顯示功能。
《美術課程標準》提出:“通過學習美術,豐富學生的視覺、觸覺;發展學生的空間思維和動手能力;激發學生的創造精神以及美術的實踐能力,達到能用美術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完善人格。”為了利用交互式白板教學有效地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我進行了有關實踐與研究。
交互式白板便于呈現教學材料的動態和細節,在必要時可以回放和重現操作過程和細節,具有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激勵學生參與和交互的優點,使師生之間產生親近的感覺。它能提供“圖、文、聲、像”等信息,實現了“圖文并茂”“動靜相兼”“聲情融會”“視聽并用”逼真的表現效果;能為學生提供一種全新的視聽感受,促進他們認識和把握事物。例如:小學低年級《我們身邊的線條》一課,教師的導課環節在白板中插播FLASH 動畫:一根線的舞蹈,屏幕里出現一根直線,隨著旋律開始變成螺旋線、波浪線、折線等,教師請學生用速記的方法到白板前畫出不同的線條;然后根據搶答,請出另一個學生揭開“遮光罩”亮出線的名字;接著創設“找朋友”環節,讓學生到白板前分類。課堂環節設計由簡至繁,在情境體驗中步步深入。學生樂于參與,并且從中明晰了線的概念以及線的長短、粗細、虛實的對比與變化。交互式電子白板便成了學生的另一位老師和朋友,增強了師生親近感,使學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自發自愿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去。
美術課堂要求學生對主題感興趣。為了拓寬學生視野,我們利用交互式電子白板自身的數據庫以及互聯網上的共享資源為學生創建視覺體驗園地,同時也讓學生搜尋資源分享在白板數據里,實現教育資源的靈活整合。教師把大量名家作品與學生習作存入白板數據中,隨時進行對比、調用,在美術欣賞課中效果尤為突出。例如:欣賞盧梭的油畫作品《熱帶颶風和虎》時,教師調用網絡圖片,讓學生對現實攝影圖片的虎與畫中的虎進行對比。通過對比,學生很直觀地感受到瞪大了眼睛,緊張地注視前方“盧梭虎”求生的本能,同時,教師在對比中設置問題:“畫家的虎給你什么感覺?”一石掀起千層浪,學生上前推移畫面得出結論:畫家的虎不夠寫實。在白板工具放大鏡的作用下,學生們還推測:畫家盧梭是想象構思進行描繪的。甚至有人認為:盧梭根本沒有見過“真老虎”,原因在于視頻或圖片中老虎比例協調,而作品中的老虎尾部與身軀都有相應的變形。可見,良好地運用交互式電子白板,課堂變得生動有趣,思維碰撞出火花,欣賞從一只眼睛開始慢慢展開,問題設置在調用的圖片中,學生的思維打開,從讀圖的理解與線索中尋找畫作里的答案。課堂美的思考由此生成。
交互式電子白板最顯著的特點是交互性,為課堂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提供了技術支持。在授課中,教師不但可以像運用傳統黑板那樣書寫勾畫,還可以對范圖進行拖拽、放大、旋轉、遮罩、擦除等。例如,執教四年級下冊《漢字的聯想》一課,教師從考古現場挖掘開始,引起學生對課堂現場的關注。教師請學生上前用橡皮工具擦拭,尋找歷史塵埃里的龜甲,并啟發學生用放大鏡工具對“甲骨”文字進行放大、近距離觀察;而后,分小組進行猜測,課堂上連環設計了“挖掘”“尋找”“近距離觀察”“圖像推測”四個環節,使學生在考古現場的情境體驗中走近象形字,再從象形文字的猜想中推測文字的演變。教師沒有直接給出答案,而是在互動中設計問題情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獲得發展。教師的交互設計并不代替學生的學,而是利用白板呈現文字的厚重歷史,從而建立美術人文性的一面,同時也為課堂推進拓展打下伏筆。正如同北京師范大學朱京曦教授所說的:“白板來了,推進了一場課堂教學改革,引發了我們課堂生成與互動,由預設到生成、由講授到互動的革命性變化。”
信息技術快速發展,不斷迭代更新,教師成長必須緊跟學習。一個人走,靠熱情只是快一些;一群人抱團兒向前,會走得更遠。2018年12月第二屆希沃名師杯落下帷幕,除了選手決賽各展實力外,筆者有幸聆聽了評委們的精彩點評,受益匪淺。
容梅老師點評說:“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需要通過學習活動以及師生互動來實現。否則,其課堂的本質仍是以教師為中心。在教學實施時,教師們需要精準定位教學目標,精心設計學習活動,真正做到讓學生參與進來。一節優秀的融合課需要保證至少有3次以上的學習活動或者師生互動。”
“微課”創始人胡鐵生說:“勿‘炫技’,技術不能喧賓奪主。”
……
每一位大咖精彩的點評都會影響我的交互式白板在美術課的教與學。于是我進行了相應的思考與調整:
首先,確認交互式電子白板為課堂教學服務,并不是各功能課堂上的“雜耍”。使用要巧,要在設計中多問問:設置這個環節有什么作用?解決什么問題?
其次,設置怎樣的情境互動達到師生雙邊智慧碰撞,從而消除低階或低效互動。
第三,怎樣使融合課三次以上的學習活動更加高效、深入?
最后,還希望接近朱京曦老師認為的那樣:課堂之所以能夠活躍、活潑,前提是課堂中呈現的教學材料、教學情境是豐富多彩的。要通過技術實現學生主動參與、全員參與,促進學生多元生成,使生生互動自然而然地發生。因此,教師要構建以“人本”為中心的課堂,也就是要做到“學生”的課堂。
綜上所述,利用科技打造以人為本的教育世界已成為必然趨勢。多媒體的教學設施讓我們的教學更生動,支持了學生多元的學習方式。在多元的學習方式中,不同水平、不同風格、不同需求特點的學生都能參與其中,讓學生更有活力。有活力的學生會為我們帶來“生命”的課堂,并隨著“生命”課堂的普及,最終實現我們要給學生一個以人為本的教育世界。